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管子》有言,一国之民可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个行业,从排序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待它们的态度。 自从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将农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整个战国大地上,奉行重商主义的唯有齐国一家。最终,齐国遭到五国合攻、山河沦丧的结局,而秦国则扫清六合、席卷八方,赢得了这场农商之争。 从那以后,儒家的"重义轻利""重农抑商"思想,就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人们将商人视为三百六十行之末流,这一思想甚至直到今天仍未彻底抹除。 唐朝之前,除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货值列传》,几乎找不到其他任何记录商人事迹的传记典籍。然而这一切,都在大唐盛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唐代"扶商"思想的起源: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打开了财富之门 唐代以前,国家抑制商业发展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通过征收严苛的税赋,打击商人经营生意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舆论导向,对商人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加以限制。 商鞅变法的诸多条目中,就有限制客栈、旅馆数目的字眼,一旦有人越过雷池,就会遭到十分严厉的处罚。汉惠帝则直接将仕途封死,下诏规定商人的子女不得入朝做官。 但是,不管朝廷使用怎样强力的手段,商人和商业始终是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商人的天职是求财逐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对于做生意的热情就永远存在。 前有吕不韦"囤积"太子子楚,跟秦王室做了一笔天大的买卖;后有汉景帝向商人借贷,成功平定七国之乱。 绿油油的铜钱,白花花的银子,对食五谷杂粮的俗人来说,永远都具有难以言喻的魅力。只要有钱在手,不用说灯红酒绿、购田置地,就是买官买爵、钱权交易也不在话下。 斗转星移,日月新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商人的经商手段也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富商大贾悄然崛起。虽然社会地位仍居末流,但其手中的巨额财富却是实打实的实力象征,而这一切都是统治阶级不愿意看到的。诚如西汉名士晁错所概括的那样:"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向全国商旅重拳出击,实施了两项铁腕政策:一是"盐铁官营",将盈利最丰厚的盐铁项目完全收归国有;二是"算缗令",向各行各业实力最强的寡头们额外征税。此举大大充盈了西汉国库,对于之后打击匈奴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商人积聚财富的根基。 延至唐初,国策依然遵循"重农抑商"的基本方针,但是社会生产力大幅跃升、国家经济整体繁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老百姓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整个社会对于商人阶级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剧变。人们不再以逐利为耻,反倒对有钱人的生活心生向往、争相效仿。 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有一句名言: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权力永远不会对穷人开放,但财富之门是自由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唐朝社会的面貌,再恰当不过了。受到出身、门阀种种因素的制约,一个平头老百姓可能永远也做不了官,但只要他肯动脑子、愿意吃苦,就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唐朝人观点的变化,从盛唐文坛墨客骚人的作品中就可见一斑。譬如柳宗元的《宋青传》、姚合的《庄居野行》、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或向朝廷提出发展商业的主张,或记述民间的商业活动,或为国家政策导致商人利益受损鸣不平,林林总总洋洋洒洒,思想之进步远非前朝可比。从中不难看出,唐朝人已经摒弃了对于经商致富的偏见,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在慢慢提高。 二、唐朝"扶商"的举措:轻徭薄赋、挖河修路、兼容并蓄 从贞观二年到天宝十三年,在这一百二十多年内,唐朝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整个国家的生产力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士农工商各个行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唐玄宗天宝年间,更堪称大唐繁荣的顶峰,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被历史学家认定为空前绝后的"开元盛世"。农业的大踏步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商人崛起已成大势所趋,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国策愈发显得不协调。 (一)关税 唐初继承隋朝政策,"驰山泽之禁""除入市之税",海内一视同仁,开放各地关卡,取消了渔、盐、酒、茶等行业的一系列禁令。 旺盛的社会生产力使得八方财货源源不断,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国家府库也塞得满满当当,因此关税的税点也就定得很低。这些都是对经商者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利好消息。 (二)交通 "要致富,先修路",唐朝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官道和水路的发展,拨款翻修了从秦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大批"国道"、运河,在全国范围内建起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通典》记载:"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熙熙攘攘的商旅队伍,每天通过发达便捷的陆路、水路交通,昼夜不息地将货物运输到盛唐的每一个角落。 (三)对外政策 盛唐时期几乎没有内乱,但强盛的国力却提供了对外扩张的雄厚资本。对于外来的少数民族,唐朝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大量林胡商人和外国客商涌入中原腹地定居。他们无田可耕、无官可做,很自然地将手工业和商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为大唐的商品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 (四)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中原大地带来了一场深重的浩劫。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户籍总量锐减三分之二,整个国家的经济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 毋庸置疑,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必然会牵连到商业领域。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商业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安禄山叛军从北部边陲入侵中原,迫使大量人口向南方迁徙,使得华夏大地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南移,在南方催生出许多经济性繁华大都市。 其次,叛军攻城略地的同时,也打破了循规蹈矩的坊市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的草市、夜市蓬勃生长,促进了自由商业的发展。 第三,战争使正常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传统的"以绢计价"不再适用,从而刺激了"柜坊"和"飞钱"的广泛普及。"柜坊"就是银行的前身,而"飞钱"则是"汇票"最早的雏形,二者为战后货币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士农工商"重新洗牌 自"华夏第一相"管仲给社会各阶层划定三六九等开始,商人阶层就一直不受社会大众的待见。不仅朝廷从政策角度百般刁难,就连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也从内心深处认定"贾雄伤农",鄙视商人的"重义轻利",反感一切形式的商业活动。 这一思想的影响力之深,时至今日仍可见端倪,中国父母无不盼望子女考公务员捧上金饭碗,而个体经商则永远是最后一个选项。其实这种观点大可不必。 在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的唐朝社会,商人凭借财富的积聚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不断攀升至仅次于"仕"的第二位,甚至大有进军官场的趋势。像长史张达、侍御史侯思止等,都是唐高宗年间商人从政的代表人物。 中晚唐时,商人终于获得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入仕的权利。与此同时,朝廷也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让他们享受到免除杂役、减免杂税的待遇,而这些是普通农民想都不敢想的。 随着商贾队伍逐渐壮大,士大夫阶层与商人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看待他们的态度也逐渐有所改观。不少文人甚至开始为商人发声,为其谋求更公正的对待。 比如崔融上书反对"税关市"、刘晏主张"新盐法"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结语: 唐朝"重商"思想的出现,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广大商人阶级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摘掉了"百业末流"的帽子,赢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一系列"扶商"政策的实施,堪称封建社会历史上破天荒的一项创举,大大推动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 1、《管子》 2、《通典》 3、《史记·货值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