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老艺术家不爱喝白酒,却唯独爱逛酒城。总觉得被酒酝酿了几千年的城市,会滋生出一股甘醇、浓烈,忍不住咂摸嘴的味道。 事实证明确系如此,如果非要对号入座,川南有座小城实至名归—— 四川泸州。 △川南小城,泸州 / 图虫 在四川旅行版图里,泸州鲜少被人提及。成都的安逸、乐山的逍遥、甘孜的雪山个顶个地出圈,谁会注意到这座独自沉吟的小城: 它醉人,有些长江氤氲的雾气,猪儿粑、麻辣鸡把人团团围住,自带江城韵味, 跟其他四川城市都有点"不一样儿" 。 识宝之人早已认出,这正是那座酿出 泸州老窖 和 郎酒 两大中国名酒的酒城。自秦汉起,酒香已飘在泸州上空,同时它也是 浓香型白酒"鼻祖" ,在中国白酒界拥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被封 "中国酒城" 。可泸州又不只有酒,它的每一寸肌理都值得细品慢酌。 泸州,怕不是酒酿的吧 在泸州城,处处飘着酒香,连带着方言都有一种醉醺醺的意味,难怪清代诗人张问陶一下船便吟出了"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含香给客橙"的诗句。 自秦汉之时起,酒已经融入这片蜀南地区人们的"骨血"里,人人好酒,乃至连他们的市歌《醉美泸州》里都有一句 "这里喝酒像喝汤"。 如果你问泸州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那他的答案一定是"小酌两杯"或者是"坐246路公交,一路闻着酒香"过来的。 △酒香飘荡在泸州街头上 / 图虫 不怪泸州人,他们有这样的资本。 有一个冷知识是: 在中国,每生产100瓶白酒就有23瓶来自泸州。 他们最引以为傲的 泸州老窖 ,足足流传了690余年,历经24代,从未间断,称得上是 "白酒界的老大哥" 。 哪怕在 国际 上,泸州老窖也"吃得开"。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泸州大曲酒(前身)就凭独特浓香得了 金奖。 △你还记得这个经典的广告吗? 泸州,天生就是酿酒的好苗子。 有道是:"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泸州恰好三者皆有之。 摊开地图,泸州地处北纬28°附近,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长江和沱江在此接头,四川北部的高山为其阻挡了寒流,于是这里四季分明、水汽充足,自然适合 酿酒原料——高粱 的蓬勃生长。 △泸州的糯红高粱 荡漾在 长江头, 泸州自然也产好水。寺庙里有 滴乳泉 ,《舆地纪胜》有载:"滴乳泉, 在西城真如寺,崖石中流出,泉味甚甘。" 而泸州老窖用的则是凤凰山脚下的 龙泉井 ,此井水质甘甜、清澈透亮,央视还特意做了一期 《探秘国宝窖池》 ,验证了龙泉井呈弱酸性,硬度适中,特别有利于酵母的生长繁殖,是酿酒的"一把好手"。 因着 气候、土壤、粮食、水源 仿佛都为酿酒量身打造,泸州又被戏称为 "中国酿酒龙脉" ,连联合国粮农组织都盖章认证:"(这是) 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 △泸州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酒 泸州人自然不会辜负这份上天的眷顾,自 秦汉 起,这里的巴人便有"饮酒、酿酒"的风俗习惯,《华阳国志》记载巴人:"质直好义,士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唯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唯阜丘,彼稷多有。 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也就是说,那时的蜀南已经粮食既丰,酒自多有,人们用清酒奉养父母。 到了 唐宋 ,泸州的酒业开始冲向第一波高潮。 蜀酒行销全国 ,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均为其倾倒,杜甫更赋诗云: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而在宋代, 泸州 凭酒业跃升全国商税最高的26个城市之一, 酒税更占到了商税的三分之一 ,北宋诗人黄庭坚记录了这一盛况:"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土人,乃至村户百姓, 都自备糟床,家家酿酒。" △泸州酿酒业在宋代达到巅峰 不过得等到 元明清 时期,才有了如今泸州老窖的前身。元代酿酒大师 郭怀玉 制成酿酒大曲 "甘醇曲" ,一改中国过去只有小曲、散曲的历史,人称 "天下第一曲", 用之酿酒浓香甘冽,由此开创了 浓香型白酒 的酿造史。 泸州大曲是越老的母糟越好,在泸州, 有一处449岁的老窖池群,至今从未间断使用。 只有窖泥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越来越多,它们互相交互、循环、四季轮回,周而复始,才有可能酿成顶级的浓香白酒。 △泸州的窖池作坊 / 图虫 人酿酒,酒也酿人。 难怪泸州城的街头总荡漾着充沛的灵气,清雅而温润。 泸州风光,好醉人 泸州是先有酒,后有城。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设置了"江阳县",才有了后面一连串的故事。泸州城的版图几经更迭,才有了如今 "三区四县" 的样子。 江阳区是泸州的老城区 ,也是泸州城梦开始的地方,泸州老窖在此飘香, 油纸伞 在此飘扬,长江和沱江在此交汇,还有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 张坝桂圆林。 △张坝桂圆林 / 图虫 江阳区自古便是泸州最繁华之地,因着水利之便,巴蜀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物资集散皆经此地,于是 酒业、手工业 分外发达。 泸州市江阳区过长江大桥,不足20公里就是分水岭镇。明末清初,分水油纸伞和泸州老窖差不多一同兴起,泸州丰产的竹、纸、桐油给油纸伞注入生命。极盛时期,分水油纸伞年产可达2000万把。 △具有400年历史的泸州油纸伞,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除了江阳、纳溪、龙马潭三区,泸州还有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和古蔺县四县。 北边的 泸县 二话不说,率先挑起 湖光山色 的重任。玉蟾山、龙脑桥、玉龙湖无一不在宣示泸州的好山好水。龙脑桥始建于明代,桥上的龙雕石刻,穿越千年依旧栩栩如生。 △泸县龙脑桥 / 图虫 西边的 合江县 ,则以 古镇 和 荔枝 而闻名。过去的合江因盐而兴,开凿的 仁岸盐道 被称为"川盐入黔第一道",往来商贾渐多,又留下了两座古镇—— 福宝古镇 和 尧坝古镇。 福宝古镇 自古扼守川、黔、渝三处,当地所产的盐、铁和茶叶被源源不断地销往重庆和贵州,到明末清初已经是 "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 ,也是区域性的金融商贸中心。依山而建的 回龙街 ,盘踞了"三宫八庙",临街的古民居鳞次栉比,又被称为 "中国山地建筑的精华"; 而从古江阳到夜郎国必经的 尧坝古镇 ,则更像一幅川南版的《清明上河图》,青苔石巷,岁月悠扬。 △合江福宝古镇 / 图虫 合江除了古镇,还盛产 荔枝。 历史上重要的荔枝产地,其实除了岭南, 还有巴蜀。 据考证,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也是运自川渝一带 。 而 合江的荔枝 更是晶莹剔透、饱满诱人,不怪古今都有人为之折服。 △合江荔枝 泸州南面的 叙永县 ,古称"永宁",最初发源于一条永宁河,它的历史也跟 盐马古道融没在一起,化在了山水当中。 朱自清曾盛赞叙永的山城水色: "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 在叙永的层林叠翠中,掩藏着一座光绪年间的 春秋祠。 此祠为山西、陕西盐商所建,乐楼、回廊、戏台、曲桥等亭台楼阁晕染了浓烈的晚清宫廷风,其所用的木雕技艺又被誉为 "川南木雕瑰宝" 。 △叙永春秋祠 泸州的最东南面,是 古蔺县 。"叙永""古蔺",老艺术家觉得泸州的县城总带着一种韵味。 古蔺县最有名的,是郎酒。 一看赤水穿古蔺而过,已经知道有故事。早在汉武帝时期的 夜郎国 , 中心就在古蔺一带 ,而 太平古镇 和 郎酒 则兴盛于清末民初。 △太平古镇 / 图虫 在泸州,吃到醉醺醺 论四川美食的咖位,不带上泸州是不道德的。本以为,四川有成都、乐山已经够好吃的了,没想到,还来了一个 隐藏的"王炸"。 泸州的味蕾早已把古人收服,《江阳竹枝词》里有云:"明清糕点百样果, 泸南美食赛姑苏。" 作为川南古泸水流域的饮食代表,你可千万别小看泸州菜,不同于蓉菜的丰富和川东菜的粗犷,泸州菜讲究的是 "清鲜重味,醇浓有道,麻辣相宜"。 △泸州水系发达 地处长江和沱江两江交汇,泸州不会放过 河鲜。 丰富的水系给泸州养活了无数鱼类,江团、水密子(圆口铜鱼)、黄辣丁、青驳鱼、肥鳅鱼(船钉子)、黄鱼、青鳙以及草鱼、鲫鱼、鲤鱼等都是泸州人的盘中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地人到泸州的其中一门"必修课"是—— 上船吃鱼。 是的,泸州人讲求 "就地吃鱼",吃的就是一个"鲜"字。 上世纪90年代,江上吃饭的渔楼、渔船占了半壁江山,正应了张问陶那句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江城泸州 / 图虫 泡椒黄辣丁 ,吃过就上头。 用泡椒的呛喉去冲击黄辣丁的鲜嫩 ,后劲十足,抽气连连。 合江则以一道 "合江烤鱼" 闻名天下,选取一条两斤左右的鲤鱼,从头至尾沿脊背剖开,放上秘制的烤料, 香气便从鱼四周环绕,袅袅上升 。合江人吃烤鱼,还喜欢放 豆花 和 鱼腥草 ,后者在去腥的同时还有淡淡的清香。 △合江烤鱼 除了鱼,泸州人对 吃鸡 也颇有研究。 古蔺麻辣鸡, 是别处吃不到的风味。在古蔺,麻辣鸡是卤制的。这道菜发明于清代末年,要卤好一道鸡,茴香、草果、八角、丁香、豆蔻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说到灵魂,还得是麻辣鸡的 蘸水。 麻辣鸡自身并不带辣味,蘸水成了关键。菜籽油烧热,浇在辣椒面上,嗞啦的声音逼出香气,再添加煮鸡用的卤水,调入盐、熟芝麻和花椒面,便成了升华灵魂的麻辣蘸水。 △古蔺麻辣鸡 但 泸州小吃 ,才是最有名的,也最带烟火气。 猪儿粑、白糕、黄粑、泡糖、五香糕、风雪糕 组成了最接地气的泸州。 泸州人的一天,是闻着 猪儿粑 的香气醒来的。用糯米包上肉馅,在水汽的蒸腾下,一个个肉馅便胀得像一只只肥肥胖胖的小猪,故名"猪儿粑"。在当地,又有"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的说法。 白糕 则是软糯香甜的,自带一股酒城的温热。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和猪油为原料,在软糯之间,又带着桂花的香甜,令人欲罢不能。 △泸州白糕 走过千年,泸州身上的酒曲味依旧不散,它终将会伴着油纸伞、猪儿粑和白酒,在长江边再次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