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前言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姓李,名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魏州(今河北大名东)。 李世民是大唐帝国的创始人、唐太宗。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极盛时期,当时的唐朝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力的,疆域也是最大的。 登基之后,积极进取,开疆拓土;为百姓考虑,轻徭薄赋;对待四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同时善于纳谏。 其在位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巅峰状态,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退位让贤给了李世民之后选择禅让。 贞观年间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政治上:"以文治天下"。经济上:"贞观之治"出现繁荣局面。军事上:"东讨西夷";文化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率军收复了被突厥占领的高昌,焉耆等地;他还派遣徐世绩、段志玄等人攻打高句丽,结果取得胜利,斩首数万级。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侯君集、李绩等人率领十万大军,讨伐高句丽,最后取得胜利。 李世民在位期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成就。 李世民政治方面 1、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一方面励精图治,继续保持隋朝的一些政策,继续执行均田制。另一方面又不断进行改革。 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扩大地方行政单位,由原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道、县四级;二是扩大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2、太宗本人非常重视人才,他很注意选拔和任用人才,他重用有能力的人,所以能让他们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 比如魏征对太宗说:"自古以来,善谏之人是国家的福分;善于纳谏就能成为圣君,从前魏征向陛下进谏一千多次;陛下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因此魏征的话对陛下来说是一种福气。" 3、太宗对官员的管理很严格,要求他们清正廉洁;还在官员任职期间考察他们是否有能力担任这个职位,是否能做到"德政"; 如果发现官员有贪污的情况就会将他开除出朝廷,所以做皇帝的要时刻注意自己身边的人。 4、贞观年间,太宗对官员实行了很多改革了官员的选拔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政治地位;还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太宗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唐律》《唐律疏议》《唐令》等等。 5、太宗还重视科举考试制度:唐太宗在即位之后,重视科举考试制度,他亲自主持考试;当时的录取比例是1:10;他还亲自监考,把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施的,到了唐太宗时期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了。 科举军事方面 1.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为了稳固政权,先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再击败李渊身边的勋贵们。 李世民将他们全部除去,然后又把李渊身边的功臣全都斩首,这才掌握了朝廷的大权,然后又派人去洛阳,迎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回来。 2.李世民继位后,面对突厥的威胁,当时突厥对唐朝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带领军队打败了突厥,并且将他们彻底赶出了唐朝。 唐太宗的军队不仅把北方打得服服帖帖,还向西打到了中亚的粟特地区、波斯地区等等。 其中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一条河叫印度河,李世民为了能尽快将印度纳入唐朝的版图之中,于是派人去寻找那条河流并修筑了一座桥。 3.后来李世民又派出军队去攻打高句丽,并且还将高句丽消灭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叫高丽(古代朝鲜),这个王朝就是在唐朝之后建立的。 经济方面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开始推行均田制,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赋税制度等,经济方面出现了繁荣局面。 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先后颁布均田令、租庸调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为使农业得到发展,他改革官制和赋役制度: 1、将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类; 2、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建立常平仓制度:在农忙季节实行平抑粮食价格的政策; 4、征收盐铁专卖税:限制盐铁等物品的买卖和交易; 5、对商人的政策:实行减税政策; 6、对海外贸易的政策:国家设立商税和关税; 7、允许土地买卖,以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这些经济政策都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皇帝,善于纳谏。纳谏、虚心纳谏的好皇帝,他把纳谏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本能。 比如魏征就曾多次劝谏过李世民,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朕为天子,如之奈何?"魏征回答:"陛下以民为本,天下幸甚;若以君为本,则失天下之望,臣不敢言。" 唐太宗听到这话后就不高兴了,便问魏征:"你认为朕是怎样一个皇帝呢?"魏征回答说:"陛下为天子,犹如太阳一样的光芒普照大地;天下人都仰面朝天膜拜您。 如果您是太阳的话,那么人民就是大地;您如果以天子自居,就会失去人民的爱戴。"唐太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不生气了。 他还常对臣下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还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曾说:"若能知人善用,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他重用魏征等贤臣,也为大唐的国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徐世绩,房玄龄,杜如晦等等。 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唐太宗在位时,唐朝进入了极盛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本人也很喜欢读书和骑马打猎,在他的带领下唐朝百姓安居乐业。 唐太宗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做的好,而且还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李世民认为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文化方面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他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帝王之术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在治国之道中,尤重于用人和培养人才。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知人"和"容人"。为了广纳人才,他多次在朝堂上向群臣提出要纳谏。 他虚心采纳朝臣意见,使许多官员受到重用,他甚至向群臣下了命令,凡是没有违背他意愿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魏征在唐太宗面前直谏,太宗就对魏征十分器重,并将他擢升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唐太宗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能虚心纳谏。 他深知要想国家昌盛,就必须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所以唐太宗一即位就开始用人。他首先选用的是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他们对国家做出了贡献。 其次还重用魏征,并让他与自己共掌朝政,魏征有谏无谏,直言敢谏,唐太宗听后都很高兴。 魏征 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能虚心纳谏,所以群臣才敢于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对太宗提意见;也正是因为太宗知人善任,所以群臣才敢在朝堂上直言。 李世民十分注意选贤与能。他说:"古之君子,使人不弃己身;今之君子,使人不弃人身"(《贞观政要·纳谏》)。 所以唐朝朝廷上人才济济,各尽其能,从而使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李世民在位时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旧唐书》记载:"太宗好文学,与侍臣论诗赋,自号‘三绝’。 每夜临寝之前,必令学士具‘三绝’、‘四善’等项报告"。其一曰:"善",请给纸一张,笔二管,令学士书"善"字。每奏之,太宗辄笑而受之。 唐太宗在位期间很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十分重视教育,他曾于贞观九年(635年)下诏令:"自今文武群臣有上封事者,许上奏以闻。 其词理、文辞、文理不通者,皆不许奏请;有事稽陈奏者,亦不许奏请,其封事皆密奏";并规定:"今后若有奏事无实或失当者,其所言皆不用"凡"上书言事或陈奏者,若欲见宰相及六部尚书、高级官员等者,须禀见上后方许出见。 魏征和李世民其他方面 李世民在位期间,广纳贤良,任人唯贤,注重发展生产,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还非常地重视农业。 李世民对农业相当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李世民还发展手工业生产,手工业中的陶瓷、金银、玉器、铜器等在当时都已成为重要的商品。 此外李世民还大力提倡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重视文教事业。李世民提倡德治而反对法治,以儒家思想教育大臣,对唐朝的文治进行了改革。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国家统一和谐、国力强盛,贞观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出现了空前盛况。 结语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不仅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大臣意见,采纳谏言,完善了国家管理制度。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不仅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还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 在唐太宗的带动下,唐朝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被后人称之为"盛唐诗人"。 李世民对书法也有一定的造诣,他所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还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重用魏征等优秀人才,并尊重知识和人才,对他们加以重用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