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汉朝之前也有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为什么会在汉朝之后才形成汉人的概念并且持续发展,虽然汉朝之前的人叫"秦人"、"周人"等称呼,却没有汉人这个持久,为何。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汉朝的持续时间长,这个持续时间是在统一的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汉是第一个长时间维持并且发展的统一帝国。 但是汉人的意思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最开始的汉人就是汉朝的人,并不指代其他的,"乌桓乘天下大乱,略有汉民十余万户" 。 要汉人指代中国人(当然,这里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又是两个意思)还要等到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各族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和汉人通婚,最后逐渐被同化成汉人,他们很多也改成了汉人的姓氏,这时候的汉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而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大趋势。(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少部分汉人胡化的问题) 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情况更甚,不管是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期间文化相互碰撞学习,"自倾离乱,亡命甚多,走胡奔越,书生不少,中国之礼,并在诸夷。" "因其归命,分其种落,俘之河南,散属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百万胡虏,可得化而为汉,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常空矣" 更有趣的是唐朝末年,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和后汉三个政权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是唐庄宗李存勖却被认为是大唐的合法继承人,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沙陀人汉化十分彻底。 后来到了宋金辽时期,这时候的汉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政权的称呼各不相同,比如在金朝的汉人就是那些辽境内的汉人及渤海人、契丹人,也就是说这里的汉人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统称。而住在幽燕的汉人叫做燕人,在宋朝的汉人叫南人,燕人和南人其实都是汉人,是一个相并列的存在。 到了元朝时期,汉人的称呼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什么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等,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汉人成分很杂,毕竟在元朝之前民族一直在相互融合,文化也在相互交流。到了元朝,广袤的疆域势必会增加更多的民族成分,汉人这个词也会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在血统上,已经和刚开始的汉人大相径庭了。 时间来到明朝,汉人的称呼并没有变得纯粹,反而也越发复杂起来。因为朱元璋的改胡服、胡语等政策,使得胡人的汉化更加彻底,"臣近来窃观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入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古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可 以斟量处置。" 清朝的主体民族是满汉蒙,其中的汉又非单纯的汉,而是非八旗的普通汉人(当然这些所谓的汉人都是之前经过民族融合的称呼)。 到了民国,提倡满汉蒙藏回五个主体民族,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列举的是五个民族,但是实际上算下来,每个民族都包括了好几个民族在里面,比如其中的蒙就包括了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的存在,回也是哈萨克、维吾尔等存在。而我们的汉族,也是在这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这时候的汉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并非被血统和地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