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文化及服饰变迁北齐
北朝 (439-581)承自 十六国,有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和 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前面已经分享完了 北魏、 东魏、西魏,今天我们接着分享 北齐 的历史。
北齐 (550年~577年),是中国 南北朝时期的 北朝政权之一,由 东魏权臣 高欢次子 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东魏权臣 高欢死后,长子 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 高洋 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 即帝位,国号齐 ,建元 天保, 建都邺城 (今河北 邯郸市临漳县), 史称北齐 。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 高齐 。
前面我们提到过有南朝齐,那南朝齐和北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北齐的国号本是" 齐 ",起源于 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是属于 齐地,代魏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北齐,地处北方,与" 南朝齐"同名,为区别"南朝齐",故称" 北齐 "。高洋建立 北齐是在550年,相对于479年到502年的南朝齐而言,晚48年 ,故有 后齐 的称呼。因为北齐皇室姓高,为区别萧齐,故称 高齐 。
北齐在中国历史上以政治极端黑暗著称。鲜卑勋贵凶残腐败,搞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当时,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复杂。在此情况下的北齐,疆域是怎样的呢?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陈等。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东逐契丹、西平山胡 (属匈奴族) 、北破柔然与库莫奚、南取淮南,将疆域延伸至长江边,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
北齐概述图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提倡鲜卑文化的北齐,那时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诗歌
邢邵,魏收成为北齐文坛领袖,影响了一大批后来叱诧隋初诗坛的青年才俊。正是在北地三才在模仿南方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带动了北朝诗歌的迅速发展,南北诗歌的差异越来大。
邢邵概述图宗教
北齐 执行的是一个 从始到终的崇佛政策 。北齐君主被视为 转轮王,是当时一种从高层到民众的普遍做法。天保六年(555年)的文宣帝废道事件,反映了北齐一边倒倾向佛教的情形。
佛教在北齐境内始终处于独尊态势,取得了近乎国教的地位,邺都由此成为中原北方的佛教中心,可谓名僧云集、讲席如林。高僧如 菩提流支、 那连提黎耶舍、 慧光、法上、 道凭、 僧稠、灵裕等,皆一时之选。
菩提流支教育
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 北齐书· 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一个名叫李铉的神童,当年便是冬天上学。
艺术
① 雕刻
佛教及印度、中亚、西亚文化在本时期持续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部分中国史上最精致的佛像坐落于北齐的佛寺洞窟寺,一些大型陶雕源自北齐。
北齐的陶器的特色包括双色以上的釉色,白胎陶器亦于此时期发展。此时期绘画品质极高,由太原的 娄睿墓壁画可见一斑。此外, 魏收撰此时编写了 魏书。
娄睿墓壁画
②石窟
北齐时期的石窟造像内容主要反映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北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
北齐时期佛教石窟以 响堂山石窟 为代表。除了响堂山石窟,北齐文宣帝高洋还修建了 娲皇宫 ,作为往来北齐都城 邺城与晋阳的休憩行宫,位于邯郸涉县中皇山上,分山下与山上两部分建筑群,山上部分俗称"吊庙",修建在 悬崖峭壁之上,宛如镶嵌于山体峭壁之上。
响堂山石窟窟内景象
娲皇宫
③瓷器
北齐的陶瓷器包括 单色瓷 , 双色釉白胎陶器 亦在当时得到迅猛发展,虽然瓷器传世、出土、馆藏不多,却少而精。一般釉色较好,存世的大部分是青瓷,青白瓷数量少,几乎未见完整器皿。河南洛阳一带出土的北齐相州窑青瓷牛,被藏界奉为北方青瓷的瓷祖。
北齐赵信墓出土的武士釉彩陶俑
④音乐与舞蹈
北齐六个皇帝他们个个喜好歌舞,是流行文化的高手,这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北齐宫廷乐舞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北齐文宣帝高洋概述图
⑤戏曲
北齐产生了一批歌舞戏滑稽戏 ,为古代戏曲形成做出了艺术贡献。北齐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 ,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契机 ,中原传统文化的断裂 ,封建礼法的松弛 ,以及草原游牧文化的原始遗风 ,促进了古代戏曲起源的正式兴起。
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起源于 北齐,盛于 唐代。是为歌颂 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的 日本雅乐中也有《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概述图
北齐的文化,就简单分享到这里。由于北齐提倡鲜卑文化,那么北齐的服饰是怎样的呢?
通过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娄叡 (lóu ruì) 墓,出土文物、彩绘墓室壁画和各类彩绘陶俑,可以了解到北齐时期的服饰特点:
1、女官俑
头戴黑色笼冠,笼冠是北魏时期的主要冠饰之一, 且男女皆用;身着红色圆领内衣,外套交领右衽宽袖长袍,腰间系带,左手拎起袍子一角,露出里面白色内裙,脚穿圆头鞋。
2、女侍俑服饰一
上襦下裙,襦裙是中国女子传统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 大致始于商周, 终结于清初;形制为上衣下裳制, 其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 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襦有宽、窄两种,一种衣袖紧窄, 一种衣袖宽广。女侍俑所着比较特别的是襦有两根吊带, 这种款式并不多见, 襦的袖子窄而长。
3、女侍俑服饰二
下图的这两尊女侍俑,右手扶膝,左手下垂,一梳双髻,另一为单髻,皆穿左衽窄袖上襦,下着红黑相间长裙,腰间系带。
4、女侍俑服饰三
下图女侍俑,做蹲状,双手握簸箕,头梳髻,身穿红色宽袖衣裙,外套披肩在胸前打结。
5、男佣服饰
下图立佣头戴红色翻耳暖帽,身着右衽短袖上衣,领口翻开,腰间系带并饰珠纹,下着白袴,脚穿圆头鞋。这套服饰,像极了如今的流行服饰。
6、骑马文吏俑
下图骑马文吏俑头戴小冠,身着圆领内衣,外套大袖长袍,在长袍外穿朱红色裲 (liǎng) 裆,下着裤;裲裆源于北方民族,其形制一般为前后两片,质以布帛,肩部用皮质的搭襻 (pàn ) 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男女皆服。
关于北齐的文化和服饰,就简单分享到这里,明天我们分享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北周的文化历史。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我要上微头条##我要上 头条##头条历史##微头条历史##今日头条历史##历史##历史有知识##玩的就是历史##历史真相官##历史真相##历史记忆##历史头条##历史知识##历史真知棒##历史五千年##分享历史五千年##漫话五千年##五千年华夏文史讨论##北齐##文化##文化杂谈##博书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皓然文化##文化领域##头条文化##汉服文化##每日文化常识##文化溯源##文化之美##服饰##汉服##新人##头条新人互助支持##自媒体新人##头条新人##新人扶持计划##新人破千小组##头条新人破千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