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矿石行业分析报告供需偏紧,拥磷为王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莞证券,卢立亭)1. 我国磷矿石储量较大但品位低,近年来产量呈下行趋势
磷矿石处于磷化工产业链的上游,是产业链的起点,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 点。而产业链中游包括磷酸、黄磷等,下游主要是磷酸盐、磷肥等,最终应用领域有农 业、养殖、食品、医药、新能源、电子等行业。 中游产品磷酸的生产分为热法工艺和湿法工艺两种,热法磷酸是由黄磷制得,而黄 磷是用硅石、焦炭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与磷矿石发生反应得到。热法磷酸的生产对磷矿的 品位要求高,生产过程能耗高、污染大,但热法磷酸纯度较高,下游主要应用在食品、 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 湿法磷酸是通过磷矿石和硫酸反应制得,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对环 境造成污染。与热法磷酸相比,湿法磷酸能耗低、成本低,但杂质较多,若要产出跟热 法磷酸同等纯度的湿法磷酸,需要对湿法磷酸进行净化。而湿法净化磷酸的工艺具有较 高的技术壁垒,仅部分企业掌握相关工艺。目前我国湿法磷酸的净化技术主要是溶剂萃 取技术,其具有净化效果好、可规模化生产、能耗小等优点。 下游产品方面,磷复肥是磷矿石的主要下游需求领域,占比约七成。其他产品如草 甘膦、磷酸盐等占比相对较小。
我国磷矿石储量全球第二,但品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 2021 年 1 月的统计数据,全球磷矿石储量约 710 亿吨,主要分布在非洲、北美、亚洲、中东 等地区。其中,储量最大的是摩洛哥及西撒哈拉地区,储量达到 500 亿吨,全球占比约 70.4%;储量第二大的是中国,为 32.4 亿吨,全球占比约 4.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目前磷矿石的基础储量是 32.4 亿吨,主要分布在湖 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这五个省份,合计储量在全国占比超过 80%。我国磷矿整 体品位不高,富矿少,90%以上均为中、低品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目前我国 可采储量磷矿石的平均品位是 23%,低于全球 30%的平均水平。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 低于 20%的较低品位磷矿储量占比超过 60%,含量高于 30%的高品位磷矿储量占比不足 10%。磷矿石产量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磷矿石生产国,其次是摩洛哥及西撒哈拉, 然后是美国,三者 2021 年产量全球占比分别约 39%、18%和 10%。
总的来看,我国磷矿石储量全球第二,产量全球第一,但磷矿平均品位低。为保护 磷矿石资源不过度开采和浪费,我国已于 2016 年出台《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 年)》,将磷矿石列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同时,通过出台关税、环保、安全生产等政策, 推动磷化工行业向集约化、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关税政策方面,我国早在 2004 年通过关税政策的调整,限制磷矿石的出口。2004 年我国取消了磷矿石 13%的出口退税政策,2009 年实行了出口配额管理,2010 年对磷矿 石出口加征 35%的关税。随着关税政策的调整,我国磷矿石出口量从 2004 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到 2021 年我国磷矿石出口量约 37.40 万吨,相比 2004 年下降约 87%。2019 年起, 我国不再对磷矿石征收出口关税,并暂停出口配额管理。
环保政策和文件方面,2019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 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安 排,可概括为三项重点。"三项重点",指磷矿、磷化工和磷石膏库。磷矿整治旨在实 现外排矿井水达标排放,矿区有效控制扬尘,矿山实施生态恢复措施。磷化工整治重点 实现雨污分流、初期雨水有效收集处理、污染防治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外排废水达标 排放,其中磷肥企业重点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废水的有效回用;含磷农药企业重点 强化母液的回收处理;黄磷企业重点落实含元素磷废水"零排放"和黄磷防流失措施。 磷石膏库整治重点实现地下水定期监测,渗滤液有效收集处理,回水池、拦洪沟、排洪 渠规范建设,以及磷石膏的综合利用。
2022 年 4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 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严控炼油、磷铵、电石、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 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产能,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提高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 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碱渣、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 磷钾伴生资源、工业废盐、矿山尾矿以及黄磷尾气、电石炉气、炼厂平衡尾气等资源化 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多措并举推进磷石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稳妥推进磷化工"以 渣定产"。 