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蔚冰 2022年12月30日,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开播,台州刺绣、玉环火山茶、温岭剪纸等台州非遗在节目中惊艳亮相,由此引发春节期间的非遗旅游热浪。 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地方性、历史性、审美性和真实性的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文旅融合发展中最重要的抓手和最有效的实施路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 落实到旅游发展中,我们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文化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比文化大国更高的要求。文化大国可以表现在规模和体量上,而文化强国一定是质量上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时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化质量的体现。 总之,建设文化强国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文明互鉴、文明共赢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新共识。国之大者,我们的文化江山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值得被珍藏、被珍视,更需要被传承、被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