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1924年11月5日,一支国民革命军荷枪实弹,闯入紫禁城 ,包围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傅仪的皇宫。 与其他部队不同,他们并没有烧杀抢掠,而是勒令傅仪及其住在皇宫里的所有人,限期搬出皇宫 ,否则,格杀勿论。他们礼貌而严厉,威武而坚决,皇宫里的人不得不行动起来,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搬出皇宫。 这支部队,正是奉了冯玉祥、孙岳命令,来清理紫禁城的。 他们这样做,不仅彻底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更是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祸根。可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 孙岳没有想到 ,他把傅仪赶出皇宫这件事,无意间竟验证了祖上的遗言 ,使祖先的话一语成谶。 (孙岳)一、出身于名门忠烈世家 孙岳,是明朝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明末第一将孙承宗的第十代孙。 1878年出生于今天的保定高阳,在清朝光绪年间曾考取过秀才 。年龄渐长后,看到清廷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祖上殉国的事迹代代相传 , 自然也对清朝仇视,渐有反清意识。 1904年, 孙岳以优异成绩被保定武备学堂录取 。后又在北洋陆军行营军官学堂第二期速成班进修。在学习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些仁人志士,在他们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 又与冯玉祥等参与策划滦州起义 ,但因为事情败露被革职, 去南方参加国民革命军。 (孙中山) 后来孙岳投奔直系曹锟, 先后担任旅长、大名镇守使和京畿警备副总司令 。 1913年,曹锟和吴佩孚掌控政权。孙岳虽然仍在他手下当差,但他更赞同孙中山的主张。为了配合革命形势, 1924年,孙岳和挚友冯玉祥密谋策划了"北京政变"。 他把曹锟控囚禁在延庆楼后,孙岳把冯玉祥迎入北京城,二人一起签署命令,命令部队闯入紫禁城,把已经退位的皇帝傅仪赶了出去。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后来孙岳还担任过直隶省省长、河南省政府委员等要职。 1928年病逝于上海。 子孙优秀,靠家风熏陶。孙岳的先祖--孙承宗,也不是等闲之辈。 二、从家庭教师到帝师 (孙承宗) 孙岳的先祖叫孙承宗。 他祖籍河南汤阴,1563年,出生于直隶高阳。据史料记载,他相貌奇伟,声音低沉浑厚,胡须张开像戟一样。少时就聪明好学,16岁时就成了一名秀才 。 但后面的科举人之路有点不尽人意 ,32岁才中举 ,中举10年后,才考中进士。 但殿试时,成绩不错,成了"榜眼",也就是殿试第二名。期间26年的时间,他并没有闭门苦读,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教书,赚取束脩费,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曾给一些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当家庭教师 ,最著名的两家是易县兵备道房守士、大理寺右丞姜壁。和这些官员接触,他知道了很多国家大事,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的念头,也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 房守士对孙承宗很欣赏 ,他升官到大同当巡抚时,仍然聘请孙承宗作为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这样孙承宗又有机会了解与高阳不一样的生活。 大同在明朝时属于边防重镇,那里有很多驻军。孙承宗闲暇时候,就四处游历。他走进军营,和边防将士们交谈,了解一些边疆防务的问题,渐渐地对边防军务有所知晓 ,也有了很多实地考察的经验和切身体会。 进士及第后,在翰林院干了10年编修 ,也就是从事文字编篡工作。1614年,孙承宗官升詹事,教太子读书。几年后,16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喜欢听孙承宗讲课,就升他为"经筵日讲官",孙承宗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师。 (孙承宗与同僚) 孙承宗给太子当老师时,已经51岁了。 他想他一生也就这样了,教教书,安度晚年,人生也算圆满了。在太平盛世,这也是一种幸福。可是他没有想都,他会从事另一种职业,还被委以重任,会成栋梁之才。三、从书生意气到弃文从军 1620年,沈阳辽阳相继被努尔哈赤攻陷后,熊廷弼曾经略辽东。后因各路大军配合不力,失败后退回山海关。1622年,为收复失地,皇帝任命了解用兵打仗的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上任后,他改革了不利于战斗的军事体制 ,结合明军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明军对付后金彪悍铁骑的方案。 