安全生产法规方面,由于我国磷矿大部分需要进行地下开采,一方面开采成本高于 露天开采,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安全生产法规的规范异常重要。2022 年 7 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以下简 称"《标准》"),《标准》于 2022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明确和细化了重大事故隐患 的判定标准,在矿山安全监测监控、人员配置要求、施工设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其 中将"矿山年产量超过矿山设计年生产能力幅度在 20%及以上,或者月产量大于矿山设 计年生产能力的 20%及以上"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这对于磷矿安全有序开采具有重要 意义,明确磷矿产量不得高于设计产能。
受环保等政策影响,我国磷矿石产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自 2016 年以来,我国磷矿石产量大致呈下降趋势,从 2016 年末的 1.44 亿吨下降至 2021 年末的 1.03 亿吨,下降幅度达到 29%。近年来我国进出口量相对产量来说较小,我国磷矿石基本呈现出自产自用的状态。因此国内磷矿石表观消费量近年来跟随产量呈下降趋 势,从 2016 年末的 1.44 亿吨下降至 2021 年末的 1.03 亿吨。但 2021 年受磷肥、磷酸 铁等需求向好影响,我国磷矿石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同比明显提升约 16%。
受国家环保限采及长江保护治理等政策影响,磷矿开采行业落后产能持续退出,行 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准入壁垒高的基本特征。根据百川盈孚 的数据,我国磷矿石产能较大的企业是贵州磷化集团、云天化和兴发集团,产能国内占 比分别是 24.13%、21.11%和 8.75%,CR3 超过 50%。同时,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磷矿石以 自用为主,供外售的不多。
2022 年磷矿石价格继续上扬。2022 年,以湖北 30%磷矿石船板含税价为参考,1-7 月份,我国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年内高点出现在 7 月,达到 1035 元/吨,相比年初上 涨 54.48%;磷矿石价格后逐步回落至年底的 990 元/吨,回落幅度为-4.35%。全年来看, 湖北 30%磷矿石船板含税价全年上涨幅度为 47.76%。2022 年磷矿石价格同比大幅上涨的 原因主要有(1)年初湖北等地矿山安全事故多发,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大,对于矿山连 续生产和产能的有效释放产生一定压制;(2)磷矿石新增产能多为自用,配套下游产品生产,加上部分省际流动限制政策,导致市场中磷矿石外售量较少;(3)化肥需求偏刚 性,新能源材料(磷酸铁等)新增落地产能较多带来增量需求。
预计 2023 年国内磷矿石新增产能约 600 万吨,但实际新增产量将低于名义产能。 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国内规划的磷矿石远期新增产能较多,但考虑到磷矿石 产能建设周期长,以及行业环保政策等的约束,磷矿石短期供给增长速度或维持在可控 水平。根据公开信息,2023 年国内磷矿石新增产能预计约 600 万吨。然而受产能爬坡、 部分地区矿票发放额度、环保政策、落后产能退出等因素的影响,磷矿石实际新增产量 将低于名义新增产能。2. 存量需求:磷肥需求具有刚性特点
2.1 国际粮食价格有望维持相对高位
2022 年国际粮食价格高位大幅波动。其中,CBOT 玉米、大豆、小麦期货收盘价全 年分别上涨 14.51%、14.29%和 2.69%。分阶段来看,年初受俄乌战争影响,CBOT 玉米、 大豆、小麦的期货收盘价快速上行,一季度上涨幅度分别是 26.16%、21.67%和 30.87%。 4-5 月份维持高位震荡,6-7 月在俄乌局势影响边际减弱、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的影 响下三者价格基本呈下跌趋势。8 月份开始,CBOT 玉米、大豆、小麦的期货收盘价走势 分化。其中,CBOT 玉米价格呈区间震荡态势;CBOT 大豆价格四季度呈上行趋势,上涨 幅度为 11.22%;而 CBOT 小麦价格四季度呈下行态势,下跌幅度为-14.32%。总的来看, 虽然 CBOT 玉米、大豆、小麦期货收盘价全年波动较大,但全年涨幅均为正,且当前价 格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全球主要农产品合计库存继续下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2 年全球小麦、玉 米、大豆合计产量为2325.25百万吨,合计消费量为2334.70 百万吨,分别同比下降1.15% 和 0.95%,合计产量是 2018 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而合计消费量则是 2013 年以来首次 下降。库存方面,2022 年,全球大豆、玉米、小麦的合计库存量为 668.33 百万吨,同 比下降 1.86%;三者合计的库存消费比是 28.63%,同比下降 0.26 个百分点,无论是库 存量还是库存消费比,均是自 2018 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出现同比下降,创下 2016 年以来 新低,预计将对国际粮食价格形成支撑,国际粮价有望维持在相对高位,提升农民的种 粮积极性,因而利好化肥需求维持平稳。
2.2 我国是磷肥生产和出口大国
预计 2023 年全球磷酸一铵产能略增,磷酸二铵产能低个位数增长。根据国际肥料 工业协会的数据,2017-2022 年,全球磷酸一铵(折纯)产能、磷酸二铵(折纯)产能 年均复合增速分别约是-0.54%和 0.11%。国际肥料工业协会预计 2023 年全球磷酸一铵(折 纯)、磷酸二铵(折纯)产能分别是 1590.70 万吨和 2798.40 万吨,同比增速分别是 1.07% 和 4.25%。
