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也就是2014年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在此之前退休的人,被称为"老人" ,他们到手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按照之前的方式方法施行;在2014年10月份之后参加工作,到2024年10月份之前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被称之为"中人" ,可以按照旧办法计算到手的养老金,也可以按照新方法来算,哪一种更能保障参保人的既得利益,相关部门就会选择哪种;2014年10月份以后才参加工作的劳动者,则完全按照新的方式计算养老金。 那么问题来了,这3类人 的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受此影响他们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会有差异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机关事业养老金的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3部分,它们都是单位和参保人共同缴纳的,区别在于双方承担的比例不尽相同。其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公式中的平均缴费基数,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分不开的紧密关系;其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个人账户的储蓄额与参保人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比关系,此处很好地体现了"多缴长缴能多得"的原则; 其三就是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之一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 。这笔钱一次性领到手后,可以用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当然也可以按月领取,一般是按照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来发放职业年金的待遇。这与终身领取的养老金不同,职业年金领完即止,选择任意一种方式领取后,不可随意更改。好的一点是,如果参保人在工作期间不幸离世,个人账户内的尚未用完的余额,可以由其亲属或其他指定人继承。 接下来让一起看看退休的老、中、新三类人的养老金待遇如何计算: 退休老人 这类人的退休工资,由地方财政负责发放,可领取一定比例的本人基本工资,一般工龄越长,这一比例越大,相应可领取的退休金会更多一些。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因此到手的养老金,呈现的是逐渐上涨趋势。 退休中人 退休中人有视同缴费年限,因此可以领取一笔价值不等的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享受比例。至于养老金计算时,新办法高出旧办法的部分,相关部门会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步返还直至结清。 退休新人 2014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当可以的,此时单位给参保人缴纳的养老保险,整体水平比较高。事实上这样一来,这部分人退休后可领取的职业年金,也会相应地增加。 从上面一系列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老中新三类人的养老金水准,受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诸多条件都不同的情况下,评判谁的养老金多少,得不出具体的结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还是相对公平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往期文章: 2023年养老金上调,15年涨100,25年200,35年以上350,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