社会保障支出占比3,财政供养支出占比40,国家应努力实现平衡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2020达到3.21%,2021年是下降到2.96%,这个数值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一个比重。"同时他指出我国社保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
当前,我国社保支出有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残疾人保障、社会服务、就业保障、住房保障6个领域。审视社保在宏观稳定和逆周期上的功效,刘校长认为我国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占比太低。2021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仅为13.7%,大大低于西方国家。
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太低,2020年达到3.21%,2021年是下降到2.96%,这个数值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一个比重,比经合组织国家2019年整体水平低16.8个百分点。2019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例,法国31%,芬兰29.1%,意大利28.2%,德国25.9%,日本22.3%,英国20.6%,美国18.7%。
三是失业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比重,这一数据近年来不升反降。最高的时候达到3.36%,前年这个比重是0.53%,在十多年中,这一数据下降了差不多2.8个百分点。
四是中国在失业救助、失业保障上面的制度构建,实际上滞后于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建设。尤其是失业保障的覆盖率,2020年是2.295亿人,2022年是2.28亿人,反而下降了150万人。另外它的支出规模在回落,在失业补贴量方面,失业补贴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也是在下降的。
从以上数据我们关联到两个大的社会问题,一个是居民储蓄偏好不断增强,当国家超发货币想促进老百姓消费的时候,老百姓偏偏选择把钱存进了银行。另一个是社保支出与财政供养费用长期失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财政供养人数已超过8000万,每年供养费用占去全国财政收入的四成多。
以上因素导致,中国老百姓的危机感可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因为中国社会绝大多数家庭一旦失业,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可言。经济发展一旦出现问题,许多问题将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所以老百姓只要有钱就想着存银行,而银行偏偏不容易贷出去,造成了两头堵,超发的货币没出来,消费更是跟不上来。同时,公务人员享受了最大的社会福利,工作持续稳定,形成了一个壁垒很厚的围城,出现了大量的公务员家族,给社会造成大量分歧。在这个大背景下,消费不是信心不足的问题,而是没有信心的问题。然而这一切,专家却把他归因于中国人不懂享受生活,不懂消费才让,社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看社保支出与财政供养费用长期失衡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和推动社会矛盾,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