我国磷肥产能全球占比高,是磷铵重要生产和出口国。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2022 年我国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折纯)产能分别是 1160 和 1259.5 万吨,在全球产能中分 别占比约 74%和 47%。我国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净出口国,且磷酸二铵出口全球占比 高。2020 年,全球磷酸一铵(折纯)和磷酸二铵(折纯)出口量分别是 705.5 万吨和 831.93 万吨,我国出口量分别是 126.52 万吨和 286.63 万吨,在全球出口量中占比分别是 17.93% 和 34.45%。从出口国家来看,2022 年我国磷酸一铵主要出口至巴西、澳大利亚和阿根 廷等,磷酸二铵主要出口至印度、孟加拉国、泰国等。
2.3 近年来国内磷肥产能去化明显
近年来国内磷肥行业产能去化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2015 年 7 月,工业和信息化 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一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采用减量置 换原则,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行业监管,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原则上不再 新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 铵、磷酸二铵装置。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严把环保关、 能耗关;对生产经营存在困难较多、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 逐步引导主动退出。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体系及横向跨 行业的肥化企业联合,组建多产业结合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2016 年 12 月,国 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17 年关税调整方案》,明确自 2017 年开始取消磷肥的出口 关税,有利于磷肥出口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 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2018 年以来,国内磷酸一铵(折纯)产能大致呈下降趋势, 2022 年行业总产能和有效产能相比 2018 年分别下降 18.31%和下降 34.66%。磷酸二铵方 面,2022 年国内行业总产能和有效产能相比 2018 年分别略增 0.56%和下降 11.98%。随 着磷肥行业产能去化、环保政策等的执行,近年来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行业集中度呈 上升趋势。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目前磷酸一铵行业有效产能的 CR7 约为 49%,磷酸二 铵行业有效产能的 CR10 约为 87%。
2.4 出口法检政策延续,磷肥国内外价差较大
化肥出口法检政策实施,国内化肥出口受限。2021 年 10 月 11 日,海关总署发布公 告,将 29 种 10 位 HS 编码对应的化肥品种纳入《必须实施检验出口商品目录》(即出口 法检)。出口法检货物应当在商品生产地或者海关总署指定的地点检验,未经检验或者 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报关出口。化肥出口法检政策于 2021 年 10 月 15 日正式实施,法 检的执行对化肥出口形成限制,2021 年 11-12 月化肥出口量大幅下滑。2021 年 1-10 月, 我国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 72.98%和 27.92%,但 10 月 15 日法检执 行之后,11-12 月我国化肥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磷酸一铵出口量 11、12 月分别同比下 降 69.99%和 81.23%,磷酸二铵出口量 11、12 月分别同比下降 72.94%和 92.94%。
2022 年上半年,受俄乌战争、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因素的影响,磷肥价格强势走高。 为防止磷肥价格进一步过快上涨,法检周期相比此前有所延长,且实施出口配额安排, 落实国内磷肥保供稳价。三季度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价格大幅回调,国内开工率下行。 2022 年 1-10 月,我国磷酸一铵(实物量)、磷酸二铵(实物量)出口量分别是 167.82 万吨和 276.22 万吨,同比下降 54.42%和 51.49%。四季度,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价格在 冬储备肥需求的拉动下有所上涨,截至 2022 年末,国内磷酸一铵(55%粉状)湖北市场 主流价为 3450 元/吨,磷酸二铵(64%颗粒)山东市场主流价为 3950 元/吨,同比分别 上涨 23.21%和 6.76%。
出口受限使得国内磷肥供应充足,价格低于海外价格。截止 2023 年 1 月 19 日,国 内磷酸一铵(55%粉状)湖北市场主流价为 3300 元/吨,而磷酸一铵 FOB 波罗的海现货 价(中间价)为 613.02 美元/吨,相比国内价格高出 848.55 元/吨;国内磷酸二铵(64% 颗粒)山东市场主流价为 3950 元/吨,磷酸二铵 FOB 美国海湾价格是 660.20 美元/吨, 相比国内价格高出 517.84 元/吨。
库存方面,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1 月 27 日,国内磷酸一铵行业库存 量是 23.89 万吨,同比下降 21.39%,;磷酸二铵行业库存量是 23.5 万吨,同比下降 23.13%, 二者行业库存量均处于 2018 年以来同期的较低水平。 总的来看,全球大豆、玉米、小麦的合计库存量近年来连续下行,且各国对粮食安 全的重视程度不减,或对全球粮食价格形成支撑,从而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维持, 利好全球化肥需求维持平稳。国内来看,近年来磷肥产能去化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化肥法检政策使得出口受限,国内供应充足,磷肥国内外价差较大。我们认为,当 前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行业库存量较低,后续春耕备肥的启动有望提振国内化肥需求, 利好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价格上涨。3. 增量需求:新能源车和储能双轮驱动,拉动磷矿石需求增长
