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耐用性提高,是科技产能过剩?
手机只分两种,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不接受反驳。
苹果手机的耐用性无需多言,也谈不上信仰,当年度的苹果新机是集合了硬件,软件,新功能亮点的集大成者。得益于ios优异的运行体验感,自2010年来,十几年间,苹果公司一直占据着手机零售终端的最大利润份额。
友商发布会上,一句"xxx手机比iphonexxx手机在xxx功能更强大",足以证明行业标杆的地位。
所以,这个话题聊苹果手机,一开口就是结局。我们还是来聊聊安卓手机的使用体验吧。
品牌林立
安卓手机品牌林立,处在头部的几大公司,每年旗舰档,中端档,低端市场推出的系列手机越来越多,产品周期也越来越短。以小米为例,高端旗舰店数字系列,带s、 pro、ultra字母的,青春版,se系列的,更别提子品牌红米note系列,k系列。这么多的新手机投放到市场,产品定价也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生产线。同一时期的oppo,vivo等,也是这个路子。
再看配置,高端旗舰,标配当年度骁龙8系列soc,三星的屏幕,顶尖快充速度,还有玄乎的摄像头拍照技术。中低端往下,从cpu的数字,7系列,6系列,4系列可见一般(联发科的芯片,也是数字越高代表越强)。趋同的配置下,那么手机间的产品竞争力,只剩下外型,系统和价格了。
那么,消费者的换机周期,真的有那么快吗?市场确实需要那么多新意的手机产品?
换机周期
戳痛点:早期安卓手机,使用卡顿是消费者普遍的体验。这里不谈安卓系统的机制,不聊硬件上的欠缺。至少在2018年以前,安卓手机给人刻板的印象就是,用久了都会卡。以至于"流畅使用十八个月"都能成为卖点。
不得不说,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那是个手机行业百家争鸣的时期,哪怕各家吹响唢呐,吹捧自家优越感的ppt科技之下,总免不了只是硬件"组装"的意味。那一时期,台面上的影子还有小辣椒,360,酷派大神。都是时间舞台的过客啊。
一开始安卓手机的价格也上不去,毕竟苹果手机设了个天花板,直接锁死了手机溢价的高度。再加上早些年安卓手机整体换机周期不长,为获取更多利润,单台手机利润不高,那么薄利多销,走以量取胜路子自然是最佳选择。同时产量大还能进一步摊薄模具,研发的前期投入成本。
于是,手机行业的玩法就变成了,低价,走量战略。那一时期的安卓系统本身在硬件上,运行机制上的不成熟,"臃肿"的软件,卡顿这个致命伤反倒是手机商暗自窃喜的阳谋。"手机永久了就卡,换新手机可以体验更新的功能","手机产品本身不贵,买新不买旧,人生苦短,换机别缓"。卡顿本是熵增铁律下的现象,只是安卓系统对比苹果系统的这个缺陷更为突出。而这个缺陷,也是抑制安卓手机整体价格的上涨的重要因素,毕竟产品迭代更新周期快,靠量同样能获取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高于同行的利润。所以,那一时期,众多手机商主要的重心都是在中低端手机市场,旗舰机更多的是花瓶的角色,用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那一时期,消费者虽然享受者相对低价的安卓手机,但是一年一换的频率,经年累月下在手机这块的支出上也是惊人的。
总结下第二个十年手机的变化,品牌林立,各家手机产品线相对单一(比如小米6 红米4这些,每个系统每年推一款,中低端产品的区别由品牌与子品牌分别定位,两者没形成竞争交集)。那段时间更多的是主打爆款手机,单一热销产品销量往往在千万级别(安卓阵营的第一款爆款,大概就是红米了1)。量大薄利价优,这是手机商的致富密码。
价格变化
时间线随后来到了2020年。大概就是在新世纪开始进入第三个十年,有没有发觉,那时期开始的安卓手机,变得耐用了。这个变化首先得益于安卓系统11版本应用,对硬件上,软件上的优化。技术的原因姑且不深挖,安卓手机使用起来,卡顿的周期明显变长了。
