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文中那个天真、勇敢的少年闰土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闰土会带着年少的"迅哥儿"做一些他从未做过的事,例如海边拾贝、冬天抓鸟、夏天去瓜地里抓猹等 ,让年少的鲁迅崇拜不已。 可在生活的种种压迫下,后来的闰土不得不扛起养家的重担,当鲁迅再次回到故乡时,他也从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麻木冷漠的中年人。一句恭敬的"老爷",彻底拉开了两人间的距离。 闰土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但稍作了解便会知道,《故乡》写于1921年,当时正值鲁迅回到故乡处理搬迁事宜,而他所写下的也是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以说,"闰土"确有其人。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闰土"是什么样的,他的后代后来又如何了? 闰土原型为章运水,因五行缺水,故取名运水。 运水还是小孩子时,他的父亲章复清 就已在鲁迅家做帮工。当时的周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每年到节日、收庄稼或祭祀时,都会请不少帮工来帮忙。 时间来到1893年春节,这一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章复清再一次被雇佣过来帮忙,因人手不够,他便将自己14岁的儿子章运水带了来。 那一年,鲁迅12岁,比章运水只小两岁,两人年纪相仿,很快就玩到了一起,鲁迅亲切的称呼他为"运水哥",而章运水则称鲁迅为"迅哥儿",在天真无邪的孩子眼中,还未有等级之分。 可是,两人的家庭注定他们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后来的鲁迅接受教育,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但章运水就没那么幸运了,在父亲章复清死后,他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砍柴、挑水、种地、做短工,只要能赚钱补贴家用的事章运水都不放过,渐渐被生活磨平了所有棱角。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鲁迅再次见到他时,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光,转而成为了一名没有"灵魂"的中年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靠着自己那六亩薄沙地,章运水还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养活五个幼小的孩子,可1934年又迎来了罕见的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外面债务缠身。 不得已,他只得把那六亩地卖掉偿还债务,之后便靠租种土地和外出做短工过活,没日没夜的劳作让他身体每况愈下,背上生了恶疮,可就连看病买药都是件奢侈的事。 就这样一拖再拖,最终因未及时治疗导致伤口化脓严重,1936年,在病情、贫困的种种压迫下,57岁的运水离开了这个充满磨难的世界。 运水死后,他的家庭依然过得十分幸苦,孙子章贵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儿媳只得去城里打工养家,年幼的章贵和哥哥没钱读书,靠着去别人家做童工补贴家用,而孙女的下场与他一样,也因生病没钱医治而去世。 好在,章贵后来赶上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时候,16岁的他第一次拿起了书本,走向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 他一边种地一边学习,终于在1954年得到了去鲁迅纪念馆工作的机会,两年后,就已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研究鲁迅的文章,成为一名鲁迅研究专家。 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章贵最终于1982年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至此,彻底摆脱了家族世代贫农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