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可能我答案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确切的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没有赢的希望,但这场大战却又不得不打,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1937年,自12月7日战斗打响,至12月13日,短短6天时间,南京城便在日本鬼子的强攻下土崩瓦解。随后,日本鬼子杀进城中,对30万中国军民展开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每每回顾起这段历史,让我感到痛心疾首,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整整30万人啊!
今天,我想和大家复盘南京保卫战为何迅速溃败;还有就是,探讨究竟是谁,才是导致南京沦陷的罪魁祸首?
1937年12月7日,凌晨,守卫南京城的警备部队,没有丝毫地犹豫,对南京城中的军火库、飞机库、汽油库、军事要点等开始实施有计划的损毁。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意义非凡,可这个时候蒋介石却走了,留下了十万大军,把偌大的南京城交给了唐生智守卫。也是在这一天,日本鬼子,华中方面军发布《攻占南京城要领 》。
12月7日,天刚亮,日本鬼子的炮兵和航空兵便开始火力全开,掩护鬼子的陆军向南京守军的第一道防御阵地展开猛烈攻击。
面对日本鬼子猛烈的攻击,南京的守卫部队并没有退缩,卫戍军长官部立即针对敌情制订了相应的应对计划——调集第71军、第66军和第10军之第41师,组成联合部队向汤山附近的日军进攻,形成三面合击之势,扳回一局。
但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从镇江回防的军队行动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日本鬼子的后续部队都已经从突破口投入作战了,第66军的汤山阵地、第41师的栖霞山阵地也全都遭到了日本鬼子猛烈的炮火攻击,这时已经无法对日本鬼子形成三面合击之势。
面对这样恶劣的形式,卫戍军长官部也只得命令第36师预备2团开往东流阻击企图攻占复兴桥的日本鬼子。
不得不说36师预备2团也是"土豪",配备了七辆轻型战车,一对上日本鬼子便二话不说对日寇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还一度将马基山攻占。但随之而来的是日寇猛烈的反扑,马基山阵地也随着再次失守,预备二团也陷入日本鬼子的包围中。二营大部遂被敌完全歼灭,营长朱丹负伤,一营、三营伤亡连排长以下百余人。
12月8日,经历了一天的激战后,日本鬼子对南京城收紧合围。
东面——日军第13师团第26旅团击溃了中国守军第57军第111师,占领靖江;天谷支队在第26旅团前攻入镇江。
西南面——国崎支队从长兴向西,突破中国守军郎溪、水阳防线,将兵力推进到了当涂附近;第18师团则在攻占宣城,向位于南京侧后方的芜湖推进;第6师团则推进到了位于南京城南面的秣陵镇,对南京城虎视眈眈。
唯一坚持下来,还把战打得不错的当属东南面的淳化镇阵地,不过守卫的第74军,在日本鬼子猛烈的攻势下打得也很辛苦。
第74军属于中央军的嫡系部队,特别是第51师和第58师更是精锐部队。再与日军硬碰硬的攻坚战中,51师的战士们猛打猛冲,打的日本鬼子不得不数次增援,连续三天三夜的战斗中,51师战士伤亡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人,可见战斗有多惨烈;58师也不怂,这支由警卫旅改编而来的不对,装备十分精锐好,装备了大量的德式反坦克炮,师长冯圣法更是黄埔一期和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的毕业生,打战也是有一手,再与日本鬼子的交锋中,58师的战士们坚守阵地,面对日寇源源不断的攻击,固守不拔,击毁鬼子五辆坦克,击毙三百多名鬼子,战绩斐然。
但是,仅它们一处的坚持,并无法挽救整个南京城。
面对日本鬼子的步步紧逼,南京卫戍军长官部不得不命令部队退守到城郭阵地,与日寇形成对峙。
可是这并不是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坚守城郭并没有什么用,而且这也给了日寇机会。随即,趁着守军据守城郭,日本鬼子也完成了对南京的严密包围,导致守军的防御线被缩成一团。
从当时的战局来看,十万守军唯一能免遭覆灭厄运的可能便是改变死守战术,丢下城中的居民,奋力一搏突围出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守卫南京城的中国守军并没有这么做,这也导致了他们的防线被一再压缩,只能分布在南京城墙一带。
12月9日拂晓,日本鬼子第16师团逼近麒麟门和沧波门,第9师团逼近光华门并将大校场和通光营房占领,第114师团逼近雨花台南侧,第6师团逼近雨花台西侧。同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还向南京城里投撒了大量"劝降书"。
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随即下达了严禁止各部队擅自渡江逃离南京城的命令,誓死不投降。
日本鬼子的新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在听取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报告后,签署了密令——"杀掉全部俘虏。"据此,攻入南京的日本鬼子对已放下武器、失去战斗能力的士兵乃至那些无辜平民实施了大屠杀。
