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知道父母越老越薄情的原因
文/夏莫01、卷首语
人,生来弱小。就像是一颗嫩苗,在父母百般的呵护与关爱之下,才避过了暴风雨的侵袭,避过了艳阳天的考验,慢慢得以成长。
父母的恩情,孩子往往一生都难以回报。
色诺芬曾说过:"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父母的爱,如春雨,一点点滋润了孩子的心田。可是,随着父母的老去,父母渐渐开始变得"薄情"。见面变得少了,话说得也少了。
对于子女偶尔提出来的请求帮助,父母也只是无奈地摇头,选择拒绝。
人到中年,为人父,为人母,才渐渐知道,父母越老越"薄情",离不开以下原因。
02、父母能力下滑,许多事无能为力
人到中年,为人父母后,为了自己的孩子拼尽全力,才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曾经的不易。
父母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用尽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可是,随着他们渐渐老去,他们的精力下滑了。
对于许多事,他们已经无能为力,无法再继续帮助子女挑重担了。父母变得薄情,也不过是无奈之举。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段对父亲跨过站台,为他买橘子的动作描写。
父亲有些胖,动作很缓慢,也有些笨拙,可是他把橘子交到儿子手里,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使命。
父亲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也舍不得孩子远去,心里有浓浓的牵挂,可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希望孩子记得给家里写信。
人生路上,无论子女长多大,父母对他们的爱,永远不会变。他们,依然用一百分的爱,在默默关心着他们。
只是,父母老了,他们的力气越来越小,甚至连行动都有些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能力了。
03、为子女长远打算,逼迫子女成长
父母就像是一把巨大的伞,在子女还小时,努力为她们遮风挡雨。可是,随着父母渐渐老去,他们从心底知道,无法陪伴子女一辈子。
所以,在老去的路上,父母开始渐渐变得"薄情",不断逼迫子女自己去面对问题,在风雨中渐渐变得成熟,变得能独当一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长远。"
也许,有时不理解,在向父母求助时,明明他们有钱,有余力帮助你。可是,他却不愿意拿出钱,帮助你。
其实,这也许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逼迫子女自己去面对困难,自己去解决问题,其实只是为了鞭策他们成长。
人到中年,才知道,父母的"薄情"别有一番用意。
为了让子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自身能力越来越强,父母只能变得薄情,学会放手。
因为,父母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子女,学会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事。
04、精力有限,为自己做打算
在人生路上,我们会发现,父母越老,变得越小气。
在生活中,他们总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去逛街时,也总是喜欢买打折品,买一些损耗品回家用。
而且,有时找父母借钱,他们也很薄情,不愿意帮助。因此,越发从心底觉得,父母变得"自私",变得"薄情"。
其实,父母越来越薄情,是因为他们活得有边界感,活得清醒。
《教父》中有一句话:"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孩子大了,和父母注定渐行渐远。尤其是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若父母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与其有边界感。
父母,变得薄情,开始意识到子女长大后,他们也有很多压力,也很忙。所以,他们不想给子女们增添负担,只想多攒点钱,自己养老。
人老了,精力有限,所以才会对子女变得薄情。其实,父母为自己做打算,也是不想活成子女的负担。
05、总结
父母老了,请善待他们。人生这辈子,与父母之间的缘分,真的很短暂。
不管和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隔阂和矛盾,都不要故意疏远冷淡。好好爱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后悔为时已晚。
父母看似越老越"薄情",实际上,他们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也是在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
人到中年,多花一些时间,去陪伴与关心你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爱,始终贯穿在你的生命中,停留在你的世界里。
-END-
作者:夏莫,新锐情感导师,心理学学者,全网超10亿人气情感作家,幸福女人管理师,专注情感、两性、婆媳答疑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