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之前,商朝、周朝都是靠分封来完成统治;而在战国之后,随着秦统一天下,君主至高无上、权力世袭传递的帝制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古代中华文明从封建制到帝制的这次转变也被称之为"周秦之变"。这场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古代中国会在战国时期完成从封建制到帝制的转变呢? 从出现早期国家到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中国花了一千多年才做到。这和古埃及在文明开始不久就形成统一的中央王朝的情况完全不同。古代中华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在起步阶段其实情况差不多,都有天下共主。在中华文明中,无论是传说中的大禹,还是建立商朝的商汤,至少在名义上都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没有人和他地位相当。但是古埃及从第一王朝开始,就实现了中央直接管理全国。到了第四王朝,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的国王就能调动全国的力量修建大金字塔了。而中华文明是一直到了秦以后,随着帝制的确立才能做到这种事情。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之所以实行地方自治,倒不是因为商朝、周朝的统治者不想让权力集中在自己这里,而是他们根本做不到。对比一下古埃及文明和早期中华文明,你会发现有两个很大的差异。 首先,早期的中华文明没有宗教传统。虽然商朝的统治者信奉神灵,但是这个信奉更多局限在贵族统治者内部,地方上百姓相信的神和商王信的神可能并不是一回事,民众也没有觉得商王的权力来自神授。这和古埃及人认定的"法老是太阳神的化身"完全不同。至于周朝,对宗教就更不感兴趣了。缺乏大家一致认同的宗教,最高统治者就失去了向全国每一个人有效发号施令的可能性。 其次,早期的中华文明,生产力水平太低。在战国之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农具非常落后,耕牛也很少,因此不可能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单元实现自给自足。在一大片土地上,大家需要一同劳动、完成生产。这就形成了一个个以贵族为核心的农业小社会,农民在经济上依赖于贵族、在身份上依附于贵族。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君想在经济上对一家一户进行直接管理,尽最大可能集中力量,那是做不到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发展到了可以一家一户独立生产的水平的时候,才有了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的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中华文明内部,不存在一个非贵族的、识字的知识阶层。 在商代,商王、贵族和商王身边的贞人集团控制了文化,也包括文字。到了周朝,情况有所改观,贵族们从小接受教育。但是,这些识字的贵族都是各个级别的封建主,他们从土地上获得收入,不需要靠从事行政管理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也就是说,即使商王和周王想直接管理地方,他们也无官可派。 由于缺乏专职的官僚集团,商王只好让各方国的首领代为管理地方。但是方国的首领可能与商王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时而臣服,时而反叛。在关于商朝的历史记载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商王去征讨反叛的方国。 周王同样缺乏专职的官僚集团,没有能力管理每一个臣民,但是周朝的创立者比商王聪明得多,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王族成员,以及功臣们,也就是所谓的诸侯,这些诸侯和他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换句话说,通过血亲关系和共同利益关系间接管理地方,周王只要管理诸侯就好了。这种管理方式显然比商王武力压迫地方的做法更加文明,也更加有效。但是,周王朝的这套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开始动摇,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实行不下去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王们找到了帮助他们直接管理地方的人,不再需要贵族们帮助了,这些人就是一个非贵族的知识阶层。 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这样一个知识阶层呢?通常来说,贵族子嗣的数量会呈指数 增长,虽然当时的人寿命短,增长速度慢,但是这样经历几十代人之后,数量还是非常吓人的。面对这么庞大的贵族群体,无论周王还是诸侯可能都不再有地可封了。大量封不到地的 王孙贵族们就要想办法自谋生路,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个接受过一定教育、不拥有固定财产收入的精英阶层,他们就成为了国君可以依赖的官僚。这个阶层的人,利益和国君一致 一他们想要取得发展,就要依仗国君给机会;而反过来,他们权力的增加,又会提高国君对全国的控制力。 但我们知道,蛋糕是有限的,站在这些人对立面的就是那些旧贵族。从旧的制度和权力架构向新的制度过渡必然伴随着激烈的权力之争,这种争斗最激烈的时候是战国的初期。 战国时期的很多故事,其实就反映出这种权力争夺。比如,吴起和商鞅这些法家改革者,当庇护他们的君王去世后,他们都被旧贵族杀死。而新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选择继续他们开启的变法,甚至还会处死一些旧贵族。 有些故事看起来不这么血淋淋,甚至作为了美谈流传,却也能间接反映旧贵族和新官僚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都知道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这被传为美谈。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邹忌的劝说下,被齐威王疏远的人就包括那个经常与齐威王赛马的田忌。邹忌是官僚集团的代表,而田忌是旧贵族的代表。还有,在赵国,赵 奢严惩平原君家人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赵奢管不了平原君的家臣。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新官僚崛起获得了权力,这件事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就这样,随着这些官僚新贵族的崛起,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古代中国也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帝制过渡。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战国时期的每一个诸侯国其实都是旧制度和新制度的混合体。即便是王权最强大的秦国,新的功勋阶层崛起,成为新贵族后,很多也都有自己的封地。只不过一些国家的管理更依赖于官僚集团,而另一些更依赖于宗亲贵族而已。不过,在以消灭对方为目的、长达两个世纪的诸侯混战中,中央政权越强化、旧贵族权力被剥夺得越彻底的国家,越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长期战争,并且最终获胜。 例如,在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决定双方命运的生死之战一长平之战。如果把参与到战斗中的平民也算在内的话,战争双方动员了上百万人参战。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据说秦国大将白起包围了40万赵军,为了确保全歼赵军,秦国还征发河西地区所有的男丁前往战场,甚至秦王自己也亲自到前方。 这样的战争规模和惨烈程度,在当时的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时靠旧贵族管理的国家,由于没法集中力量,它很快就会被周围的国家侵吞掉。就这样,在中国的中原地区,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灭国与统一战争,最终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分封制到帝制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