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聚会,发现父母最怕孩子变成这样,其实这类孩子也一样有出息
大年初五去表哥家,家里还有别的亲戚。
可就是不见表哥的女儿,小侄女欣欣的影子。
原来,7岁的欣欣一直躲在房间里看书,怎么喊都喊不出来。
结果一群大人围在一起七嘴八舌,一个劲地讨论着: "这孩子怎么越来越内向了?
小时候还会出来打声招呼。"
"是不是没教她啊,有时候就得逼一逼。"
"这样不行,太内向了,以后找工作、交朋友就麻烦了。"
其中一位亲戚甚至还现身说法,讲自己大儿子今年快30了,连个对象都没有,就是因为太内向。
听完大家的话,表哥表嫂不禁担忧起来。
欣欣一天到晚喜欢宅在家,不出门找同学玩,怕孩子性格有问题。
相信这不是个例。
很多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没别人外向,安静不爱说话,总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要把内向的孩子"逼"成活泼、外向,容易和别人玩在一起。
其实这些喜欢"宅在家"的孩子,没有父母想的那么可怕。
事实上,内向孩子将来一样有出息,关键在于父母看不看得见,能不能引导出来而已。
内向,不是孩子的性格缺陷,别小题大做
樊登老师在书里讲过内向儿子嘟嘟的故事。
每次教儿子说话时,他就发现孩子之间的不同。
有的孩子说话不连贯,喜欢说一个字后再说一个字;
有的则说得很连贯。
但儿子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把一句话组织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说,很安静地想。
想了半天,要还是说不准,就继续停下来想,直到怎么组织成一句完整的话,他才愿意说。
除了这个"独特"的表现,嘟嘟在读幼儿园时,也有过和外向型孩子截然不同的做法。
那时他过生日,父母邀请一群小朋友到家里为他庆祝。
大家玩得很开心,几乎把家里都给闹翻了,可嘟嘟却跑回房间哭了起来: "他们为什么还不走?
他们太闹了,我受不了。"
换成其他父母,可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样,和大家一起玩热热闹闹的多好,你却躲进房间里不合群。
但樊登老师不觉得这有什么,孩子外向内向都一样。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内向,喜欢宅在家里不好,主要是担心他不擅长社交,没朋友,容易吃亏。
然而,提出"外向"和"内向"这两个概念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
这两种性格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过是"获取内心能量"的方式有所区别。
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社交,通过和朋友、与外界的互动中获得能量。
社交越多,他越容易精神饱满,积极活跃。
而内向的孩子,喜欢独处,通过独处来获取能量。
如果长时间在人多的环境下,只会感到疲惫、内耗,只有安静一下,让自己恢复能量,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
等他获得足够能量时,就会有精力和动力走出去,接触更多的人。
无论孩子爱"热闹"或是"独处",都是性格行为上的差别,不能以此断定是否存在缺陷。
儿童纪录片《孩子的小宇宙》里,女孩Tayasia就是典型的内向孩子。
慢热、社恐,不敢说话,只会低着头沉默。
别人在户外撒欢,玩得不亦乐乎,唯独她一个人坐在沙堆上,来回张望。
但很快地,Tayasia站起来,开始主动找朋友和自己玩。
虽然刚开始接连遭到拒绝,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直到最后如愿收获一位小伙伴。
内向和外向,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都是孩子的性格体现,不分好坏。
无论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爱思考、安静,还是爱交朋友、活动,都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内向孩子的优势,90%的父母想象不到
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识里,孩子外向一点看上去更容易适应环境,喜欢交流说话更擅长维系人际关系。
外向孩子的确有很多优点,但不意味着内向孩子就没有。
马蒂·奥尔森·兰妮博士,美国个性研究领域权威专家。
花了20多年,在阅读数千份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类的资料,走访数百名内向的人之后发现,内向孩子的优势远超想象:
心思细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乐于自处,谦虚,自律……
就拿兰妮博士举例,小时候的她,不爱说话,但很喜欢想事情。
到了学校里,年纪小小的她却和许多老师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聊班上发生的事,上课学的东西,而她,也会主动关心老师的经历,耐心聆听。
结果老师把她当成知己,带她看电影、听歌剧,为她打开一扇又一扇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门。
长大后,她专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潜心研究,成为一名备受欢迎的临床医师、演讲家。
