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6 月,活动在鲁西南的八路军新三旅七团,根据军区指示,在团长余克勤领导下,转入外线作战。 几个月来,他们一直在地处豫北平原的濮阳、滑县一带同敌人斗争,采用伏击、突袭等游击战术,打了不少胜仗,搞得日、伪军惊恐不安。 刚进入滑县不久的一天,余团长带着部队来到县东部的一个庄。 在走到村内时,一家院里停着一辆汽马车(胶轮马车),突然映入余团长的眼帘,引起了他的注意和警觉。 余团长心想,当地多是木轱辘车,怎么出现了极少见的胶轱辘马车? 为了弄清情况,他一面派人掩护,一面派人进去察看。 随后,余团长也进到院内,观察到的一切情况未见异常,方才放松警惕。 余团长正在思索:里面是什么人呢? 这时候,有警卫员报告说:"里边屋里有人!" 余团长即刻便说:"走!我们去看看。" 然后,他和警卫人员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屋门前。 屋里的那几个人,一见几个荷枪实弹的人过来,顿时神色有些紧张。 贾心斋先生 很快,他们认出进来的是八路军时,紧张的心情快又平静了下来。 余团长几人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他们答:"我们是过路的。" "你们到哪里去?"余团长几个又问。 他们中有一个衣着不凡、谈吐文雅的长者,答话说: "我们是跑鬼子的,不知往哪里跑好?" 接着,他又一五一十地讲了他自己的情况,最后他才通报姓名说: "鄙人姓贾,名心斋,多请指教。" 余团长一听知道,这是个主张抗日的爱国人士,是八路军的朋友。 那个时候,党的方针是:凡是赞成抗日,拥护抗日,参加抗日的,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团结,都要联合。 这个方针政策,就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贾心斋先生赞同抗日,是八路军的朋友,余团长心想应当给予他们帮助。 于是,余团长就亲切地对他说: "先生,你痛恨日寇,主张抗日,是爱国行动,我们欢迎你。" 接着,余团长又告诉他说: "在敌占区,你单枪匹马,很难活动,先生如果愿意的话,欢迎你到解放区,参加抗日活动。" 在他表示同意后,余团长向他简单介绍了解放区的情况,并给他写了便条,叫他到北面的沙区根据地,去找杨得志司令员和晁哲甫主任。 按着余团长给他指的路线,贾心斋拿着便条,就投奔沙区冀鲁豫军区和行署去了。 后来,余团长带部队从外线回到根据地时,见到了贾心斋先生。 贾先生紧握余团长的手,感激地说:"是你给我指点了一条光明道路,终生感谢!" 1943年7月的一天,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表彰行署副主任、民主人士贾心斋抗日功绩,在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的主持下,为他召开了60岁大寿祝寿会。 余团长参加了祝寿,他把从鬼子手里夺来的一个指北针,送给贾心斋先生留作纪念。 那时,他已是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副主任了。 注解 1.贾心斋(1884-1964),河南滑县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领导人之一。爱国民主人士。 1913年毕业于北京筹边高等学校藏科。曾任岳阳县县佐、滑县公牧局局长、黄河救济委员会主席、滑县县长。抗日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任冀鲁豫边区行署副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华北人民委员。建国后,历任平原省政协副主席、平原省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河南省副省长。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