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现在某些国剧啊。 之前《狂飙》刚被吐槽"虾系剧"——掐头去尾,起码中间是精彩的。 现在又发现一种很新的烂剧。 腰斩剧 。 刚上来还真像那么回事,把观众哄得挺舒服。 突然。 晴转暴雨,人物分裂,剧情拉胯, 啪啪打脸...... 弃剧?前面的时长都成了沉没成本。 忍忍?但根本看不见好转的希望。 这不,典中典来了—— 我们的日子 这个"虾头"看着挺神气: 导演王雷,拍过不少8分以上的高分年代国产剧; 编剧娟子,专注国产家庭伦理剧12年,也有过7分作品。 但壳子太精致,还真以为自己是大龙虾了。 宣发对标现象级年代剧《人世间》, 先是称热度爆表,收视率碾压《狂飙》。 △ 都不看看时间段和频道台? 当被质疑抄袭《请回答1988》时,编剧直言这是"中国版"。 剧中部分台词,甚至直接抄袭墨香铜臭的《天官赐福》。 你真当网友不看小说? △ 剧组已道歉并修改 剧情内容来看,这剧更是玩了一出"腰斩"。 评分从 7.6 到 6.0 的断崖式下跌,发生在 第14集 之后。 一部本应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深入历史众生相的年代剧。 怎么成了四处拼贴,哗众取宠的老娘舅? 这也引出更好奇的问题: 国产年代剧,怎么这么难? 01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 年代剧最偏爱的时代。 经济,快速增长;机会,暗流涌动;人性,狂飙突进。 东北地区,年代剧最偏爱的地区。 人裹在最冷的袄里,唠着满是大碴子味的闲嗑,换的是最滚烫的真心。 那些你熟知的东北80年代叙事关键词它都有: 国营工厂铁饭碗, 下海经商吃螃蟹,计划生育政策,下岗潮…… 戏剧性,确实炸裂。 一号家庭,会计 刘淑霞 (李小冉 饰)+退役军人、现工厂保卫科科员 王宪平 (李乃文 饰)。 二号家庭,炊事员 傅莹 +会拉手风琴的文化人 东方玉树 。 三号家庭,广播员厂花 方慧 +曾经的流氓、现工厂保卫科科长 杨大山 。 前两个家庭关系很铁,大才女刘淑霞和女强人傅莹是好闺蜜; 王宪平和东方玉树一武一文、一刚一柔很聊得来,是互补的好兄弟。 三号家庭是正统厂院的"边缘家庭"。 但碍于杨大山有科长职务,私下里是倒爷,很有钱,有很多小弟,其他家庭都和他井水不犯河水。 而三个家庭的女性也 情同姐妹。 第一个炸点,三个孕期差不多的女人, 同一天生孩子 。 修罗场从此开启。 三个女人在一间产房,产房里相互鼓励,生二胎的给头胎的传授经验。 产房外的三个男人互看不顺眼,差点干架。 对刚生完孩子媳妇的态度,也表现出内心小九九。 方慧生男孩,丈夫看着孩子,紧接着就问老婆的身体情况,把孩子抱走不久后就折回头,等方慧出来; 傅莹也生儿子,丈夫知道后喜极而泣,然后就跟着护士离开了...... 最难产的刘淑霞生了个胖闺女,丈夫闯进产房,关心媳妇的时候还隔着八丈远,带着军人的生涩。 重场面写得不错,闲笔的铺排也算很良心。 有接地气的家长里短。 病房里,杨大山对媳妇不只有蒸鸡蛋+ 鲫鱼汤这种物质上的嘘寒问暖,还有收音机+《红楼梦》这种精神需求上的慰藉。 女人眼红,男人害臊。 △ 傅莹手里的小米粥瞬间就不香了 有熟悉的领导pua。 王宪平不满退役军人的自己,竞选科长竟然败给了流氓头子杨大山,找领导讲道理。 领导劝说无解后,搬出一道"身份压制"的戴高帽话术。 你是军人出身啊 别一出我这个门 让大家看到 你在闹情绪啊 那显得你没有胸怀 不大度 还有信息量丰富的眼神戏。 方慧在医院和老情人林俊生遇见了。 