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说起张养浩,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这首散曲时,张养浩六十岁了。已阔别官场八年,在宦海沉浮四十多年的张养浩,早已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与争斗,面对腐败的元代统治,他选择了辞官归隐。在他归隐的八年中,元朝皇帝七次请他出山,皆为高官厚禄,都被他拒绝了。可是当陕西大旱,饿殍遍野之时,张养浩不顾自己年老且有病在身,把家中财物分与家乡的穷苦百姓,毅然赴任。担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责治旱救灾。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据传是唐代张九龄的后人。他祖父曾从军,父亲是一名儒商。张养浩从小就聪明好学,酷爱读书。而且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几乎是无书不读。这种近狂疯狂的读书劲头,把他父母吓坏了,怕他太用功伤了身子,把他读书的油灯藏了起来。就这样也未能阻挡少年求知的心,他怕父母发现他秉烛夜读,就用被子挡了窗户继续学习。 十七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时写过一首诗《过舜祠》: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太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已经一去不回了,我每每来到荒败已久的舜祠,心中都有无限的惆怅。那些歌谣中所描绘的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令今人羡慕不已。舜无意让尧把帝位传给他。那口老井里的水还和当年的一样清澈,舜禹的时代却不会再来,只能面对群山陷入回忆。能使自己的子孙成为千古师表,鼓叟原来也并不愚蠢。 张养浩书法 十七岁的张养浩面对荒凉的舜祠,怀古感今,用对比的手法赞扬的舜不朽的历史功业,抒发了自己对"太古淳风"的无限向往。诗中无一字提及"伤今",但其意不言自明。此诗是我们所知道的张养浩最早的作品,少年的张养浩已有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而真正令张养浩崭露头角的是在他十九岁那年。这一年,张养浩去游济南的白云楼,归来后写了一篇《白云楼赋》。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山东按察使焦遂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对其才华赞叹不已,破例接见了他,还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也就相当于东平县的教育局长。 四年之后,张养浩离开了东平来到了京城大都,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不忽木。不忽木是元世祖的侍从燕真之子,他师从王恂许衡,汉化很深。他主张兴建学校,重视儒学,反对贪污敛财。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当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之后,对他大为欣赏,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任期满后,张养浩又到堂邑县做了县尹。在做地方官期间,张养浩看到当地许多乡绅欺诈百姓,盗贼横行。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饬。一举捣毁了三十多个当地乡绅用来欺诈百姓诈取钱财的"淫祠,"并释放了众多被污为盗贼的百姓。把真正的盗贼抓进牢中。他在任三年,把堂邑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非常爱戴他。他离任十年之后,当地百姓仍感激他的功德,为他立碑纪念。 在他做地方官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地方官该如何做人,为官,该如何处理好百姓的事物,于是写下了著名的《三事忠告》中的第一部《牧民忠告》。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做官重要的一条"戒贪",他认为当官的之所以没有守住节操,大多因为其家人喜欢奢华的生活所致,所以除严以律己外对家人的管束非常重要。张养浩家中写着"水月松风"四个大字的影壁,至今仍屹立在那里。意为:水善、月明、松正、风和。这充分体现了张养浩风清气正的政治理想。 做了三年地方官之后,张养浩又回到了京都,他做了太子文学,随后又拜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又写了《风宪忠告》,此文是对监察官员的真诚劝告。后又写《为政忠告》,是对中央官员的劝告。三文合称《为政忠告》也称《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养浩还和元明善等人积极推动科举考试,最终于延佑二年(1315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人一起主持。张养浩时年四十五岁。通过这下考试,朝廷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 张养浩宦海浮沉了四十年,多次起起浮浮,曾被构罪罢官,也曾因直谏,险遭不测。他历任太子文学,监察御史,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知事等。抱着"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一次次地失望着,面对腐败的官场,他怅然若失。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以父亲年迈需要奉养之名,坚决辞官回归故里。 回乡后的张养浩,过起了闲适的隐居生活。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在这恬谈平静的八年里,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接于目而得于心"的诗文散曲。大多收于诗文集《归田类稿》中。我们知道张养浩是散曲名家,而他的诗文也写得相当好。他还有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散佚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张养浩那时创作的散曲。 《雁儿落带得胜令.隐退》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是一幅美好的山中行乐图。云山景色变化之妙,被诗人用锦绣之笔细细描绘,如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未到,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可惜好景不长。八年之后,已花甲之年的张养浩拖着病躯,临危受命,走上了赈灾之路。他没想到,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七个月,他正月受命去陕西,七月因劳过度病逝。他践行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赈灾途中,他看到民不聊生,悲痛不已。当天上喜降甘霖,他欣喜若狂,他写道: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一枝花·咏喜雨》) 在陕西这几个月里,他写了很多怀古诗篇,其中就有文章开头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同时他还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一起,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