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我们把盒子和小奇带回北京,想到盒子两个月没上幼儿园再入园会遇到情绪问题,没想到会如此之强烈。经过这一周的洗礼,我只能说自己又成长了~~ 周日晚上睡前,盒子开始,还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哭,因为之前长时间未上幼儿园再入园哭个两天就好了,我们也就没在意,抱抱倾听,然后她睡去。 周一早上开始,她哭的强度有些出乎意料,边哭边反复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最后在爸爸和我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配合下送去了。晚上回来,正好我发烧,她开始挑战各种规则,而且用哭腔说"不要,妈妈~~"我就知道,她被情绪憋住了。没好气地跟她说"你想哭就哭吧,早晚躲不过这一场。"她哇哇哭,没完没了的重复着"我明天不想去幼儿园"。爸爸强行抱走洗漱。 周二早上,爸爸说送园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反抗,在地上拖着不走,而且要往家跑,爸爸强行抱进了幼儿园。晚上依旧以强行抱走洗漱结束。之后,刚好线上读书会读《游戏力2》这本书,跟着读书会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一年前读过,感触颇深,因为我就是个容易焦虑的妈,也有一个容易焦虑的娃。此刻遇到这本书,不得不说是我的幸运,因为此刻我正有个入园焦虑的娃。 读书会上,大家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镇定的第二只小鸡"。这个典故从何而来呢?源于作者进行的一次实验。而实验结论如下: 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鸡在欢快地四处溜达,那么前一只小鸡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号:第二只小鸡没有害怕,也没被吃掉,所以一定没危险,我也可以站起来。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可能会想:虽然我自己没看见老鹰,但是第二只小鸡肯定看见了,所以它不起来,我也最好躺着不动。 所以,在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的重要角色就是"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在盒子对重新入园情绪强烈的时候,我也跟着一天天烦躁,这种烦躁,在周三早上达到了顶峰。(详见微信记录) 不想去幼儿园之第四天早场: 早上六点开始,我听着盒子哭哭啼啼的、反反复复的老调重弹: "我不想去幼儿园"——必须去! "我不喜欢去幼儿园"——你喜欢哪个?给你转园? "不要" "我不想在幼儿园待那长时间你能中午接我嘛?"——我只能晚接你 "你在家是陪小奇嘛?"——这跟小奇没关系无论有没有小奇我都只能晚上你。 "我想今天请一天假"——那你明天要不要请假? "要"——不行 "我不想在幼儿园上课和出去玩"——那你找到除了这两个方式之外的舒服的方式跟老师说。 "我不知道"——那别的小盆友上课你坐着? "不要" "我想要小朋友多一点"——放心吧,小朋友会越来越多的。 一个多小时,漫长的对话终于结束了!从开始的拥抱、抚摸,到闭眼、背对,直接跟盒子爸说抱走吧,到最后盒子爸只能用吼的,吼出了最后一句,希望是她不想去的原因。 不想去幼儿园之第四天晚场: 把盒子接回家,她吃了一会,小奇醒了不想躺着。我抱着小奇给盒子嗑瓜子。她过来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两天都去幼儿园,我想去一天在家一天。""我做不到两天都去幼儿园。"我从"试试吧,你可以的。"到抱着她倾听。小奇被放在了沙发上哭,奶奶过来接管了小奇。哭了一会,她提出要吃东西,我给她嗑完瓜子,就去哄睡小奇。 小奇放进小床,她进来,哭着说"妈妈,我想每周就去三天幼儿园。周一周二周三去,周四周五在家。""我想你陪我去幼儿园,一天都陪着我。"我抱着她安抚,不住的往小奇嘴里盲塞安抚奶嘴,不知过了多久,越来越烦躁,期盼着爸爸快点回来。 爸爸回来,把盒子带出去,屋外盒子哭,屋里小奇闹觉哭。我在哄睡小奇的哼哼声中慢慢平静下来。想着盒子刚才说的话,她的心结肯定跟小奇有关。 小奇睡着,我去找盒子。抱着她,"让妈妈来猜猜你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好嘛?是不是因为现在妈妈一天天陪着小奇,你也想跟小奇一样,一天天陪着妈妈?"她哭的更大声了。"你比小奇多陪了妈妈四年,妈妈最爱你了,不管你是不是去上幼儿园,妈妈都最爱你。"她反复的在说"我想一天天陪着你,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提出周末和每天放学后跟她执行特殊时光,被拒绝,依旧希望一天天陪着。 我快哭了,跟她说"对于你这个要求,我感到很无助,因为我没有办法实现。幼儿园是你必须要去的。