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日,中国恢复在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简称"海协",国际海事组织前身)的合法席位。 50年来,中国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引导,从遵循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从恢复合法席位到连任17届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在融入国际海事规则制定和全球海事治理的过程中,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今年,中国交通报以中国恢复在"海协"合法席位5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宣传报道。本期策划,中国交通报约请了目前从事国际海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构建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共同推动世界航运健康可持续发展。 破解困局 促进航运可持续发展 上海海事局安全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 王若腾 我是王若腾,来自上海海事局。2022年10月,我来到英国伦敦IMO担任中文同传。 国际海事组织作为一个航运政策和技术讨论的中心,会议专业性强、节奏快、各个国家和组织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每次会议都像一场小小的"战役"。作为一名口译员,要想全面、准确地传递各代表团的发言内容,会前的充分准备是取胜法宝。通过研究会议材料、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回听会议音频、保持与国内参会代表的沟通交流,我不断固本强基,练出一颗应对大场面的"强心脏"。 过去近5个月,我身临其境感受到我们在IMO这个舞台上的亮眼表现:在技术合作领域凝聚力量,以合作促发展;北斗报文服务系统被认可加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辩论中据理力争,最终赢得其他代表团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不合理的程序和做法提出质疑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和路径。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相信,"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了解规则、善用规则,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航运秩序的基础;只有理性思考、事实说话、坦诚沟通、合作共赢,才能破解困局,促进航运的可持续发展。而我会充分利用驻英期间的宝贵机会,继续加强学习,搭建中外交流的桥梁。 经过多年磨炼,我个人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有幸见证了中国在国际海事舞台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现在部分领域领跑的姿态。未来,我们一起加油,为构建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专题研讨定期交流提升业务水平 浙江海事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信息情报室主任 李喆 我目前主要承担的是IMO海上安全委员会自主船舶议题的跟踪研究和国际谈判工作。 为把握好自主船舶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窗口期,我依托部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下设海事技术创新研究分委会平台,推动建立起包含国内智能船舶研发应用主要力量以及直属海事系统其他研究分委会在内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分设16个工作小组承担具体章节的跟踪研究任务,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各领域专家资源。 我们通过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定期交流汇总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产出效率,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参与自主船舶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能力和水平。 从事自主船舶议题跟踪谈判几年来,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航运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参与国际公约和标准制定、提出完整性制度方案的能力,而能够在国际公约和国际标准制定上拥有话语权,就能进一步占据先发优势。中国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从国际海事规则的追随者走向引领者,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持续投身研究事业,更需要凝聚不同领域的专业骨干力量,共同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绽放中国智慧的光芒。 向国际海事界输出中国标准 广东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处副处长 汪晓兵 我来自广东海事局,从2010年起就从事国际海事履约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参加国际海事会议。根据工作安排,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2月27日至3月3日在英国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船舶系统与设备分委会第9次会议(SSE9)。 针对SSE9会议议程,前期,我和同事们克服各种困难,联合业界同仁,认真研判国际海事发展趋势,深入调研我国行业实际情况,研究起草提案,确保提案充分体现我国行业发展诉求,代表行业发展利益。本次会议,我国提交了13份提案,提案数量居IMO各成员国之首。 刚从事国际海事事务工作时,我还是个"懵茶茶"的青年,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把IMO的会议报告一份一份翻译出来进行整理归纳,补齐专业知识;后来,我逐渐学会如何选取合适的IMO议题进行研究,调研国内行业情况,确定提案思路,起草提案提交IMO;现在,我们已经能主动向IMO发起新议题,通过IMO这个平台向国际海事界输出中国标准。 