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强汉对战传播战略,看它一路成长,原来西汉外交对现在如此重要
引言
汉朝作为"汉唐盛世"的其中一个朝代,是中华历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就开创于这一时期,通过这条路,也打开了汉朝的对外交流之路,汉朝更在汉武帝的带领下,将时代的昌盛推向一个高潮,这个盛明时代的诞生是离不开统治者长远谋略和远大目标的。
强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手段使汉朝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领域变得四通八达,强大的国力更是征服了周边国家,他们纷纷主动向强汉拜服,强汉也用海内存知己的态度友好对待邻国。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是比以往都要紧密,因此,想要处理好与外国之间的建邦关系,汉朝的对外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图|西汉 一、浅析西汉初期的内外政策,领略汉帝的远见智慧
西汉初期,汉朝的国际话语权是几乎没有,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军事实力是不敌匈奴的,这时采取的对外和亲手段可以说是一种缓兵之计,这时的对外战略也不能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对于国内治理,刘邦选择推崇黄老之学,讲究顺应天道,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时期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拯救萧条市场,大力发展经济,为强汉盛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内外的政治策略,文景二帝都讲究仁、德、义,十分注重自身品行修养,二人个人生活相比于其他皇帝来说是十分节俭的,他们不会大兴土木,十分重视国家的农业发展,甚至会亲自下田鼓励百姓农耕农作。
文景二帝继承了刘邦了和亲手段,对外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不会主动针对周边国家挑起事端,减少了战争的次数,维护了汉朝边境的和平情况。这一时期的官员们认为只有君主顺天道,官吏守礼德,各司其职,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百姓生活富裕起来,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也主要是由大臣们负责部署并承担着培养百姓的职责。
图|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可以说没有两位皇帝为汉朝经济所作的贡献,汉武帝的强汉时期不会到来得那么快,先辈们的努力在汉武帝身上看见了成效。有了各位先祖培养的宝贵人力,汉武帝的身边多了有用之才,有了先祖们储留的丰厚财力,汉武帝的才华施展和汉王朝的军事实力多了强硬的支持和坚强的后盾。
刚刚即位,他就向天下发表了想要以帝王之德征服天下的诏令,对内大肆宣传德政,树立汉朝人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百姓道德文化素养,同时奉行文景之治时期的外交政策和传播手段。
汉朝人认为天最大,其次是君王,君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就像年末成绩总结一样,天子也需要用一定的方式向上天展示自己这一年的丰功伟绩,我们称这种方式为封禅,是一种祭拜天地的典礼。
盛大的封禅仪式不仅是帝王交给上天的答卷,也是宣扬国威的一种手段,汉朝帝王希望封禅盛况能够降服邻国人民,以此来稳固汉王朝的江山。
图|封禅大典
汉朝的对外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帝王的更替,汉朝的外交和传播战略也在不断变化。畅游汉朝地界,看看他们的对外方式因何改变,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二、和平交流与武力压制并存,西汉外交政策不断改变
汉朝历代君王上任,都要面对解决西汉和匈奴关系的难题,而随着汉王朝的繁荣发展和国力军力的崛起,不同的帝王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外交手段。
汉高祖刘邦曾七天七夜深陷被单于围困于白登山的窘况,最终凭借巧舌如簧的语言功力成功脱身。汉高祖决定起兵的做法是冲动的,只因臣子的背叛和匈奴的侵扰,什么都不考虑,就怒不可遏地孤军犯险,实在不是君王度量所为,不过之后刘邦也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对敌方的掌握成功扭转局面。
刘邦了解匈奴人十分崇拜神灵,于是就夸大自身形象,着重针对匈奴人忌讳之处塑造,并且介绍汉朝疆域并不符合匈奴人生活环境,匈奴即使损耗大量兵力物力财力,也不会从西汉地界获得能弥补战损的条件,刘邦和他的谋士们正是通过这种知己知彼的兵法思想转危为安,即使身处劣势也能利用敌方弱点,不费兵卒的立于不败。
图|白登之围
汉代帝王和知识分子认为汉朝才是华夏民族真正的后代,是中华大地的主体,是中原土地的核心。他们认为汉朝因为继承了周代的宗法礼乐制度,是个礼仪之邦,因此能够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汉代帝王认为自己的正义之士,领国应该主动认同汉朝文化,而不是汉朝迎合他国文化。
而匈奴人蛮横霸道,他们子可以继承父妻的章程更是毫无礼法可言,汉朝一点也不认同匈奴人的作法,这种观念差异的存在,也成为汉朝最初无法与匈奴友好建邦的阻碍。再加上汉朝天子一直想称雄华夏,有统治世界的愿景,他们唯我独尊自领世界的中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存在,也注定了汉朝无法与匈奴和平相处。