为应对全球能源短缺和环保等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 形成共识。我国在"双碳"背景下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发展。新能源车方面,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新能源车产业链发展,提出了实施发展新能源 汽车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支持 新能源汽车及上游关键部件的发展。储能方面,国家陆续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 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 通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在新能源车和储能双轮驱动 下,锂电池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上游磷矿石的需求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3.1 新能源车市场景气延续,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国务院关于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 知》等多项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 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 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2021 年 2 月,国 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 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 邮政快递等领域要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 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 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
政策大力支持背景下,新能源车销售量保持快速增长。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销量分别达到 353.26 万辆和 350.72 万辆,分别同比增长 169.67%和 165.10%。2022 年, 除 4 月份、12 月份受疫情影响产销量同比增速低于 60%外,其余月份的产销量同比增速 均高于 60%。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是 704.04 万辆和 687.23 万辆,分别同 比增长 99.3%和 95.95%。渗透率方面,2022 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达到 26%,12 月份单月渗透率为 31.84%,连续两个月高于 30%。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有望继续提升。从电池类型来看,2021 年下半年以来,磷 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逐步超过三元材料电池成为主流。2022 年 12 月,磷酸铁锂电池 装车量为 24.68GWh,装车占比约 68%,远高于三元材料的装车占比。磷酸铁锂电池占比 明显提升,主要是其具有较高安全性、较低成本及优异循环性能的优势。同时,随着锂 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磷酸铁锂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明显提升,与三元电池的差距 日益缩小,未来有望继续成为电动车装车电池的主流。
从中长期来看,国内电动车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到 2023 年我国电动车销 量为 900 万辆,2025 年销量为 1200 万辆,2023-2025 年国内电动车销量年均复合增速 有望达到 15.47%。假设 2025 年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渗透率达到 70%,则对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159 万吨,对应磷矿石需求或超过 630 万吨。
3.2 储能装机有望持续提速,提升上游原材料需求
储能电池是磷酸铁锂材料的又一重要需求领域。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 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等优点,是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 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 统。 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 见》,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 2030 年, 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 方案提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化交 易机制,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健全配套市场规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 有序发展。 2022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消息,对《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 求》开展修订工作,形成了《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 年版)(征 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 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 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