现在对你和爸爸妈妈来说都是很艰难的时候,你需要适应上幼儿园和跟妈妈分开,爸爸妈妈这两天看见你哭特别烦躁,妈妈也需要平衡好你和小奇的时间。" 她慢慢平静了,说幼儿园的饭不好吃,不想户外做游戏(因为不了解规则而且追不上其他小朋友容易累),不想让别的老师上外教课。我们依次提出了解决办法:跟幼儿园提意见,跟老师询问户外游戏的规则,一冬没运动体力跟不上就带她多进行户外运动。最后一项,我们表示没有办法进行干涉,因为是幼儿园的安排。她说要自己跟苏老师沟通不去上外教课。 最后,她补充一点,早上要多在家玩半个小时,经沟通明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耗时两个多小时的拉锯战结束了,读书洗漱之后把她哄睡了。 也就是从周三晚上的谈话结束开始,我平静了下来,不再烦躁了。我拿起还没看完的《游戏力2》,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婴儿期的小小差异在某些人身上经年累月会升级为害羞、胆小、拘谨和焦虑呢?原因就是逃避。孩子只有在接触并熟悉新事物的过程中才能提升安全感,而一味逃避则使得安全感无法形成。 于是,不逃避,面对,印在了我心里。 不想去幼儿园之第五天早场: 四点多给小奇换完纸尿裤哄睡之后,盒子醒了,让我抱着讲故事。我说妈妈吸奶呢,现在还早,你再睡会,吸完奶回来。我继续吸奶,她一会儿一个"妈妈,来"。 五点多小奇醒,盒子爸喂奶,我吸奶结束去陪盒子,她让讲故事。昨天的谈话起了作用,中间说了两次不想去幼儿园,但不哭了。我说"妈妈知道现在对于你来说很难,妈妈陪你一起面对,好嘛?"她嗯了一声。讲完故事,我搂着她睡了。 七点,她起来看动画片,七点半她叫我起床送她。路上聊着周末计划,相对平稳。老师接过去的时候,她说"妈妈你四点半来接我。" 不想去幼儿园之第五天晚场: 这一天,马不停蹄。小奇打完疫苗给送回家,去接盒子。带她去特殊时光,公交车上难得的笑脸,到麦当劳点完吃的,笑脸就再也见不到了。什么也不想吃,要回家。带她坐公交车回家,车上几度想哭。下车就抱着她,抱回了家。 让她躺在床上,开始讲故事,赖赖的,"妈妈陪着我~"提出吃东西,我说你吃东西,我把小奇哄睡。 哄睡小奇,她来找我,给她洗漱,然后抱到床上继续讲故事,一个又一个。跟她说讲完故事你睡觉我去吃饭,她说"妈妈你去吃吧,我等你回来。"我出去,没一分钟,"妈妈来~"此起彼伏。为了不把同屋的小奇也吵醒,索性哄睡她再说吧。 继续讲故事,她说"我想回姥姥姥爷家让他们带我玩,我不想上幼儿园。" "要是在姥姥家上幼儿园呢?" "不要~为什么要去姥姥家上幼儿园?" "因为你需要去啊""那我还是在北京上幼儿园吧" "恩,我知道你需要重新适应幼儿园,妈妈陪着你去面对好嘛?" "好的"然后,拍着拍着,终于睡着了。 不想去幼儿园第六天: 早上,盒子眼泪汪汪的过来,让我四点半去接她,然后就跟爸爸去幼儿园了。 爸爸回来,跟我说晚上带盒子睡觉,说他跟盒子说好要一起帮助妈妈,盒子同意了。爸爸认为她是大孩子了,应该懂事了,跟他睡应该成为家里的常态。 我的想法是:她还是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该要求她懂事。而且,凭我对她的了解,她的同意是为了帮助妈妈而压抑了自己,在幼儿园送园情绪还在的情况下,不能让她觉得妈妈的晚上是属于小奇的,而不是她的,先解决好幼儿园的情绪问题,和谁睡的问题就解决了。她的常态应该是,妈妈在必要的时候去哄睡小奇、吸奶、喂小奇,其他时间可以陪她。 最后,跟爸爸商量,放学再问问她,让她自己选择。放学,她的情绪似乎更差,从接园就没见笑脸,而且,荨麻疹复发了。 买了药回家,她躺在我旁边,想哭又哭不出来。给她讲了两个故事,把哇哇叫的小奇放在床上换睡衣准备睡觉。小奇哭她也哭,挺热闹,这也是我的生活常态。 后来她说想回姥姥姥爷家,让姥姥姥爷带她玩,不去幼儿园。我说你跟姥姥姥爷视频吧,问问他们。视频的结果是小盆友的请求被姥姥姥爷拒绝了。 之后我哄睡小奇,她说要在床上躺着,躺一会,就去小屋找奶奶读书了。 小奇哄睡,爸爸已经回来,吃饭的时候,见到笑脸了。想想挺有意思,估计是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就认了,调整了自己的心情吧。 饭后,爸爸给她讲故事,然后她告诉我今天跟爸爸睡,明天跟我睡,估计是爸爸的故事更吸引她。 最终的结果是,她情绪恢复,开开心心的和爸爸待了一个晚上,开开心心的和我道晚安,跟爸爸去睡了。要知道,今天早上爸爸靠近想陪她睡觉的时候还被她拒绝了,宁愿一个人等妈妈。 下周结果未知,不管怎样,都去面对。 现在,我难得有块时间,码下了这些字。之所以把记录絮絮叨叨的放在上面,是为了完整记录这件事在这一周的处理过程。因为我相信,在二宝刚刚降临的几个月,这种情况可能不止发生在我家,希望我的这些记录可以有些帮助。 此外,再读《游戏力2》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的一些说法和做法都在书中提到过,对于这一点,我很惊讶,也很庆幸。惊讶在于,我看过的书几乎都不记得里面的具体内容,原来都或多或少留在了我的意识里;庆幸在于,我遇到了这一本本书,读过之后,在需要时,能帮我摆脱最原始的情绪冲动,去思考解决办法。 不管怎样,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孩子身边"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