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怪蜀黍 为什么很多人在股市里赚不到钱?因为他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拱手相让给了不相干的人。 只要你还在不停的交易,不管你能不能赚到钱,每次交易中的各种税费都是少不了的。也就是说,你的交易收益是在别人赚到钱的基础上,剩余部分才会落到你的口袋里。 可知道了这个,能怎么样? 一、什么是投资? 有一次,王国维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顺便想让溥仪帮忙鉴定下自己收藏多年的宝物。溥仪看过以后,很含蓄的对王国维说,这些收藏看似精美,但总感觉不太对劲,跟皇宫中的不太一样。 没有直接说这些都赝品,溥仪算是给王国维留面子。可问题是,溥仪又不是鉴定古玩字画的行家,也没这方面的资格证书,凭什么他说不对劲,就是赝品呢。 溥仪2岁入宫,18岁出宫,虽然只在故宫生活了16年,但他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敢顶着欺君二字给他看假货的,怕是不多。 几年前,我迷上过一阵子红酒,那段时间从几十块钱的喝到了几千块钱的,当然,贵的都是别人"赞助"的,而给我推荐酒的人告诉我,想要甄别红酒的好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喝好酒。 这天底下的道理往往是互通的,投资也一样,先学正确的方法,有时候比一开始走旁门左道,更像是一条捷径。 什么是投资?格雷厄姆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 投资操作是建立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要保证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 请注意,在这个定义里,包括以下三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1、在你买进一只股票之前,要对该公司及其基础业务的稳妥性进行彻底的分析。 2、你必须细心地保护自己,以免遭受重大的损失。 3、你只能期望获得"适当的"业绩,不要期望过高。 这听上去很像是找对象结婚(不是谈恋爱)。 所谓"透彻分析"是指,"根据公认的安全和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研究"。比如,门当户对,就是一个被历史验证的较为安全的婚配模式,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之,但具备参考性。 那"本金的安全"呢,是指,"防止在正常或合理的条件与市场变化下出现亏损"。比如,薛家原本是安排宝钗进宫去当妃子的,但这事概率小风险大,万一错过了女儿的"黄金年龄",没准只能当"废铁"卖了。于是,为了避免损失,薛母留了后手,便是和贾家联姻,只可惜薛家没想到,贾家此时也家道中落了。 而"适当的"(或"满意的")回报是指,"投资者愿意接受任何的回报率或回报额(无论多么低),只要他做出的是理智的行为。"比如,要求嫁进门的媳妇一律都生男孩,就是个不适当的回报要求。 所以,除了情投意合外,找一个三观相近,知根知底,最好还门当户对的对象去结婚,从长期来说,是稳妥的。 投资,差不多也就是如此。 二、投资和投资,有啥不一样 1711年,为了解决财政严重亏空,所发行的国债连利息都还不上的窘境,时任英国财务大臣的罗伯特·哈莱,联合富豪们一起成立南海公司,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把900万政府债务转化为南海公司的股票。 这样一来,便大大减轻了债务清偿以及利息支付的压力。作为交换,英国政府把和南美洲进行国际贸易业务的垄断权交给了南海公司。可谁成想,南美洲的贸易没那么好做,除了奴隶交易能勉强盈利之外,其他根本赚不到钱。 1720年初,南海公司打起了英国国内的主意,开始炒作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夸大业务前景,抬高股价以图赢利。 南海公司的赢利点在于股票价格上扬形成的对债券面额的差价。只要股票价格能持续上扬,就能让大众对债券转化保持高意愿度,公司就能靠此赢利。所以,南海公司不断鼓吹南美洲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发财机会,此举即刻唤醒了民众内心深处的贪欲。 人们相信了这一谎言,全民都投入到了"南海热"中,南海公司股价因此迅速飙升。 而我们熟知的牛爵爷,在一度清空了所有南海公司的股票并获利 7 000英镑后,他居然鬼使神差的又以高得多的价位把这只股票买回来了。 结果,就在1720年的舂天,包括牛顿在内的所有投资人,都亏了个底掉。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南海泡沫中,不少的投资人居然连南美洲具体在哪里都不知道,更谈不上都南海公司投资的项目做实地考察了。 现在看来,这场泡沫风波中的那些人和事着实可笑,但只看公司名称代码或听信传言就大笔投资的时间,历史上从来就是不绝于耳。哪怕是今天,你也能听到不少。 那么,投资和投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投资者会根据公司的业务状况计算一只股票的价值;投机者则会打赌股票价格的上涨,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会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只股票。 正如格雷厄姆曾经说过的,投资者会"根据公认的价值标准"来判断"股票的市场价格",而投机者则是"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价值标准"。 对于投资者对股票的价格走势则不那么看重。而对于投机者来说,市场上连续不断的报价,才是活命的氧气,因为只有如此,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博傻行为。 三、别把投资和投机混为一谈 格雷厄姆警示我们,任何时候把投机与投资混为一谈都是错误的。 走捷径,一直是人类本性中最容易被激发出来的特质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投资技术"总是更受欢迎的原因。但凡某种技术是"管用"的,那么它就是"正确的",而不论其危险有多大或是多么愚蠢。 聪明的投资者,拥有长期财务目标,不会(也不能)计较一时的对错,并且还必须一直坚持正确的做法。 比如说,换手率。 1973年,当格雷厄姆最后一次修订《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时,纽约股票交易所的3年换手率为20%,即股东的平均持股时间为5年。到了 2002年,年换手率达到了 105%,平均持股时间缩短到11.4个月。 30年后的投资者,每年要多交4倍的交易税费,怪不得现在能从股市里赚到钱的人,越来越少。 那么,投资者就真的从来都不投机吗?也不一定,但,是他们是有原则有节制的投机。 至少,在开始投机时,必须像有经验的赌徒走进赌场时那样: 1、投机就是投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在投资。 2、如果把投机看得太认真,它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3、你必须严格限定你的赌注。 精明的赌徒只会带一部分钱(比方说100块)下赌场,而把其余资金都锁在旅店的保险箱里。同样,聪明的投资者只会把其很少一部分资金拨入"赌资"账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资产的10%,已经是我们可以冒险的上限了。 永远不要把投机账户与投资账户混为一体;永远不要在思想上把投机与投资混为一谈;无论 如何,永远不要使投入"赌资"账户的资产超出10%。 结尾 就像赌博一样,投机,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而投资,则是与人性对抗的过程,尽管对很多人来说,甚至稍加抑制也是一种徒劳之举。 但,我们必须限制和约束它,不只是为了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把投机与投资相混淆,更是为了 对自己投出去的钱,做最终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