根据德方纳米 2022 年中报的公开信息,目前储能应用场景主要为电网储能、发电 储能、通信基站储能和家庭储能,其中电网储能和通信基站储能近年来受下游市场驱动 增长迅速,助推高端储能锂电正极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增长。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 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目前主要应用于电网储能的锂电池产品。 根据索比储能网统计,2022 年上半年国内共有 245 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招标,规模达 31.2GWh,储能市场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2022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 130GWh, 同比增长 1.7 倍。根据《2022 中国储能锂电池行业蓝皮书》,随着储能政策的出台与落 实、海外出口市场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规模将超过 390GWh。 假设 2025 年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是 95%,则国内储能锂电池正极材料对磷矿石需求约 391 万吨。
总的来看,2025 年国内电动车和储能电池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对磷矿石产生需求约 1028 万吨,占 2021 年国内磷矿石产量的 10%。以上仅分析了国内电动车、储能电 池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对磷矿石形成的需求情况,若我国磷酸铁锂材料的出口需求增 加,且叠加六氟磷酸锂对磷矿石形成的需求,则实际新增需求将更多。 以上是根据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储能电池出货量预测值推算的 2025 年磷酸铁锂正 极材料对磷矿石的需求情况。若从 2023 年磷酸铁规划产能的角度,则对磷矿石需求拉 动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截至 2022 年底,我国磷酸铁有效产能已超过 100 万吨,同比增长 74.28%。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磷酸铁新增产能依然较多,百川盈 孚预计新增产能或超过 200 万吨,考虑产能爬坡等情况,假设 2023 年新增 120 万吨磷 酸铁产量,对应新增约 480 万吨磷矿石需求。结合前文提到 2023 年预计磷矿石新增产 能约 600 万吨,但若受环保政策、安全检查、部分省份矿票发放等因素影响,2023 年新 增磷矿石产量将少于名义新增产能。磷矿石全年供需或维持紧平衡状态,有望支撑磷矿 石价格维持在高位。4.投资分析
我国磷矿石储量全球第二,但磷矿平均品位低。我国目前磷矿石的基础储量是 32.4 亿吨,全球排名第二,但整体品位不高,富矿少,90%以上均为中、低品位。下游产品 方面,磷复肥是磷矿石的主要下游需求领域,占比约七成。其他产品如草甘膦、磷酸盐 等占比相对较小。近年来受环保等政策影响,我国磷矿石产量呈下降趋势。未来新增产 能方面,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国内规划的磷矿石远期新增产能较多,但考虑 到磷矿石产能建设周期长,以及行业环保政策等的约束,磷矿石短期供给增长速度或较 低。 磷矿石存量需求方面,磷肥作为磷矿石下游最大的应用领域,需求具有刚性特点。 全球大豆、玉米、小麦的合计库存量近年来连续下行,且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 减,或对全球粮食价格形成支撑,从而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维持,利好全球化肥 需求保持平稳。国内来看,目前化肥法检政策使得磷肥出口受限,国内供应充足,磷肥 国内外价差较大。我们认为,当前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行业库存量较低,后续春耕备肥 的启动有望提振国内化肥需求,利好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价格上涨。
磷矿石增量需求方面,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对磷矿石的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 2025年国内电动车和储能电池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对磷矿石产生需求约1028万吨, 占 2021 年国内磷矿石产量的 10%。若从 2023 年磷酸铁规划产能的角度,则对今年磷矿 石需求拉动作用更为明显。百川盈孚预计 2023 年磷酸铁新增产能或超过 200 万吨,考 虑产能爬坡等情况,假设 2023 年新增 120 万吨磷酸铁产量,对应新增约 480 万吨磷矿 石需求。结合前文提到 2023 年预计磷矿石新增产能约 600 万吨,但若受产能爬坡、环 保政策、落后产能退出等因素影响,2023 年新增产量将少于名义新增产能。磷矿石全年 供需或维持紧平衡状态,有望支撑磷矿石价格维持在高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