脚踏实地为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上海海事局东海海巡执法总队"海巡01"轮三副 杨政妮 我来自上海海事局,2021年9月,我通过选拔,到国际海事组织秘书处任初级技术官,在伙伴关系和项目部门(DPP)伙伴关系处工作。 DPP是IMO在2020年3月1日新成立的部门,主要职责是通过加强与IMO成员国、联合国机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和私营部门的伙伴关系,调动资源,设立和实施由资助方资金支持的长期专题项目,开展技术合作,帮助IMO成员国提高履约能力。 我所在团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搭建受援国和资助方交流平台、加强与现有伙伴的合作以及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等方式,持续收集和分享IMO成员国的技术合作需求,同时与资助方沟通,探索国家官方发展援助机制,推动技术合作长期专题项目的设立和实施。 在IMO秘书处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IMO的使命、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熟悉了海事技术合作方面的工作,积累了在多文化背景下和多边国际合作领域中的工作经验,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工作中,我看到使馆海事组的领导同事、秘书处的中国同事、参会的中国代表以及中文同传都在努力工作,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我深受激励,也希望自己能继续脚踏实地,为推动海事国际合作贡献绵薄之力。 每次谈判都是一次历练 浙江海事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 傅潇潇 我目前的工作职责是作为中国谈判代表参与IMO有关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谈判。 当前,国际海事组织减排谈判已经进入关键时期,IMO已经完成船舶减排短期措施即有关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和碳强度评级机制的制定,正在开展中长期措施即市场机制措施的制定,以及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修订。 减排议题谈判形势非常紧张,谈判过程异常艰辛。作为谈判代表,我需要在谈判前做好预案,听取行业意见、摸底行业现状。 我和其他中国谈判代表一起,提出了建立国家自愿减排行动计划的倡议、船舶营运碳强度评级机制等,得到了IMO的采纳。这几年谈判虽然很艰难,但是成果也很明显,能为促进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我非常有成就感。 更多中国人成为IMO专职技术官员 广东海事局法规规范处一级主任科员 石文韬 我来自广东海事局,从业伊始,我就了解到海事国际规则对于我国乃至全球航运业和关联行业影响巨大。从事海事履约工作以来,从跟踪研究IMO法律委员会和其他机构的相关事务,到协助有关机构、专家撰写向IMO递交的提案,再到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我综合业务能力的锻炼、检验与提升。 2018年至2021年,我担任IMO初级技术官(JPO)一职。履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国际海事治理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声音"越来越多,我们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的提案量质齐升,覆盖的范围、主题也得到了极大拓展。与此同时,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开始担任IMO相关会议的主席,或成为其中的专职技术官员。这些都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海事领域科研水平和管理经验的创新发展。 展望明天,我相信国际海事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会更加响亮! 中文成为"海协"官方语言始末 在中文成为"海协"官方语言前,出席"海协"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因缺少同声翻译,都配有随团译员。会上发言,代表先用中文发言,再由会议同声译员翻译成其他官方语言。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海协"议事规则,也占用时间。 1974年,中国代表向"海协"秘书处会议司司长马莱询问中文补充为官方语言的问题,他给出建议:首先要由全体大会作出决定,修改议事规则,把中文补为官方语言之一。 有了这个决定,秘书处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可列入所需要的费用。会议司解决会议的同声传译,如果是大会要租会场,他可选包括中文在内的同声传译箱,但同声译员只能由中国政府协助推荐,"海协"秘书处可以与他们签计时付费的合同,类似英、法等语种的译员。至于中文文件译员,可由中国政府推荐,"海协"秘书处聘用,但作为固定工作人员,需要为他们提供办公室和打字设备,总部大楼已人满为患,只能看情况,逐步解决。 经研究,马莱的说法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1975年"海协"第9届全体大会时,中国代表找秘书长交涉。秘书长认为要求合理,应该解决,但要中国政府配合,采取逐步解决方式。 由于此事需由大会讨论决定,要有书面提案。那时中国尚未执行开放政策,书面提案需要办理报批手续,一时解决不了。经与秘书长商量,采用简化手续的办法,在审议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时,他可专门说明中文应该作为"海协"的官方语言,费用可在现预算中调济,不增加新的项目。其他代表们听到不增加预算,就不反对。最后,全体大会作出决定,解决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的立法问题。 1975年12月5日,"海协"秘书长斯里瓦斯塔瓦照会我国外交部部长称:中文作为"海协"官方语言,已经在第34届理事会和随后的1975年"海协"第九届全体大会决议通过。 2021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修正案,新增中文为《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的正式文本语言,进一步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交通报 部分内容摘自沈肇圻《往事选记》 精选推荐: 今日航行通告与航行警告 海图发布(02月24日海图出版预告,海图改正通告2023年09期)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2023年度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公告 《中国海事》杂志2023年第2期目录 媒体聚焦丨海事新闻速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