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魏晋南北朝的集聚状况 接上文再谈魏晋南北朝的集聚状况。 地域状况,人群迁徙,尘封在朝代更迭下,迁徙的情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东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地区迁徙到中原一带。而那些所谓的游牧民族对于魏晋南北朝来说是个体民族户的存在。 再加上政治文化的极具影响,传播到中国南方发展,由此北方也出现了十六国朝代,南北两地各有各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制度,具有很强的鲜明性和融合性。 南北地理位置的差距,也对南北的经济文化发展深有影响,文明程度的演进也是有强弱之分,异化还是同化,消亡还是雄起,强者而王。 不管是秦汉还是魏晋南北朝,有战争就有消亡,就有同化就有迁徙,百姓苦难,逃亡必然,"聚"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从"独居""混居"到"聚居"是人类进步的一个见证也是古代来往更迭必须经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古代人类史上的必然进程不可忽视。 三、辩证看待魏晋南北朝民族间的演化 南北差异的必然性,不可改变,只能相互融合作用,主动吸收借鉴。就古代而言,封建制度的创立,对各地的巨大影响,甚至波及到整个世界。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部落到民族,再由弱小民族发展成壮大的民族,这个过程之中以自然的地理环境为标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再加上物质条件作为自己归属的选择。因此地理条件觉得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强大的民族极具魅力性和稳固性。 但在壮大的同时也有灭亡的时刻,这一进程各有利弊。有进步就有倒退,有屠杀就有民主,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下,没有民主,生产力状况低迷民族发展受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的限制,从而产生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民族的演化迁徙和聚居征服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播,商品经济也在交流中得到促进。不管怎么样,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技术是有限的。 当然,撑死胆大的,有野心的民族自然会发掘,所以它的发展机会就会多很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向南方迁徙,发现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一些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最终酿成的结果就是不同地区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从而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北地域差别带来贫富差距,繁华的地方始终强盛,落后的地方也没有变少,从而使得民族强盛与民族落寞并存,并在统治阶级下阶级利益具有很高的地位,远远超过民族利益。 这两种利益难免出现冲突,再加上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影响多个国家,所以多民族多国家相互融合的逐渐形成是必然性。 总结 其实很少有个体民族会拥有经济军事力量,毕竟国家在军事力量上的强大地位使得多民族统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力支撑。 这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主题的产生。当然,从普遍性来看也有个性,需要辩证的来探究,所以从古来谈,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果关系要深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