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历朝削藩的影响
文 | 史谭a
编辑 | 史谭a前言
对于藩王的出现,历史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在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巩固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逐步形成和发展,是为了防止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土地而进行的战争 ;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了不使国家遭受损失,统治者不得不采用分封制度来实现对各地诸侯王的控制;分封制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分封制是郡县制在历史上的新发展,这种制度和郡县制一起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土地上都具有优势。
虽然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具有合理性,但它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同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不能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导致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国家统治的稳定,封建统治者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样既能够使各个等级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同时还能使各个等级之间相互制约,防止他们危害到国家统治。
分封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相互攻伐、相互征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开始陷入了分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封建时期,封建王朝需要向各诸侯国征收赋税,这样做无疑会增加国家的负担。因此封建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和管理,希望能够从各诸侯国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或阶层。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藩王制度;因此藩王作为中国封建制度下特殊的阶级存在形式,是封建王朝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秦开始,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加强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和管理。
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削藩"成为历代统治者常用之策。
削藩
分封制度被废除之后,历代统治者都对分封制做过一定的改变,但在这些改变中,削藩成为了王朝初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藩王制度,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不过分封的是周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西周时期的诸侯王是周王的弟弟或者叔叔,到了东周时期,分封制才逐渐地完善。
但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随着各国兼并战争的开展,封建制度也随之解体;在此期间,由于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扩散,分封制也就随之灭亡。
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采取了"郡县制"这样一种制度。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关键就是要让中央的权力能够有效地延伸到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各地的藩王们"削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意味着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给地方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汉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规定在此基础上诸侯王的封地减少到最少,并且取消诸侯王对封地的所有权;随着藩王制度的消失,地方势力逐渐兴起。到了东汉时期,东汉王朝虽然采取了分封制度,但中央仍然掌握着实权。
刘备、曹操都是东汉王朝分封的诸侯王;刘备被封为"汉室宗亲",虽然刘备没有实际的权力,但他的势力仍在全国范围内。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开国皇帝,他在政治上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他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这两位皇帝不仅自己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还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封为诸侯王。在这种情况下,"分封制度"彻底消失了。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刘秀开始分封诸王,在他分封的这些诸侯王中,有不少诸侯王拥有较大的兵权;因此,到了东汉末年以后,地方诸侯们为了维护自己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利而不断地发动战争。
在此基础上,地方势力逐渐发展起来,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时期,各地军阀互相攻伐,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在这一情况下,各个诸侯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大肆"削藩"。
刘秀刘邦削藩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刘邦首先是向诸侯王颁布了削藩的诏书,但诸侯王中有几个人和刘邦关系很好,并没有执行这一命令,而是继续拥兵自重。
所以刘邦在削藩问题上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
于是汉高祖便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措施,由陈豨、韩信等人率领军队起兵造反,刘邦在得知此消息后立刻命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带兵平定叛乱,刘邦认为这几位诸侯王都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于是将他们封为王,但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在借刀杀人,他们只是在表面上服从于汉高祖的命令。
经过这件事之后,诸侯王们对汉高祖失去了敬畏之心,等到后来,韩信、彭越等人在外面打了大败仗之后,也纷纷效仿陈豨的做法自立为王。
最终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彻底平定了诸侯王叛乱;开始了削藩的步骤。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手段,首先是派人将诸侯王的领地全部收回,将他们原来封的地直接废除,然后又派使者去长安命令诸侯王进贡,如果诸侯王不来进贡,那么汉高祖就直接将其打入死牢。
这样一来诸侯王就更加不愿意进贡了,刘邦一开始只是想借刀杀人而已。没想到却直接导致诸侯王之间开始互相攻伐,这也严重影响了汉朝政权的稳定。
汉高祖刘邦通过一系列手段,最终将诸侯王削藩到只剩下长沙王和淮南王二人,刘邦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了,虽然诸侯王在削藩中的作用比较小,但也使得汉朝有了喘息的机会。
在刘邦削藩的过程中,许多诸侯王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有意而为;而且由于汉高祖是主动采取削藩的措施,这也直接导致了诸侯王们对汉高祖的不满和离心。
淮南王朱元璋削藩
在明朝,朱元璋是藩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他对自己的儿子们都非常偏爱,而且他也有这个实力。
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进行分封;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在明朝继承皇位,因此还规定他们都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生活;可是朱元璋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在明朝建立之初,他就分封了很多藩王,由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失败,因此才出现了后来朱棣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以后,朱元璋虽然开始削藩,但是他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因此在削藩方面比较成功,朱棣对藩王进行了比较强硬的削藩。
朱棣时期,又对藩王们进行了削藩,而且在朱棣靖难之役以后的朱棣时期就废除了藩王制度。
朱元璋朱棣削藩
建文元年,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大明江山,建立了永乐大帝。
朱棣也曾积极吸取建文帝的教训,削弱藩王的权力;永乐元年,朱棣在南军到达后,他就下令削夺各地藩王的兵权,他还通过法律对藩王进行制约。
他在平部署了大批大批的精锐兵力,由于对削藩的不满,朱棣起兵造反与朝廷开战,燕王军直逼金陵,社会结构遭到严重迫害,这不仅导致了明代皇位归属的改变,也影响了为明朝未来200多年的的朝廷政治、思想的走向。
到永乐七年,朱棣又收回了"皇太孙朱允炆"的兵权。但是在燕王朱棣夺权后不久,朱允炆的弟弟周王朱橚又在湖南建立湘王政权,并积极准备入京朝见朱棣。
最后在靖难之役中兵败被杀,朱允炆不知所终。
而建文元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建文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但朱棣称帝后,也一直未忘记削藩之事。
"靖难之役"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王朝发生的一次藩王叛乱战争。
从这一次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朱棣对藩王势力的厌恶;所以朱棣对自己的叔叔们进行了一次"削藩"行动。
靖难之役结语
古代藩王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藩王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作为封建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藩王制度为统一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有四次著名的削藩行动,削藩制度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但也增加了爆发内乱的可能性,总之削藩制度有利有弊。
藩王作为一个群体,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每个封建统治者都希望能在藩王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削弱藩王的势力。
但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因此,通过削弱藩王势力来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封建王朝。
在封建时代,藩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摆脱的一种历史现象。在封建社会早期,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因此,封建宗法制度产生并形成了分封制。
藩王在封建时代有着重要地位,他们不仅在地方有很大影响力,而且可以成为朝廷与地方之间矛盾的缓冲带;但当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来削弱藩王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稳定国家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每个封建王朝都有各自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但是,归根结底,封建藩王制度给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参考文献
《国家人文历史》
《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研究》
《南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