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 "刑不上大夫" 这句话,原本出自西汉时期的书籍《礼记·曲礼上》,由于年代久远,对于这句话原本的含义,人们产生了不少的争议。 争议的重点就在于"上"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在强调对士大夫及其以上的贵族阶层的特权,士大夫获了罪, 便因为其身份,而可以不对其用刑罚折磨。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大夫不可用寻常的刑罚 想要理解一句话的具体含义,首先要从说这句话的人、具体场景、时代背景来了解。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说的话,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可以学习六艺,礼仪就是六艺中的一个,且颇为复杂。 例如上级社会的见面礼仪为:国君和大夫相遇,则国君抚式(身子向前俯,双手倚凭车前横木),大夫下车;若是大夫和士人相遇,则大夫抚式,士下车。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是不识字的,他们不知道何为礼仪,若是想要他们遵守各种各样繁琐的礼仪,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为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普通老百姓既没有资格也没有钱乘车,即便是想要行礼,也没有这个条件。 老百姓为了下地干活方便,一向是怎么自然省事怎么来,成天忙忙碌碌的,每天能吃顿饱饭都已经是一件美事,可能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 因此,孔子强调: 不要用礼仪来约束"庶人" ,如此看来,较为合理。 对于"刑不上大夫"的刑,主要指春秋时期的"五刑":在身体或脸部刺字、割鼻、砍脚、宫刑(若男子则割势,若女子则幽闭)和死刑。 这些刑罚残忍至极,其作用是为了震慑图谋不轨之人,让他们对这些感到恐惧,犯了罪就要受到身体折磨,才能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 然而按照周礼,大夫要朝见天子,若是让受了刑的人面见天子,可能会让天子心里不舒服,这于礼不和,因此,孔子倡导对于大夫不用"五刑"。 难道士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惩罚了吗? 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君主将无法管理士大夫及以上阶层。 实际上,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求的问题时,曾经说过: "当大夫犯了‘五刑’之内的罪行时,就应当自己‘白冠厘缨,盘水加剑’地前去君主的面前请罪;若是犯了超出‘五刑’的罪行,就应该等君主的命令下达后,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由此看来,孔子认为,士大夫及以上身份的人,平日懂礼数、有修养和学识。 知道自己犯了罪,所以会主动前去请求君主责罚,而不应当用寻常的刑罚来折磨他们。 其实,即便贵族阶层真是这样自觉,这种处置方式也是对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贵族有所偏爱。 毕竟不用当众受辱,极大的照顾了士大夫及以上阶级的尊严。 当时倡导文人风骨和气节,"士可杀不可辱",士人就要堂堂正正的活着,要给他们足够的面子,因此,便有了"刑不上大夫"。 从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春秋时期终归是奴隶制社会, 一切利益都要从奴隶主的角度出发。 脱离了生产、过着高高在上和奢侈生活的贵族,便是奴隶主,他们剥削着奴隶的劳动成果,拥有操控奴隶的权力。 若是贵族受辱,则不利于维持统治地位, 周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自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要想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行为准则, 可以从宗法制的角度入手。 宗法制中的贵族等级 宗法制,起源于夏朝,但是在周朝时期发展的最为成熟,到了宗法等级和国家政权相统一的地步。 宗族分为了大宗和小宗 ,前者的权力大于后者,能够掌握本族财产、军政大权和祭祀。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只有这个是绝对的,其他的大宗和小宗,都是相对的。 例如诸侯相对于周天子而言,便是小宗,然而在诸侯国内,诸侯又是权力最大的,所以是大宗。 可以世袭的嫡长子,便是宗子。 周天子的儿子中,只有 嫡长子 继承了周天子的位置后,能成为 大宗 ,其他的儿子, 全是小宗,被封为诸侯。 诸侯的儿子中,嫡长子世袭了诸侯之位,便是大宗,那么,诸侯的其他儿子便是小宗,被封为卿大夫。 依次类推,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大宗对于小宗的关系。 士便是最低等级的贵族了,先秦时期,一个国家除了贵族外,还有平民和奴隶。 在《周礼·秋官》中,记载了"八辟",有皇亲国戚、大才、大德等八种人犯了法,需要经过特别的审议,并且可以减免刑罚。 