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我们能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的国家对于肉类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而在牛肉上的吃法,以欧洲人为首,独创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菜品。与印度人对牛的崇拜不同,欧洲大多数国家对于牛羊都没有任何忌讳和信仰,因此,他们吃牛肉的历史要比我们更为久远 。 17世纪的荷兰,选择将牛羊猪各类肉剁碎在一起,用水煮成肉糜食用;而南欧那边则崇尚腌制牛排,并烤至半熟,有些牛肉甚至还泛着血丝,他们也丝毫不在意;日本的和牛则更为夸张,据说还专门用啤酒喂养,专人按摩,足以见证欧洲人对于牛肉的喜爱。但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都不曾尝试过牛肉。中国古代牛的用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从事农业活动的人要占据绝大多数。而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家畜的饲养习惯也逐渐成型。普通农户人家都会养狗看家或用于上山打猎,而村中农妇则会养鸡养鸭,既可以吃肉也可以下蛋,而家中多余的部分则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钱。 然而,对于牛的驯养却并不如西方那么普遍。 尽管在7000多年前的遗址勘察中,专家们发现了牛骨,但却无法证明在当时是否已经成为家养动物。而真正有记载的家养牛,则要追溯到5000多年前,家养牛与野牛的骨骼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中间对于牛的驯化也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最早期牛同其他家养物一样,在被山中猎人捕捉后,分杀而食。 但由于其肉味鲜美,远不同于其他肉的食用感,让它在商周时期成为最为贵重的祭祀物品。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意,贵族们甚至会将牛的等级进行划分,比如用来祭祀天地的牛,采用刚长角肉质鲜嫩的幼牛;而宴请宾客则选取性价比最高的饲养牛;日常耕作则选择肉质壮实的公牛。 因为早期牛的珍贵,牛身上的衍生物也十分稀有。 因此,国家会设立特定的法律对牛进行管控,牛皮牛筋牛角都需要缴纳给上级,因为经过处理后的牛皮具有十分强劲耐磨的特性,在制作皇帝的车架、甲胄、皮带时都是十分优良的选择。而牛的肩胛骨则是占卜时的必备材料,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衙门有极其严格的管控。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地理考察中发现许多古河道中都有不少铁牛或石牛,与之相关的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会在治好的地方投铸一头铜牛,来镇水患。 据说牛同地支中的丑对应,而丑的五行属性为土能够克水,因此发展到后来,这个习俗逐渐被传承了下来。许多古代人在治水的时候都会效仿大禹,往河道里投入铜牛。 当然,发展到后期,牛主要的作用还是运输。而牛车的发明,据说是在尧舜兴起后,人们为了方便劳作而将牛驯服,并发明了牛车。 但在近代的研究中发现,牛车的真正发明者是商朝的王亥。可由于牛力气比马更大,而且行路也更为平稳,因此,不仅适用于贵族或妇孺出行,在军事或农业运输上使用途更广。 牛在农业上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拉犁深耕,深耕过的农田利用率和生长期都要比普通的人力耕种更为优质。 如此一来,农民的耕作率大大提高,谷物的播种率和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这则解决了中国人口众多的饮食问题。农民们在不工作的时候,牛则可以改造为牛车用于拉货和运输,因此牛车的历史也是十分久远。 直到上世纪中期,牛车仍然在被人们使用。在钱塘江旁边的村镇,当时,由于经济并不发达,没有修筑公路,只有一条不平坦的砂石路去往县城。而那些想要买东西的人还需要从钱塘江渡口边上船,但并不是那么直接就能够上去的。连通渡口河岸边的是一片沙滩,天晴时,人们可以赤脚从沙滩上踩过,但涨潮时,中间就会成为一滩浅水湾。 尤其是在寒冬腊月,又恰逢那里积水较深时,村民就难以登上船。于是就有专门的背脚师傅负责运人和物。但由于人力有限,就发明出了以牛拖人货的情况。 师傅们在运人的过程中,对牛车不断进行改进,后来就形有专门用于架人或物的牛车。随着国家建设全面覆盖后,这种牛驾车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西环境与饮食 在吃牛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着很不同的观点。古代的中国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对牛的保护,在制定了许多保护律例的同时,也延伸出了许多吃牛会有报应的说法。 比如有一个叫王云略的人他的职业就是宰牛卖牛,一次在杀牛时,牛想要挣脱逃开激怒了他,他本想用刀戳刺牛眼,却不小心戳中了自己的眼睛。 还有一个人因为喜欢吃牛头,等到老了的时候,遭到报应,双脚化脓无法走地。一位县令要杀掉百姓献给他的牛,却看到那匹牛挣脱了绳子向他下跪,请求不要杀它,但县令并没有听从牛的要求,依旧将它杀死,还没过多久就中风瘫倒,一生都受尽折磨。当然,这种没有依据的传说是不太可信的,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人对于牛的保护。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古代的市场上所卖的牛肉都是那些老牛在无法从事耕作后被宰杀的肉,但因为年龄较大,所以他的肉感要比猪肉还柴。这种难嚼的肉质就导致它失去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不仅价格贵,自己也嚼不动,牛肉自然就不如猪羊肉卖的好。 而且受生产条件的约束,古人在牛的烹饪上也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办法,烹饪牛肉所耗费的时间不仅长,所需要的柴火也比一般食物更加费。 