一个从楼上拿了化验单下楼,一个抱着孩子在楼梯口发呆。 多看了几眼,确认是对方,定住。 林俊生先看到美丽的方慧,笑容尴尬,方慧怔怔地看着他。 接着又看她怀里的襁褓,神情凝滞。 相顾无言,却已胜过千言万语。 虽然父母爱情这一趴有不少基于时代和人物塑造的瑕疵。 但还算有佳句、佳章。 不过,主角,其实是他们的孩子。 一号家庭的 王雪花 ,二号家庭的 东方宏 和三号家庭的 杨思宇 。 因为计划生育,三个家庭都不能再生孩子。 雪花吃着傅莹的奶长大,两家关系很好。 专断如王宪安,就给王雪花和东方宏定了娃娃亲。 这,是一切灾难的缘起。 02
聊到腰斩的 "腰" 了。 雪花成长路线的拧巴,是这剧口碑断崖式下跌的关键原因。 小时候的雪花,是个女侠。 一家人围观《上海滩》,眼睛亮晶晶,说自己的理想: 我要当大哥。 这"大哥"当得, 性格直率,豪爽,颇有"将才"风范。 早晨和爸爸练军体拳,提高武艺; 玩游戏,指挥小朋友干这干那,保护文气的东方宏。 杨思宇因为父亲是流氓被其他孩子合伙欺负,她挺身而出。 别人不带杨思宇玩,她主动伸出援手,带他玩球。 用一颗足球,连接了三家的关系。 当爸妈教育她不要和杨思宇一起玩时,她三观特正地怼了回去: -杨思宇的爸爸不是好人 -他爸是坏人 他又不是坏人 这长大得是多有趣的奇女子! 然而,当王雪花长大(周依然 饰)。 又回到了男强女弱、男救赎女的 娇妻叙事。 没错,东方宏和杨思宇都爱上了王雪花,开始了长达22集的追妻路。 不能说毫无新意,只能说俗不可耐。 -雪花 跟我走 -跟我走 三角恋甚至上升为三个家庭的战争。 东方宏的妈嫌儿子没出息,直接开喷; 王雪花的爸嫌女儿不听话,差点动手。 还直接话聊杨思宇,试图劝退他。 我们全家都会支持东方宏的 东方宏比你更爱她 你们不合适 分了吧 △ 你给多少"分手费"啊? 雪花依然我行我素,和杨思宇恋爱,还单独出去玩。 被东方宏抓包后,他不仅"荡妇羞辱"了雪花。 还一怒之下辍学了,远走高飞去北京,让雪花愧疚。 -你们俩过夜了是吗? -我们…… -王雪花,你怎么能这样啊? 你怎么能这么随便啊 △ 你以为当年考上大学很容易吗?[思考] 离谱吗?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杨思宇因为溜冰摔得粉碎性骨折,残疾了,和雪花分手。 连夜买站票回家的东方宏安慰雪花,雪花倒在东方宏的怀里。 说自己,有多爱杨思宇。 △ 嬛嬛:好香的茶 最后的最后,在北京成为歌星的东方宏不忘初心。 像放弃大学一样,和公司解约,只为和他心爱的女孩在一起。 从日本康复治疗好腿的杨思宇,多年没和雪花联系,回国只为了追回雪花。 于是,在饭局上依次向女主求婚的名场面出现了—— 最后选了谁? 不重要了,因为 副线的情感路径写得更炸裂。 如果说长大后王雪花拿的是青春文学的玛丽苏女主剧本。 那她哥拿的,就是和同样倒霉的女性"互相救赎"的剧本。 王明中,天生的隐睾症,从小饱受苦楚。 本以为编剧是想关注在生殖方面有问题的男性,受时代压迫的歧视的痛苦。 再通过他如何认识、尝试改变、接受自己的身体。 完成"男性应该如何摆脱性焦虑和生殖焦虑"的弧光。 事实证明,你想多了。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女性中的倒霉蛋来凑对。 编剧就为了让俩人"般配"设计了这样的情节—— 漂亮又有主见的女孩 严冰 喜欢他,那她也不能是"完整的"。 严冰被强奸怀孕,不敢去正规医院。 做人流去黑诊所伤到了子宫,不能再生育。 这么重大的犯罪案件,强奸犯怎么了? 不重要,没有后续交代他的下场。 重要的,是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样,王中明才能"不自卑"地和她在一起。 组成"不孕cp"。[微笑] △ 牛啊,新时代双洁 你以为这是年代剧走偏了,秒变青春伤痛文学? 不。还有剧外因素—— 王明中的扮演者非科班出身,是编剧的亲生儿子。 落后到裹脑的价值观,是年代剧的通病? 不。 这恰恰是我们对年代剧最大的误解。 03