这便是当时特殊人物可以受到法律优待的佐证,和"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一致。 到了西汉 ,儒家为了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又创立了 "先请" 制度,即当贵族犯了法后,一定要先请示皇帝,让皇帝有机会做出减免的决策。 对于未受过教化的老百姓,很可能连自己犯了法都不知道 ,就要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羞辱,没有人愿意顾忌他们的尊严,只是想要他们能乖乖听话。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已经渐渐的转变为封建社会。 秦国重用法家, 商鞅变法就强调"礼刑合并,共施一法" ,这就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想让人们守法,就要先让老百姓懂法,知道法律都有什么,因此,秦国也对法律加强了宣传。 正是因为变法得罪了贵族阶级的利益,甚至于连太子的老师都被割鼻和砍足,但是却未限制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才导致商鞅的下场也非常凄惨。 秦始皇重用的韩非子,强调"刑过不避大臣"、"法不阿贵",都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 因此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应当解释为:礼节不要排斥老百姓,在刑罚上不要优待大夫,以此强调公正、平等的观点。 从法家的角度来讲,这种解释也较为合理。 说到底,儒家强调"礼",打算用礼来约束大夫的行为和思想,而法家重视"法",两个学派观点、历史背景不同,自然同一句话也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 封建王朝关于士大夫的刑罚 秦朝时期,公民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的贵族变为了平民,他们不再享有世袭的权力,若是要当官,还得看才干。 郡县制取代了原本的分封制,也没有了诸侯国。 平民被分为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原本士为四等贵族,渐渐的变为了一等平民。 其实在封建时期,不管是按照法家学说还是儒家学说,皇帝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于士的处罚严重与否,是否顾忌尊严,都看皇帝的心情决定。 在汉朝,儒家和法家思想并存,汉武帝重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然而却也任用酷吏张汤。 前者是束缚士人思想的工具,后者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若是士人犯错,则毫不手软。 司马迁当年因为替李陵说好话,而被汉武帝施以宫刑,就没有顾忌他的尊严 ,汉武帝也没有遵守儒家学说强调的"刑不上大夫"。 其实,相比于士人提倡的"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这一做法更令人钦佩,然而,司马迁遭受宫刑时,心中仍旧是非常痛苦的。 他曾经用猛虎自比,认为一只猛虎,若是长期被关在笼子里虐待,将会毫无尊严的摇尾乞怜,因此应该激励士人气节才是。 为什么要重视士人气节? 气节,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一个人的底线,若是丧失了气节,就会道德沦丧。 当年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不仅明英宗被蒙古人抓走了,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也覆没了。 当时京城空虚,不少人建议迁都南京,来苟且偷生。 可是, 文臣于谦 却力挽狂澜,表现的杀伐果断,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于谦,可称得上是国士无双,若是当年他也软弱的同意迁都南京,恐怕明朝的下场就和南宋差不多,可以说,于谦为大明续命200年。 而于谦之所以能有这般的勇气和决心,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提倡的文人气节分不开。 其实,若是真的具有文人气节,恐怕也不会故意干些违法的行为,于谦一生清正廉洁,被朝廷抄家时,家里面萧然的只剩下书籍罢了。 而那些以文人气节做幌子,犯了法还要享受特权阶级待遇的人,更为可恨,在封建王朝也屡见不鲜。 其实,违法犯罪者受到该有的处罚,才是公平公正,这个国家才能得民心。 比如,古时候的人们也幻想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小说包青天系列中,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高官,只要犯了法,都要按照法律处置,一视同仁,根本不需要遵循"刑不上大夫"。 然而现实的宋朝,龙头铡之类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为了顾及皇家颜面,皇亲国戚犯了错,大多就是偷偷处死,用些白绫毒酒之类的手段,一般不会公开处刑。 总而言之,刑罚的定罪量刑,还要看统治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