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和亲"是古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政治联姻活动,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避免国家与边疆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发生战争的一种通婚手段。 "和亲"在古代又叫做"和戎"或者"和蕃"。纵观古代历史,这种政治联姻可以看作是历朝历代帝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特有的安抚政策,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国防政策。 在中国古代发展历史上,和亲对一个朝代的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西汉王朝可谓是和亲政策的起源时期,在长达二百一十年的统治时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实资料。 西汉的多次和亲,又有什么不同?为后世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这要从第一次和亲说起。 一、大汉的第一次,攘外也是安内 秦王朝末期,统治者为了镇压境内的大小叛乱,将边疆北面的军队撤回,使得北面边境无人防守大门敞开。 楚汉相争时期,匈奴趁机入侵中原并建立政权,此时西汉已经无力与匈奴抗击,汉高祖刘邦于是听从刘敬的建议将长公主嫁与匈奴,并且将大量的金银财宝作为陪嫁,另外承诺每年会赠送大量的财富。 这次和亲为西汉初期第一次与匈奴和亲,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和亲。 对于长期游牧为生活方式的匈奴而言,时刻忍受着草原上不定时的自然灾害,而和亲政策可以使匈奴获得一部分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资,同时又避免了征战所带来的损失,使强壮的兵力得到了有效的保存。 虽说匈奴这次入侵有点趁人之危,这次和亲对西汉王朝来说有些委曲求全,但和亲政策却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政治角度来看,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两个民族之间战争的频率。 从经济方面来看,双方都能够贸易往来和平发展。 从社会方面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从军事角度来看,双方都能够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如果说西汉初期的和亲文化尚处于襁褓之中,那么汉武时期已然强大,汉文帝、汉景帝在政治上都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这让国力和民生迅速的发展起来。 而匈奴也发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强悍的草原帝国。虽然国力发展起来,但要和匈奴发起战争必然会让百姓再次陷入苦难之中,所以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仍然存在。 在和亲政策的影响下,两民族之间的边疆和平发展,秩序得到了基本的稳定,让两族人民免受战乱之苦。边疆的居民也越来越多,民族融合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边疆的居民有的传统技艺精湛,在移居的同时也带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 二、崇武绝亲,强汉打出了"虽远必诛"的大旗 经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周边国家纷纷相继前来朝拜。 但是匈奴国家不以为然,即使在和每年给予许多财富的条件下,匈奴仍然是不时侵扰我国北方边境,杀人放火的案件也时常发生。匈奴对于已经强盛的西汉王朝已然成为了一个不除不快的心腹之患。 汉武帝认为,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的亲政策乃不得已而为之,现如今西汉国力强盛,必须改变这种敌强我弱 、委曲求全的局势,这就有了后期"崇武绝亲"的现象。 针对匈奴问题,朝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是以王恢为主战代表,认为匈奴在和亲政策下享受着每年给予的大量财富仍然侵扰我国边境,现如今国力强盛,面对这种背信弃义的部落应该出兵剿灭以求扫清障碍,还边境一方清净。 另一个是以韩国安为主和代表,他认为匈奴地处偏远,我朝军队进军剿灭路途遥远,抵达边境由于长途跋涉士兵劳累并不一定能够战胜匈奴。 另外匈奴本就不属于中原统治,即使战胜了匈奴,得到的土地和人口并不会给我朝带来利益,出兵需耗费大量国力物力,得不偿失,不如主张和亲。 最后汉武帝思虑再三决定继续和匈奴和亲,即使表面上仍然和亲,但汉武帝从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积极为以后与匈奴开战做着准备。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和乌孙共同夹击匈奴,但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被匈奴俘虏,拘禁了长达十年之久,最后找准时机才得以出逃。 后王恢献计以蒙恬击退匈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战,然而作为一次有计划的歼灭战,最终却因为走漏消息以失败告终,王恢也因为临阵脱逃的罪名被下大狱,在狱中被迫自杀。 虽然马邑之战未能取得成功,但是结束了屈辱性的和亲政策,掌握了汉匈战争上的主动权,由被打转变成为了主动进攻。 后来西汉派霍去病率领军队痛击匈奴,自此汉匈之间的和亲政策发生逆转,匈奴遣子为质,请求继续和汉朝和亲,以求平息战争,汉匈之间的地位也完全颠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逆袭。 三、匈奴称臣,民族和平享盛世 晚年的武帝沉迷于巫蛊之术,引发了后宫嫔妃之间的斗争,这也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这次祸端牵连甚广,再加上天灾频发,使汉朝盛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在以后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社会都未曾恢复至先前繁荣的景象,可见当时事态非常的严重。 由于这一祸端致使汉朝不得不延续先朝的和亲政策,汉宣帝时期匈奴不断遭受其他邻国的袭扰,匈奴势力羸弱。 内部又不断争权夺位,政权分裂严重,以至于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后演变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双方之间的斗争。呼韩邪单于战败,为了求得生存,最后彻底归顺西汉政府。 元帝建昭三年,西汉出兵击败郅支单于,郅支单于几乎全军覆没,此次事件之后呼韩邪单于力求与西汉再次联姻,自请为婿。后元帝将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为表忠心,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并力保边塞安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 春秋以前,我国经济以农业和游牧划分,民族交往也屡见不鲜。昭君出塞后,宣布了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汉匈战争告一段落,汉朝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委曲求全到翻身做主的转变。 和亲后,西汉与匈奴等各民族之间政治连为一体,经济上互相扶持发展,文化上相互渗透。 中原的农业文化与匈奴地区的农牧文化实现了融合,同时著名的昭君出塞也可能修复拓宽了丝绸之路,让各民族之间的生存生产方式趋为一体。 和亲政策对当时及对后世的文化融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与匈奴部落建立和亲政策以外,西汉政府与乌孙和大月氏也建立了和亲政策。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相比,乌孙和大月氏的和亲政策更友好。 下嫁到乌孙的各个公主和乌孙子弟的后代大多数成为了乌苏民族的关键性人物,为西汉王朝和各族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此西汉王朝的边境百姓安居乐业,民族间共同发展,在和亲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了多年和平繁荣的盛世景象。 结语 和亲政策在西汉的发展总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王朝初期,西汉国力微弱,和亲是为了寻求边境安定,争取时间发展; 第二个时期为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用了很长时间翻身做主巩固政权,自此西汉与匈奴地位完全颠倒; 第三个时期为昭宣时期,西汉与各边疆少数民族和平发展。 在每个时期和亲政策都有它特定的内容,其本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政策,让政治关系亲属化从而使双方从中获取利益。 西汉的和亲政策一开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境匈奴问题,但确实为西汉王朝的发展争取了很长一段时间,为汉武帝武力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也并不能否认其历史的进步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亲政策作为一种出色的外交政策,不仅解决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边境问题,同时给两国和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经济互相扶持发展,也为后世在处理民族关系边境问题上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案例,为促进生产发展融合化、民族多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