汉武帝个人更是这种思想的狂热认同者,他自身骨子里的傲慢和渴望开疆域扩疆土的野心都促使了对外方针的根本转变,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注定了他无法安分坚守汉朝的方寸土地,他有搏一搏的勇气和实力,除了皇帝个人因素,朝廷和匈奴态度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影响。
图|匈奴人
虽然朝野上下有不动兵力的声音,但是也有迎合汉武帝壮志的出兵谏言,显然汉武帝听从了后一类大臣的倡导。匈奴一直是汉武帝的心腹大患,汉武帝认为汉朝向匈奴嫁去公主,还给他们金银财宝,已经是对匈奴最大的恩赏了,匈奴本应感恩戴德地来朝朝拜,可他们不仅不尊重汉朝国威还要侵犯汉朝土地,汉武帝认为单于是在挑战他的底线,对汉态度过分嚣张。
而汉朝也不是当初当初的汉朝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完全有能力和匈奴对抗,他也不想单纯依赖和亲维护国家安全。当然汉武帝征服匈奴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战匈奴成功击退汉军,汉武帝虽然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也坚定了征服匈奴的决心,而这场战争的爆发也掀开了和亲政策的伪装,二者是无法平和谈判了,谁赢了战事谁才说了算。
随后,一代名将霍去病的出现,决定了西汉和匈奴之间谁才是战场和国家之间的老大。这位年轻的名将在汉朝人民和匈奴人民心中都留下了不符合年龄的成熟,得益于霍去病的军事谋略和战事布防,汉军在霍去病的带领下,一路向北,将西汉的威严传至漠北,成功击败了匈奴,匈奴也在霍去病的震慑下,不敢轻易冒犯边境,一直在两国的交锋中处于劣势。
图|霍去病
邻国威胁解决了,远方结交也不能少。为了稳固局面,汉武帝下令修建大量城防设施,以防危机突发,增强了强汉时期的军事后备防御。汉武帝派遣张骞带着独具西汉特色的珠宝出使西域各国,张骞也是不辱使命,运用手上的宝物和个人魅力吸引了西域国王对西汉的好奇和崇拜。
汉武帝成功接到了来自外国的羡慕和衷心的臣服,同时也不吝赏赐,西汉就这样迅速与西域诸国建交。财力安抚是一方面,军事战争也不可少,汉武帝认为要想完全俘获别国,单单靠物力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西汉武力的强大,畏惧西汉威仪,才不会有威胁,因此汉武帝时期对外战争从未休止。
从各处历史文献中,我们也看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成功地让西域诸王忌惮。强汉时期的对外手段成功地将西汉推向鼎盛,西汉的文化繁荣也离不开汉武帝的雄韬武略。
图|张骞出使西域
参考古书古籍,我们看到了汉朝对外战略的变化和变化的起因;立于当下视角,我们也应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帝王的外交做法正确与否,他们的外交手段对当今中国是否还有意义。
从中国外交来看,西汉外交的意义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各处社会政策中看到西汉对外交流的影子,但是看不到西汉对外政策竞争的一面。三、评析汉朝对外传播战略,感悟西汉外交的优劣
从西汉疆域成功保住的结果来看,西汉各位帝王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是值得称颂的,但是他们早期不成熟的对外征战做法和狂妄自大的炫耀也为西汉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不可否认丝绸之路带来的伟大功绩,它的存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汉武帝铺张浪费的生活观念和不停的征战想法也渐渐拖垮了西汉的经济。在汉武帝的"大方"下,西汉的经济开始面临危机。
基于文景二帝积攒的国库,在后代武帝刘彻的挥霍下,有了被搬空的趋势。虽说漂亮夺目的财宝是汉武帝打开外交、巩固关系的手段,但是汉武帝在此之外,也利用先人钱财为自己谋了不少福利。
刘邦和刘彻也有着如出一辙的冲动气性。我们都知道决定一件大事时,有了冲动的加持,想要获得成功必定会走上一遭弯路。两位皇帝始于冲动的对外战争,也因为国家军事实力的不同有不同的后果。
图|汉武帝像
刘邦因为兵力不敌匈奴,灰溜溜地逃回皇城,试图利用和亲与匈奴建交,刘彻虽然在人力和兵力上占优势,击退了匈奴,但是也损耗了不少汉军。
可能是看到了人民生活不如自己当初执政时那般安逸,也可能时儒学思想的影响,汉武帝在晚年间醒悟并在临终前下诏恢复生产。此后,汉武帝的遗诏大臣一直在为恢复国民经济努力,坚决贯彻休养生息的国策。
从不同的领域看西汉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都有成有败,两位帝王的好战思想是绝对不可取的,但是作为文明代表的丝绸之路还是可以发扬一下的。
结论
以史为鉴,以古通今,中国人民一直在贯彻这样的思想观念。强汉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也影响了我国外交的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正是西汉丝绸之路的现在进行时,海纳百川的中华包容不正是西汉时期国家文化来往的现在类比。而中华民族文化想要利于文化之林,就必须要承认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存在,接受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
一个强盛的时代一定有它强盛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缘由就认为汉朝政策完全不适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熟悉历史是必须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浓缩时代精华是必要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摒弃时代糟粕也是必做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继续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战国策》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