首先是整顿关门防务。 那时,边关的士兵虽然在册有7万之多,但多数是滥竽充数冒领军饷之徒。他召见士兵,自己审阅,将弱兵老兵淘汰。后又重新修改兵制,使得关门守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部队面貌也焕然一新。 (孙承宗在了解情况) 据史书记载:"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步,而将帅以营部为署。" 二是发现人才,提拔了基层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包括了名将袁崇焕。 还把毕生所学传给了他。至于袁崇焕理解得怎么样,那得看他的悟性。事实证明,袁崇焕没有老师的眼光和胸襟,他杀毛文龙,就是战略失误,也为他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三是重新修筑宁远城。 他命令祖大寿把残垣断壁的宁远城修复好,鼓励辽人回到家乡,开恳农田,重建家园。又重视经济发展,开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宜。这样记过几年以后,辽东地区渐渐发展 了起来。 四是排兵布阵,建成关宁防线。 宁远城建成以后,派袁崇焕镇守。自己带兵坐守山海关,并将精兵前屯,充当其后盾。如此之下,宁远城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关宁防线初步形成。后金看到大明兵力强胜,军备完善,军需充足,自然不敢轻易攻打,最终努尔哈赤不得不后退700里。 (孙承宗在前线) 孙承宗在辽东的几年里,修复9座大城,45座堡垒,前后召练兵马11万,建立12个车营,5个水营,2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的战备物资几百万,开疆拓土400里,屯田5000顷,年收入15万。 大大缓解了明朝的危机。 木秀玉林,风必摧之。皇帝的信任,自己的功绩,成了魏忠贤的把持朝政的绊脚石 。他拉拢不成,就想方设法对他迫害,他被迫辞官。 (魏忠贤) 他回到了故乡,闲赋在家,著书立说。 他也不忘教育子女,苦练武艺,精忠报国。在家的日子,充实而闲适。若不是清军来犯,他可能终老在故乡了。他没有想到,已奔耄耋之年的他,会因一死而名垂青史。四、难挽狂澜满门忠烈 (孙承宗在前线) 到了1638年,清军已经占领了明朝的很多地区。他的家乡高阳,也被清军包围。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避祸,但他认为,自己曾是一员武将,战场才是他应该呆的地方。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马革尸还。 他命人牵出自己的战马,给自己穿上多年未穿的铠甲,跨上战马,亲自去组织官兵守城。 他也很清楚,大明已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已经无药可救。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但现在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护城之战) 城破是必然的。 一个城的兵力怎能和大清的虎狼之师相比?何况还没有外援。不过他和他的子孙都尽力了。他的5个儿子,6个孙子,2个侄子,8个侄孙全部在抵抗中牺牲,他孙氏家族百余人遇难。他被俘了。 他不投降,唯求一死。死不可怕。 何况他今年已经76岁了,在一个外族统治下苟活,他无颜见他死去的先祖和已经战死的子孙。 他请求给他一丈白绫,他要体面地死去,有尊严地死去。清军首领也很佩服他,满足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一代忠烈,魂消故里。 但是他临死之前,仍然不甘心。他发下毒誓:"我孙氏子孙,但凡有一人在世,必与大清,不共戴天。 " (多尔衮)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恐怕也没有想到,他的遗言,300年后,魔力不减,一语成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政权。但由于革命力量的薄弱,大清皇帝及其皇宫里的人,被允许住在紫禁城,享受先前的待遇。直到1924年,他的嫡10代孙--孙岳下令,把皇帝赶出皇宫,大清王朝才算彻彻底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孙承宗一生才华出众,忠心报国。后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崇祯皇帝说,他若生在汉朝,可与诸葛亮相媲美。在唐朝,可做像裴度那样的贤相。言外之意,替他遗憾,感叹他生不逢时。 (孙承宗在前线) 到了清朝,三朝首辅大臣张廷玉在编《明史》时,专门为他立传。 孙承宗逝世后,埋葬在了家乡高阳。他的墓地,在高阳县西北,距县城2里。期间曾被毁坏。我们现在看到的墓碑,是他嫡12代孙为其所立,在县城某一小区内。 大清灭亡这件事,估计他的子孙,家祭已经告诉过他了。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