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亲人都很自私没人情味儿,请坚持做这3件事
- 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 -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离开人群无法独立生存。
安徒生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
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避免不了和他人打交道。
而经常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应该是最大的。
那这就不得不提到亲人了!
个人的精神和品质千差万别,我们当然希望亲人都是非常善良友好的人啦!
但是原生家庭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那是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所以面临不好的亲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亲人都很自私、没人情味儿,请坚持做这3件事。
一、建立清晰的边界感
保持让彼此都舒服的距离。
亲人有他们的生活,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应该互相打扰。
心理学家说:"个体的边界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建立了。"
其实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慢慢的走向独立,与各式各样的人或物做告别。
可能我们会在幼儿时期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比较友好亲密,但等到长大之后,必须要建立边界感,这样在现实生活当中才不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社交。
个体最终都要走向独立的,不只是经济独立,思想也要独立,人格也要独立,创造自己的能力价值。
没有边界感的人,就像没有断奶的娃娃一样,离开了亲人的照看就无法独立生存。
但即便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也不可能一辈子照看我们,我们需要走向独立,和亲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们成为他们,我们成为我们,并且让彼此都有各自的生活。
独立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具有的能力。
二、建立全新的相处模式
我们无法忽略人性当中的自私基因,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成年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和亲人相处可能会有不适感,甚至会受到伤害,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选择隐忍,遭受后期源源不断的伤害。
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个人情绪,并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的告诉亲人"你伤害到我了……",让对方知道他的行为或者言语对你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如果对方是很恶劣的人,毫不在意你,那你也不用留多少情面了,适当的反击。
有很多人跟我说,毕竟是亲人,能忍则忍,不应该用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他。
可我总觉得这就像一个国家,没有武器一样,你的隐忍,只会让他人侵犯你的国土,毫无尊严,失去该有的权益。
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但是如果对方是个人品极差,行为很恶劣的人,那我们不用像他一样,成为像他们那样糟糕的人。
不必和垃圾混为一团,成为新的垃圾。
只需要远离他们,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即可。
你在一楼可以听见风声,那如果你在楼顶呢?
三、及时止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幸运的孩子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很形象的描绘出了童年对人的影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身心都在健康的成长。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自愈力,但这种能力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有先天影响和后天的影响。
倘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大的伤害也会失去了这种能力。
如果亲人伤害孩子,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一是孩子是否能承受这种伤害,拥有自愈力,走出这段伤害?
二是亲人对孩子的伤害程度是否太过分了?
我们可以观察到,原生家庭很冷漠,对孩子的心身成长是非常不健康的。
在这种极端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是很缺爱的,他们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爱与关注,直到最后绝望。
如果你受到了亲人的伤害,请让这份伤害到你为止。
选择新生的生活,不要在过去的阴影里走不出来,更不要变成亲人那样恶劣的人,去继续伤害他人。
远离那些让你受到伤害的人或事,过你想要的生活,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那些让你变得糟糕的因素,都不值得让你浪费时间和精力,你是可以拥有幸福和快乐的能力的。
当你感觉原生家庭的氛围、或者某一个区域的地方环境、并不适合自己的时候,让你既痛苦又饱受折磨。
如果这时的你,年轻而且身体健硕,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他们。
但无论走到哪里,你必须要有独立的能力,努力上进的精神、或者生存的自利性,也许能闯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
不论成功与否,至少你努力拼搏进取了一把。
但绝不能有歪门邪道的心思,跟一些不法分子归为一列,否则,就是不归路。
永远不要在垃圾堆里找温暖和爱,因为时间长了,你也会变成垃圾。
我们要远离垃圾场,做一个干净的人,身心健康,朝着幸福奔跑。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所以永远不要企图让他人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可以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改变自己,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自信心。
变得坚强,坚信自己会成为更加美好的人。
换心气,让自己充满正能量。
摆脱不好的原生家庭,从新认识自己,活成新生的自己。
#头条创作挑战赛#- The End -
作者 | 程也
编辑 | 陈家三岁郎
读书主笔团 | 一群喜欢记录声音的年轻人
素材来源:汇集百态人生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