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塞罗那看了国家德比,也感受到无孔不入的独立氛围
最近翻到10年前学法语时的一张合照,发现对很多事的记忆已经模糊。为防止80岁时失忆,就尽早写"回忆录",从当年两次深度游巴塞罗那开始写吧。
大概2019年10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乱了,首府巴塞罗那变成"火海"。
"独立派"极端分子占领机场、封锁道路、损坏公物,超过50万人上街示威,西班牙的滨海魅力之都瞬间成为"欧洲巴格达"。
看着电视里面目全非的巴塞罗那,感慨良多。
1
在欧洲留学期间,我曾两次游览巴塞罗那,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深深吸引了我。童话般的建筑、特色海鲜美食、蔚蓝海岸、海滩和友善的当地人,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圣家堂
2013年,第一次置身建筑大师高迪的城市中,似乎一切忧愁都烟消云散。记得当时去巴塞罗那时脚疼,但在高迪设计的圣家堂里坐了一阵后,脚居然奇迹般不疼了,这个城市真够有魔力。
巴特罗之家
在巴塞罗那大街小巷穿梭,丝毫不会感到疲倦。兰布拉大街(La Rambla)、对角线大街(Diagonal)、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àcia)、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古埃尔公园、圣十字圣保罗医院等, 一切街道和建筑都那么魔幻,让你不忍开小差,唯恐错过美景。
站在古埃尔公园高处俯瞰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的地势高低起伏,房屋错落有致,也让城市更富有立体感。
2
有趣的是,走在巴塞罗那街头,可以很明显地发觉当地人对自己身份的强烈认同。
在街边,很少能看到西班牙国旗。这本来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不是每个城市都会四处悬挂自己的国旗。但 巴塞罗那街道上随处可见加泰罗尼亚区旗,有些楼房几乎每个阳台都挂一面。
悬挂在阳台上的加泰区旗
如果没记错,坐地铁时各种语言的报站顺序是:加泰罗尼亚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公共场合的多语标识中,西班牙语也基本被放在末位。
可见当地有多么不待见"西班牙"。
这与历史和经济有关。 由于王室婚姻,加泰罗尼亚和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主体)数百年前合并,加泰从此丧失独立国家的地位。
变成西班牙一部分后, 加泰罗尼亚在经济上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加之其主体民族有完整且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因此一直有"独立"倾向 ,无论是向西班牙中央政府要求资源倾斜,还是真的想"独立"。
3
其实早在出国前,我就"领略"过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独立"倾向。
在法国电影《西班牙旅馆》(l’Auberge Espagnole)中,一位巴塞罗那的大学教授直接用加泰罗尼亚语(Català,一种更接近法语和意大利语的拉丁语族语言)讲课,而很多只懂西班牙语的同学抗议称:
"教授,请说西班牙语,大家都听不懂当地语言。"
教授却回怼:
"想要西班牙语授课,你可以去马德里。"
在两次游览巴塞罗那的过程中,我也从各方面感受到了"加独"的无处不在。
2013年,一个有趣的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零距离接触这个城市,我选择在街头"暴走"。走饿了,便找了一家吃海鲜饭的餐厅。
海鲜饭(Paella)
我试着和服务员用西班牙语打了个招呼,然后开始点菜。虽然我西班牙语很水,但很确定这位服务员会说西班牙语。
随后,旁边来了两位说西班牙语的顾客,服务员却莫名其妙地跟他们说起了英语。
服务员用英语问道:"你们是从西班牙来的吗?"很显然,他并不认为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一部分。
后来,整个点菜过程都用英语进行,尴尬无比。
一些支持"独立"的当地人,似乎刻意避免与其他西班牙人说西班牙语,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
到了巴塞罗那,无论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都得来巴塞罗那队主场——诺坎普球场看看。
一天傍晚,我稀里糊涂地来到诺坎普,本想拍张照就走,并没想看比赛。
谁知当晚正好是西班牙国家德比——巴塞罗那vs皇家马德里。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我在场外买了一张转让票(60欧元/500人民币,烂便宜)进场观看。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次现场看球。
诺坎普球场(是的,我在这里看过西班牙德比)
只要皇马碰上巴萨,几乎就是西班牙中央政府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之间的政治对决在足球场上的翻版。
十万人体育场座无虚席,比赛开始后,我被山呼海啸的加油声感染。双方队员场上激战正酣,两边球迷场下也"你争我夺"。
随着比赛行进,皇马球员不可避免地出现犯规。一个铲球过后,身边的当地球迷就对皇马球员骂各种脏话,每个皇马球员都有专属"被骂词":C罗被骂"XX养的",佩佩被骂"谋杀犯"……
不巧,这场比赛巴塞罗那踢得很烂,在主场被皇马2:0领先。
面对落后局面,球迷开始整齐地喊一个口号。后来一问旁边的大叔,才知道他们用加泰罗尼亚语高喊着"独立!独立!(independència)"。
我又问有多少人想独立,他说:"在场所有人。"
