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王朝周而复始,期间诞生过无数帝王,其中既不缺汉武帝、唐太宗这类震古烁今的明君,也不乏夏桀、商纣这种遗臭万年的暴君。但如果你要在这么多帝王中找到最"时髦"、最"洋气"的那一个,那么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皇帝绝对担得上此称号。 康熙皇帝有多时髦?他曾多次触碰当时世界上最前沿、最先进的西方科技,他也曾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有过亲密的接触,他更曾亲自主导了清朝时期我国天文历法的制订。 一位对西方科学技术痴迷至此的皇帝,难道称不上"时髦"和"洋气"吗? 但就是这么一位如此看重西方科技,甚至在位期间多次重用西方优秀人才的皇帝,康熙帝为什么没能带领中国开辟出一条灿烂的近代化之路呢?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落后的封建主义限制了当时国人的思想解放。上层当权者尚且如此,更遑论下层的老百姓了。一、康熙与西方传教士、科技文化的渊源 作为有史以来最时髦的皇帝,康熙皇帝对西方先进科学的喜爱和推崇,其实是有着天时地利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他的祖先、时任后金领袖的努尔哈赤就是死于明军的"红衣大炮"之下。对于当时还以冷兵器为主的后金而言,明军的火力压制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战场失败,首领身死的惨痛结局深深刺激了后金,随后的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吸取了教训,并逐渐开始与西方人建立起关系渠道,引进大炮。虽然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但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清朝统治者就已经开始接触先进的西方科技了。 其二、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继承了明朝的绝大部分遗产,作为前朝旧臣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也顺势转投清廷门下。 凭着在朝中任职多年的经验,这些西方传教士成为清政府统治的一大助力,由他们主持制订的《时宪历》,成为当时大清的标准历法,其影响之深远,甚至为现代中国制订农历提供了依据。 由此可见,"洋人"、"洋器"早在康熙登基之前,就已经在清廷之中刮起了一阵"洋风"。而康熙少年登基,顺势迎上这阵"洋风",既跟年轻的他想要有一番作为有关,也跟先人的一系列铺垫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康熙登基之后,对这些"洋官"颇为亲近。在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深陷教案纠葛的时候,是康熙力排众议为一众西方传教士平反,并二次重用南怀仁作为历法官,重启《时宪历》。 作为一个中国皇帝而言,康熙能维护西方传教士到这种程度,足可见他本人有多喜欢西方的文化与科技了。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西方多种流行物器、文化典籍、甚至音乐作品都曾流行于清朝贵族之中,其中不乏西洋钟表、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关键生产力工具,也有西方传世的先进科学典籍,但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用于军事用途的火炮。 "时髦"的康熙皇帝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典籍,还聘请洋人传教士为教师,亲身学习数学、科学等知识,更为洋教在本土的传播开了绿灯。这个时期,堪称康熙与西洋文化的蜜月期。 只可惜随着西方传教士陆续得到重用之后,他们的野心也逐渐彰显,部分传教士开始假借传教之名干涉清朝内政,于是便有了传教士禁止旗下教众祭祖祭孔的事件发生。 这种妄图更改民众信仰,从而控制百姓的举动激怒了康熙皇帝和清廷的统治集团。当时清兵入关不久,民心未稳,民间反清势力依然猖獗,统治阶级认为这样的举动会导致百姓离心,康熙与西洋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史册典籍记载康熙曾对洋人传教士干涉内政的举动做出如下评价:"汝等知西洋人渐作怪乎,将孔夫子亦骂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用其技艺耳。" 随后,在康熙的首肯之下,清朝统治集团开始了对西洋传教士的打压。为了驱逐洋人势力,培植自己的人才,康熙皇帝自发建立了"蒙养斋算学馆",这个机构可以说是清朝的中科院。 "蒙养斋算学馆"的建立虽然消除了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因为彼时的中国本土尚不具备发展科技的技术与人才,导致清朝与西方的科技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二、康熙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局限于维持统治和个人爱好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康熙皇帝之所以喜欢西洋先进科技,西方人先进的大炮技术要记头功。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清朝根据引进的西洋大炮加以改进,制造了威力更为强大的"神武大炮"。 "神武大炮"在中俄雅克萨之战、平定三藩以及清军收复台湾三场关键战役中起到了决定胜局的作用。可以说,康熙对于西方技术的喜爱与推崇,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而服务的。 "神武大炮"的成功,让清廷上下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夷之技艺,不过尔尔"的说法更是成为了满清统治阶级中的主流论调。 而《时宪历》的全面启用,也让汉人传统农耕区的生产力得到了巩固,明末天下大乱,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有了根本上的改观。 此后,清王朝对关内的统治逐渐加深,各地反叛势力也纷纷瓦解,满清统治者完全确立了在内地的统治,作为维稳用途的洋人技艺,可谓是功成身退,基本就此淡出了历史的主流舞台。 除了是维持清政府统治国家的工具之外,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康熙皇帝本人的一大爱好。 由于纯属个人行为,康熙皇帝聘用洋教师,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系列举动自然也没能形成规模,更没能引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风潮。甚至为了避免西洋文化影响过盛,康熙还曾出手自干预西洋文化的发展。 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康熙在位的六十年间,我国终究没能赶上这趟高速发展的快车,错失了发展科技的黄金时间。三、康熙死后,西方科技作为奇技淫巧被继位者完全否定 康熙死后,满清在其后继者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手上迎来了全盛时期,在"康乾盛世"沐浴下的满清战无不胜,长达七十年的清准战争也以满清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此时的清朝,领土面积高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国家,成为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中心。 这样的成就,无疑让清朝的统治者集体陷入到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乾隆皇帝自诩"十全老人",清朝也开始以天朝上国自居,浑然不把外界的变化放在眼里。 一方面源于统治者的骄傲自满,另一方面则源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满清上下皆缺乏对外界形势的变化和了解。自负的满清权贵还拿着几十年前的"神武大炮"当宝贝的时候,殊不知西方世界已经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1765年,英国在西方率先发起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变革让这个远在世界彼端的小国一跃而起,成为了强盛的殖民帝国。 英国强势崛起的时候,地球另一头的清王朝还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康熙年间还有一席之地的西方先进器物来到乾隆年间,已经被视为"奇技淫巧",被人们弃如敝履了。 清朝统治者究竟有多封闭和自负?从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入朝拜见乾隆皇帝所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由英国使臣乔治·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来到中国,就两国互辟通商口岸,开启经贸往来一事进行商谈,结果遭到了清廷的冷遇。 高傲的乾隆皇帝不仅驳斥了马嘎尔尼关于两国通商的请求,甚至将英国使团献上的礼品一概斥为奇技淫巧,也有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今人看来荒唐无比的笑话。 此时的大清,已经完全落后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鸦片战争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 四、总结 康熙皇帝虽然开启了清朝统治者学习西方世界的先河,但由于受到传统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中国终究没能像18世纪的英国一样,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工业革命。 而这种绵延数千年、由上自下的落后封建文化又进一步桎梏了百姓的思想,导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在当时的中国生根发芽。更可悲的是,封建主义蒙蔽了统治者的双眼,使他们盲目的看待这个世界,拒绝一切进步。 孙中山先生曾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满清统治者错失搭乘这趟高速发展的世界列车,让我国遭受近代长达百年的屈辱史,也必将永远警醒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