仔细算一下,许多名人都是内向性格。
爱因斯坦,伟大的物理学家,喜欢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寂寞,才撞击出他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影响世人的"相对论"学说。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既害羞又内向,对于不认识他的人来说,他可能不是暖男,但事实上他是"。
世界富豪巴菲特,刚开始创业时,还参加过相关的"沟通与人际关系"的课程,因为他不是一名外向性格者。
"钢铁侠"原型的马斯克,从小喜欢独处,安静,花大量时间专注在自学电脑程序上,32岁成立了著名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蝉联世界首富。
大量的事例证明,内向孩子,绝不逊色任何人,他通常是"大器晚成"者。
就算他在儿时表现出的是沉默、不善言辞、羞怯,但并不阻碍他观察、思考、专注研究。
等他积累足够的能量,内向优势被挖掘出来,他的成就、天赋一定远超所有人想象,甚至无人能及。
创造"耐寒区",给内向孩子提供成长营养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中,相对更适合外向孩子的生长。
不少内向孩子因为误解、打压、忽视,常常陷入各种各样的苦恼当中。
担心自己有问题,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和意义。
越是这样,内向孩子越需要父母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活出优势。
如樊登老师说的:
"家长帮孩子提供一个‘耐寒区’,给内向孩子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成长要素。"
也就是说,要帮助内向孩子拥有直面现实、经得起被不公平对待的耐受力。
结合专家们的建议,我梳理以下这3个"锦囊妙招",期待每一个内向的孩子越变越好。
1、接纳、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年糕妈妈李丹阳的儿子年糕,从小也是慢热、内向的小孩。
见了人不愿意打招呼,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去,在人多的地方就特别黏爸爸妈妈。
通过观察,李丹阳意识到儿子这样的表现,源于不自信。
深入了解后,她发现儿子很喜欢机械和汽车,每次看到"挖掘机",都会着迷地站住,眼睛发光。
于是买了很多汽车机械的绘本,读给儿子听,陪儿子研究……
找各种机会让儿子接触汽车的知识。
慢慢地,儿子知道自己比同龄人懂更多这方面的资讯,开始变得自信。
不管在小伙伴还是大人面前,只要涉及到汽车的话题,儿子都愿意开口,毫不怯场。
如李丹阳感慨的:
"再不自信的孩子,一旦拥有了能接纳自己热情的爱好,就像拥有了超人的神秘披风,能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力量。"
给内向孩子足够的接纳,是让他变优秀的第一步。
只有他内心感觉到安全、被爱,他就变得轻松,无忧无虑去专注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的闪光点被看到、挖掘出来,自信也就自然而来。
2、鼓励孩子,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有位妈妈是这么做的。
每次带女儿读绘本时,她讲完之后,会先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绘本故事的涵义。
然后就鼓励女儿,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她听。
如此一来,女儿有了引导和支持,表达越来越顺畅流利,后来还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获得很好的名次。
其实,不是内向孩子不爱说,而是他少了点动力和契机。
相比较,内向孩子更重视内心感受,受不了外界的"逼迫",无论父母的初衷和想法多好。
一旦让他感觉被指责、否定或打压,他只会越来越退缩,躲起来不敢出声。
所以想要他讲,一定要鼓励为先。
让他感受到说不好也没事,父母总在聆听,这样他才能放下压力,开口表达。
3、创造机会,促进孩子与外界的社交。
内向孩子交朋友的特点是,不会马上和很多人熟络起来,但只要给他合适的机会,他能和外界有很好的交往和互动。
记得我自己小时候,个性胆小,对陌生环境和小伙伴有抵触。
可爸爸从不说什么,特别喜欢问我要不要去公园晒太阳,带上玩具,就算一个人玩也行。
后来去到那里,爸爸让我静静做自己的事,呆久了,就有小朋友过来看我,想和我玩。
爸爸会主动示范,跟对方打招呼:"你好呀,是不是想玩这个,你有没有别的玩具我们互换?"
几次带领下,我慢慢适应和陌生小朋友的接触,变得没那么害羞、胆怯。
内向孩子的社交氛围,大部分需要父母来营造。
如果询问孩子的意见后,孩子愿意走出来,那可以顺势慢慢引导孩子和外界的沟通。
有一个好的开始,让孩子习惯,他也就不会过分拘谨、紧张,可以学会自如应对不同的场景。
说到底,孩子外向还是内向,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做父母的,没必要"改造"孩子,更不要去逼他做任何不习惯、不喜欢的事情。
而是尊重孩子,顺应他的天性,努力发挥他的优势。
只有被温柔对待,内向孩子心里才踏实、笃定,然后自有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