比赛期间,有一位本地球迷用英语高喊"巴塞罗那不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不是西班牙,我们不是西班牙人"。
不得不说这位球迷的"宣传"意识很强。 由于全球各地慕名前来的外国球迷很多,当地球迷似乎也趁机向世界宣称"自己与西班牙不同"。
在十万人的球场中,并不是只有巴塞罗那的球迷。最上方的一个角落,有一小片皇马球迷。
皇马进球时,皇马球迷欢呼,巴塞罗那的球迷却指着他们大骂。
在巴塞罗那0:3落后时,巴萨球迷气不打一处使,直接将燃烧物扔向皇马球迷区。
身经百战的皇马球迷也不是吃素的,将燃烧物扔回巴萨球迷区。看台气氛剑拔弩张,两方球迷开始推搡,几乎要打起来,比赛也不得不短暂中断。
后来,表现不佳的巴塞罗那1:3输给皇马, 当地球迷对"西班牙"似乎又多了一些怨气。
5
在旅途中,虽然"加独"痕迹随处可见,但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2016年初,我彻底回国的前夕,第二次踏足巴塞罗那,住在一位当地老太太家。
她是一位和善的老人,她家就在兰布拉大街旁。由于当天抵达她家时已经很晚,担心我没吃晚餐,她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开封菜鸡翅桶。
住宿费才30欧元一晚,鸡翅桶就要大概10欧。这一暖心举动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她只会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我们没有共同会说的语言,便只能用谷歌翻译对聊。
即便如此,我们也聊了很多,也问了她对于当地"独立"的看法。
她回答道:"这里确实有一部分人寻求独立。" 言外之意,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独立,也有一部分人不支持。
她说:"加泰罗尼亚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我们的语言更像法语和意大利语,而不那么像西班牙语。我们历史上也曾是独立的国家,因为贵族之间的婚姻才跟西班牙合并了。"
但对于"加独",老太太似乎并不那么认同:"加泰罗尼亚已经和西班牙合并了几百年,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跟西班牙在一起也不是个太差的选择。如果独立了, 我无法想象去巴伦西亚还要签证的场景 (巴伦西亚与加泰罗尼亚都是西班牙东部的两个自治区,两地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但前者并无强烈的独立意识)。"
她还打趣地说:"如果真独立了,巴塞罗那队该去哪踢联赛?难道去法甲?法国联赛远远不如西班牙,以后巴塞罗那足球水平也会直线下降。"说完我们大笑起来。
最后离别时,我们俩来了个大大的贴面礼,希望她现在仍一切安好。
可见, 当地也有不少温和派希望维持现状,他们只想保留地方特色,而非分离。
加泰罗尼亚2017年10月的"独立公投"中,当地选民的投票率只有40%多,但投票人群中有90%支持独立。
也就是说, 30%多的"独立派"替全体加泰罗尼亚人做了决定。
2018年加泰罗尼亚民意研究中心(CEO)的数据显示,不支持独立的加泰罗尼亚人的比例从2016年的45.1%上升到54%。
各种民调也都显示,支持"独立"的人群占比最多也就4成。
这种情况似曾相识,少数政治立场极端、激进的群体经常绑架多数温和民意。台湾省的"深绿"和香港特区的一小撮人不正是如此?
温和、理性的大多数时常被少数极端分子裹挟,沉默的大多数何时能觉醒,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
两次巴塞罗那的深度游,让我爱上了这个童话之城。但早在2013年第一次游览时,我就认为若将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政治化,很可能会出问题。
一旦出现泛政治化,不可逆的后果将会产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层面。 后来,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逼走了不少本地企业和大银行,大规模骚乱让童话之城变成了"街头政治角斗场"。
再看看泛政治化的台湾和香港,经济发展已停滞多年。
十多年前第一次去香港时,我也曾被这个中西合璧的城市迷住。而随着几次"运动"的摧残,对其好感也消耗殆尽。
如果泛政治化持续,好不容易才帮香港金融"续命"的李小加,可能都会无奈了。 如果连金融业都守不住,香港真会被掏空。
7
想都不用想,加泰罗尼亚不可能"独立",因为欧盟和西方死都不会答应。但香港和台湾问题则比较棘手,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明里暗里都在"支持"。
当然, 港台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世纪博弈的最后决胜关头已提前到来。
如果没有疫情,中美博弈的"决胜期"大概会晚几年。新冠疫情的冲击,让这一期限大幅前移。 未来3到5年,两国经济总量会快速迫近,虽然中国很多方面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对方一定会趁你将起未起之时疯狂打压。
这不,香港、台湾、新疆问题接踵而至,贸易摩*擦、金融战早已开始,科技战也在加码,当然还有无孔不入的舆论战和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军事威慑。
如果局势控制不好,80、90后这代人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见证人生中的第一次热战,虽然可能只是局部战争。
未来十年,我们的外部环境会相当严峻。只有当标志性历史事件出现,中美真正决出胜负之后,中国的外部环境才会相对转好。
类似的历史性事件,有二战结束、广场协议和苏联解体等。
扯跑题了,如果是高考,会被扣分吧。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