《我们的日子》把年代剧所有容易触的雷点都触了个遍。 时代大事件的变化,和人物成长路线,基本脱节。 成为一个ppt式的背景板。 立典型人物,就浮于表面地cue性格点。 退伍军人? 那必定就是一根筋、拧巴的年代戏"霸总"啊。 媳妇生二胎想坐小轿车去医院?直接大吼—— "你再闹我拿枪把你突突了。" 媳妇难产?战场式无脑鼓励—— "你要拿出炸碉堡的精神。" △ 你是不是觉得你很幽默[吐舌] 精神小布尔乔亚的才女? 随时随地吟诗作对,不分场合地矫情。 把台词冗余废话,当成人物的生活化。 光"女人生二胎,咋还没顺产"的车轱辘话能给你转N遍。 最可怕的,就是这剧的价值观。 囿于年代的糟粕价值观要如何呈现,是年代剧的必修课。 拍政策变革的影响,拍重男轻女的遗毒,拍老一辈的饱受固执,可以。 要编剧要有批判的视角,呈现出人物完整的心流,和他如此"固执"由来。 但编剧呢,丝毫不提。 反而用王雪花的画外音,为爹妈之前的行为"著书立说"。 这种内容如果放在人物对话里,可能还是一种人物性格的传达和信息的表现。 但是一旦落入到旁白就成为了价值观,输出和编剧想法到非常强烈的教化意义。 有给女人、男人定性的。 女人有了孩子,就是"涅槃重生"。 生一个不够,还要生7个。 男人就要—— 男人是必须要长成一棵大树的 顶天立地 为家人遮风挡雨 夫妻吵架,不可能离婚的。 因为—— 斗来斗去分不开 因为那条绳子 就是子女 作为姥姥,付出型的伟大母亲。 就是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再拉扯大孩子的孩子。 因为—— 这是她来世上走一遭的 全部任务 国剧向来有用旁白给人当爹的传统。 你们观众只是想看历史年代中真实感人的故事? 不可能,你一定是想从这里学到点什么。 但这真的就是"年代感"? 说白了,这是"年代感"的工具化。 输出价值时,年代是隐形的。 刘淑霞作为一个精神小资的女性,动辄要给丈夫生七个。连二胎难产都拦不住她,这还是她的"理想"。 街坊邻居开口闭口就是"我也想生第二个。" 是那个年代的人说出来的话吗? 别忘了,我国1971年就全民展开计划生育,70年代,朗朗上口的计划生育歌曲就在生产队传唱;80年代,电视广告里普天盖地渗透着计划生育的理性教育。 编剧不知道? 当然知道。 因为在剧情推动时,年代,又变成制造矛盾的抓手,突然出现了。 大儿子王明中性功能走访名医也治不好,为了不给主角"再生一个"的机会。 似乎从未在这里宣传过的计划生育政策。 瞬间落地。 而另一边。 主线则无事这年代伤痛,继续在青春狗血爱情里高歌猛进。 以"年代"之名包裹着糟粕渣滓的内核。 用"真实"为名掩盖着厌女辱女的本质。 还企图用模糊事件点,隐藏宣传婚育观的强目的性。 可,观众不傻。 发自内心的不适感与恶心感,不允许我们对这"依托答辩"视而不见。 -"年代剧"的定义是故事背景复古 不是剧集水平倒车 -建议改名《我们一起生男孩的日子》 -"来例假了就是真正的女人了" 这种台词好膈应人啊 国产年代剧或许仍需要想清楚—— 真正想呈现年代景观的作品,是不会对时代伤痕在个体身上烙下的印记视而不见的。 否则。 这些呈现的"景观"。 只会成为当下另一种隔靴搔痒的现实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