然后,悄悄的,与换机周期延长相比,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芯片涨价,人工涨价,物料成本涨价",总之,通货膨胀了,每台手机都只赚100元的通胀论是手机涨价的一个声音。与之相比的另一个声音显得更加文艺风"尝试走高端路线,进军手机一线梯队,打造不输苹果手机的极致体验"。这两种声音之下,各品牌高端旗舰机也是逐年涨价,从2999,3999,到4999甚至更高的比比皆是。
安卓手机的使用体验确实提高了,中端机2000的价位抗个两三年的比比皆是,要是旗舰机,换个电池,新三年旧三年,依然可行。感谢时代的进步,感谢科技的力量。安卓手机可以和苹果手机分庭抗礼了。
分庭抗礼?性能方面?当然也顺便带着价格方面。手机变流畅了,这是科技的功劳,当然,绝大部分消费者对手机性能的需求远达不到能强烈体验出安卓和苹果手机的差异。这点其实不用费笔墨,手机性能的进化只是在重复笔记本(台式)电脑当年的路子。就好比十年前的吃灰本子,换个固态硬盘也能轻松刷剧办公。
盈利方式
手机越卖越贵,是盈利方式的转变。而底气正是来源于安卓系统不断优化下的用户体验。正因为安卓手机耐用了,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了,靠走量的形式获取的利润已经没办法走下去了,单机的利润不得不提高。那么通胀论和高端路线论呢?充其量是给事实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
通胀一直都在进行。但对电子,机械行业来说。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一定会把单机的成本做到最低。哪怕考虑了通胀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成本一定是不断降低的。这点在电视机行业,家电行业都在验证,下一个验证的行业不出差错的话就是汽车行业了。所以通胀涨价站不住脚。
走高端路线。确实,安卓手机旗舰机系列细节都做的很到位,从外观到系统优化,使用体验显著提高。还是以小米为例,小米3以前的产品是塑料机身,从小米4开始"一块钢板的旅行",然后接下来的旗舰系列确实工艺细节到位。但是,支持用户最直观体验的系统问题,其实是来自安卓系统的完善和优化,还有各个做硬件大厂的产品升级。在这点看,高端路线还是摆脱不了做溢价空间,提高收益的套路。
那么,产品上新周期不断缩短又是怎么回事?小米自己的系列,再加上红米系列。两者目标群体的定位已经混起来了,从高端到低端,每年十几款二十几款的新品,哪有那么多换机需求?
这是在争抢友商的份额,同时也是分流一部分果粉的吸引力。以前靠量大价优,现在靠多品牌多选择多宣传抢客户。手机商的发布会,活脱脱的相声比武大赛,ppt科技嘴炮大会。为了宣传亮点,舞台的人狂立flag,脸都不要了。
手机行业的困局
尽管现在安卓手机质量越来越好,但我相信在做这一行业的手机商,都有感觉,手机黄金时期其实是在十年前。那时候虽然定价不高,但是走量能保证现金流,能最大化打出自己的成本控制路子。反观现在,新品几乎每隔一个月都在推出,质量也确实能打,但是,现有的国产手机商,仍然是在外观,系统和价格上做文章。为什么?因为这十几年来,核心的竞争力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芯片不行,系统也不是自家的,美其名曰的自家系统也只是是换了个马甲而已。结语
手机性能的提高,真不是性能过剩。只能说是大部分都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远达不到比拼手机硬件,软件的天花板上限值。旗舰机和中端机,不服跑个分看看,肯定是有差别的。只是这个数字对日常的使用感觉不大罢了。
最后,还是搬出苹果这个行业天花板来说说,往前十年,苹果手机每一代产品拿出来都是当时代的标杆产品。至少过去十年,安卓就没有赢过苹果,至于现在走高端路线的各个安卓大厂,除了价格追赶上了,其他方面在广大消费者体会不到的差距之前,你说赢就赢吧。
像电脑行业,家电行业,还有正在内卷的汽车行业,无一不在验证着科学技术确实是第一生产力。十年前的手机行业过得挺苦的,十年后的也还是艰难,但是在默默支撑国内手机行业发展的,其实永远是消费者,永远是老百姓。大概这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自古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