因此,对于古人来说,牛更多的还是用于劳动方面。但欧洲人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他们的文明和古中国的文明完全不同,也就导致了中西方对牛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季风气候,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而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无论是从光照还是热度条件上来讲,都不太适合种植谷作物,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与我们主食的不同。而为了获取充足的蛋白质,他们只好种植牧草,开辟农场来发展畜牧业,从牛羊肉中获取一定的能量。 而且国外的牛并不从事耕作,它们身上的肌肉也远不如中国农耕牛身上的肌肉发达,因此,在烹饪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而且在中餐中,牛肉并非必需品,人们日常菜谱中更多的是鸡鸭鱼肉。 在烹饪方法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人更喜欢炒制烹饪熟透的肉食;而欧洲人为了肉的口感,即使牛肉中还带有一些血水,他们也毫不在意。 但这种做法往往让中国人避之不及。 最后就是饮食习惯上,中国人的居住场所和饮食习惯往往紧密相连。 古话有"傍山吃山,傍水吃水" 就是这个道理。居住在江边的人民,往往以捕食的海鲜为主要食材;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大山旁边的人家,则主要通过打猎野味或养殖鸡鸭来维持生计。但中国境内最普遍的主食还是米饭或其他谷作物。 而欧洲人那主要通过建设农场,以放牧的牛羊为主要食材,对于他们来说,蔬菜瓜果都只是饭前的小菜或充饥的食物,真正的主食还是牛排,鸡胸肉等。而且因为受众较广,养殖技术高,他们的牛羊肉价格也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牛肉的受众是远高于中国的。 牛的古代地位 我国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不仅仅是耕作中的劳动力,还担任着占卜祭祀军事等重要活动。 首先,牛在古人的心中有着很崇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易经》中说过用乾坤二卦来象征天地,又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说法。而牛正具有温顺厚实的性格,因此在《说卦传》中将牛代表坤,也即牛是一个承载着万物生灵的象征物,其包容性堪比大地。 关于牛的神话及传说也非常多。"伏羲豢养牺牲,伏牛乘马"就是讲,伏羲能够将野牛野马驯服成自己的坐骑。在道家的传说中也讲过,老子当年曾骑青牛经过函谷关。那里的守门人,特地命门童仔细查看来往人的衣着,遇到有一老人骑青牛路过此关卡时,便将他拦住。门童果然在几天后看到了那位老翁,他就是老子。最终就在函谷关,老子将道德经传授给了守门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设立了保护牛的规矩。 秦朝律例中就有记载,对于那些放牧的牛马,在死亡后要立即向当地县衙报备,经过官府的查验后,将整匹牛上缴。倘若有人知情不报任其腐烂或偷偷分食,那么看牛的人、喂牛的人以及主管和县衙中的人,都要一连遭受到惩罚。 一般情况下,即使是诸侯都不能无故杀牛,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向一名职务叫做"徒"的官员上报,并在核实检查后才允许动刀。 对于那些违法的诸侯,需要缴没罚金200两。随着朝代的更迭,对于故意杀牛着甚至特意设定了刑法,比如盗杀牛者关押两年半,私藏牛皮牛筋用于制作战靴弓箭的农户一经发现则处以杖刑和苦役。 而到了唐朝,宰牛甚至和杀人贩毒制造假币的罪行同列。足以见到古代对于牛地位的认可和保护。尽管民间仍然有私自杀牛,分食牛肉的情况,但在明面上,即使是皇帝也很难分得一口牛肉。 据说宋神宗在位时,御膳房中牛肉,羊肉,猪肉都有千万斤,唯独不见一斤牛肉。 古代人民对于牛能通灵也深信不疑。商代的百姓对于占卜十分热衷,无论是出行、祭祀还是打猎,都会在此之前进行卜卦。 而占卜所运用的材料就是龟甲以及牛肩胛骨。同样在我国的祭祀活动中分为几个等级,在这之中,只有帝王祭祀时才实行的"太牢",就是祭司品中包含牛肉。 因此,我们在较早的古书记载中能够发现牛的地位是十分高的。 到了先秦时期,牛甚至被引进了帝王家,牛车在当时深受贵族的追捧。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则取代了马车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王公贵族们在参加重要的礼仪活动时都会选择牛车出乘,百姓们在举办重要的活动,如办婚宴或办丧礼时也会特地雇佣牛车来进行运输。 牛的身价越来越高,甚至到后来连皇帝也会乘坐牛车出行。 在壁画或古代典籍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贵族乘牛车的景象。据说西晋时期的首富石崇和王凯两人时常进行牛车比赛,王凯自己也有一匹叫做"八百里"的牛,每逢出行时,他都会用绢布细细的将牛蹄和牛角擦的光可照人,足以见证贵族对牛的追捧。总结 中国有句老话,"不杀看门狗,不吃耕地牛"。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牛肉已经成为了餐桌上一道很常见的美食,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一匹牛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屠杀和使用。同人类一样,如果他们发挥了作用,那么他们也应当享有生存的权利。 因此从一头牛身上,我们也能找到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自然法则,适者生存。我们和万物生灵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享受阳光下的草地,空气中鲜花的香气,以及枝头鸟儿的鸣唱,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这个时代下我们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