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华声在线3月16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杨昱)短视频时代,掌握流量密码就能成为网红,有主播剑走偏锋,以"行善"之名进行"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骗取广大网友的支持和善款。3月16日,湖南省民政厅在微信公众号发出警示,呼吁广大市民网友提防"假慈善、真行骗"。 "行善"闹剧揭开网红博主的真面目 今年2月,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行善"网红博主上新自己视频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视频主要有两段,一段讲述老人带着"孙女"蜗居在四川凉山,"孙女"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另一段是讲博主于心不忍,自掏腰包拿出3000元塞给困难老人作为生活费。看到这样的善举,不少网友点赞关注,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帮助祖孙俩。 然而,反转来得太快。当有记者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后,竟发现这段视频就是在造假。 视频中收到博主3000元善款的老人表示,视频拍完,博主就收回了2800元。而所谓的祖孙蜗居也有问题,"孙女"是临时请来的演员,老人住在村里提供的房屋内,有明亮的电灯,干净的床铺,冰箱里还装满了腊肉,并非视频中所称的生活困难。 对此,附近村民道出了真相,这位博主曾多次来村里拍摄视频,并花钱雇人表演,展现给网友们的感人场景更是提前安排好的。所谓"慈善网红"的真面目,是"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四川凉山州相关部门就对涉事博主展开了调查和处置,其视频账号目前已被封号。对于该名博主的行径,网友们嗤之以鼻,纷纷发视频声讨。 民政部门:遇虚假慈善请及时报警 3月14日,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发出提示:"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等假慈善行为严重违背慈善本意,有的甚至涉嫌诈骗。广大网友要提升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奉献爱心或寻求帮助,切勿掉入假慈善陷阱。 3月16日,记者从湖南省民政厅获悉,目前暂未收到类似伪慈善的举报。同时也在公众号发布相关警示,提醒公众小心"假慈善、真行骗"。 民政部门提醒,网络平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对涉及慈善活动的内容加大审核力度,切实防范一些主播通过造谣、炒作、制造"悲情戏"、践踏求助人尊严、侵害受益人隐私等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手段,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 如果发现有不法分子假借慈善之名牟利、违法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记者手记】 这样的"善"实是真恶 慈善,应是发乎于内心,付之于行动。然而,一些人出于个人利益,大打"感情牌"来博取眼球,消费公众的同情心,这样的"善"实是真恶。 视频时代,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类似这种"假慈善、真行骗"的行径,实是在冲击社会道德的底线,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希望各位视频主播能良性竞争,合法依规工作,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