12月10日,日本鬼子对中华门、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等发起了全面进攻。
战斗最为激烈的当属中华门和光华门,日军第9师团凭借着坦克和炮火,在光华门城门两侧的城墙轰出了两个缺口,突破了第259旅的阵地;另一方面日本鬼子突破了光华门城门,并将两侧的房屋占据为据点。
南京卫戍军长官部命令宪兵教导二团预备队增援光华门,同时命令第87师对日本鬼子进行反击。
87师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陈颐鼎和第259旅旅长易安华二人敲定由易旅长率领一个加强团,由通济门外向日本鬼子实施攻击;陈旅长则率两个加强营由清凉巷、天堂村作协同攻击,兵分两路将光华门里的日寇实施夹击,将其逼退。
这场战斗持续了将近八个小时,成功将突入城中的日本鬼子击退,并收复了工兵学校阵地。但,第259旅旅长易安华、第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无数官兵殉国,战斗打得十分惨烈。
12月10日晚,日本鬼子第18师团将位于南京侧后方的外围支撑点芜湖给占领了。
同时位于雨花台方向的88师也遭受到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击,阵地被摧毁,部队不得不退守二线;孟塘方向的41师也被日本鬼子击垮,不得不退守到南京城内。
南京卫戍军长官部,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于是将66军也调入城中,准备与日本鬼子展开巷战。
另一方面,为了将光华门、通济门方向的缺口堵住,83军第156师也被调了进来。这时,中国守军突然发现,光华门的门洞中竟然藏了一批日本鬼子,他们正等着新一轮攻击发起时,与外面的日本鬼子来个里应外合。
如果不把他们从门洞中挖出来,对南京城的守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156师和教导总队。教导总队的团长谢承瑞。给出了一个建议,便是往城门洞里灌入汽油,将日本鬼子烧死在里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于是,守军背来了大量的汽油,从门洞上方向下并点火。同时,156师害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从城墙上吊下来,向门洞中的日本鬼子发动猛烈的攻击,一举将躲在门洞中的日寇歼灭。但156师的官兵们打算更进一步向通光营房发动进攻时,却被日本鬼子强大的火力给压了回来,敢死队的队员无一生还。
12月11日,紫金山第二峰、陵园新村至西山一带,中国守军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南京方面出站的是教导总队,教导总队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支隶属于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很少被用在战场上,现在情况严峻,也不能在吝惜了,只能把他们摆到第一线。
日本鬼子得知守卫紫金山的是老蒋的精锐部队后,火力更猛,飞机大炮像不要钱似地往紫金山阵地打,甚至还把毒气弹这一灭绝人性的武器拿了出来。
在紫金山上,教导总队毫不退让,令日军大为意外,他们的勇猛度超越了日本鬼子的想象,最终双方陷入了不要命的状态,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跟上,没有人退让一步,整个战场如同修罗地狱一般。
另一方面,中华门雨花台阵地左翼被日本鬼子攻占,原本驻守在城外的88师被迫向南京城内撤退,可恨的日本鬼子竟随着88师撤退追进了城里。卫戍军副司令长官罗卓英见状,亲率部队到一线与日军展开巷战,将突入的300多日本鬼子歼灭,雨花台阵地暂时回归到守军的手中。
西面,日本鬼子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给占领咯,因为雨花台左翼阵地的丢失,导致51师侧背受敌,不得不撤退到水西门里。
同时,日本鬼子的国崎支队在当涂附近渡过了长江,向浦口挺进,南京城守军的唯一退路,眼看着就要被日本鬼子给截断。 拱卫南京城的外围的主要阵地丢失殆尽,城郭阵地更是危急,现在在加上日本鬼子的国崎支队渡江,可以说命悬一线了。
12月11日,守军意识到自己再这样可能会被日本鬼子围歼,老蒋开始考虑放弃南京的问题。于是老蒋他顾祝同打去了电话,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顾祝同二话不说便给唐生智去了电话,对唐生智说:"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 "
虽说糟糕的战局把唐生智搞得焦头烂额,但他还是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死守南京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所以,他知道如果自己一走了之的话,后面的追究他绝对逃不过去。所以,他坚定必须有老蒋的命令才行。
当天晚上,蒋介石的电报发来了:"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只可惜,到了这个时候,唐生智想突围也没有机会了。
12月12日拂晓,日本鬼子对南京城郭上的所有阵地,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其猛烈程度超过以往所有攻击,对南京城志在必得。
但,南京城的守军也不是吃素的!
以水西门为例,51师誓死守卫阵地,当日军突破城墙时,51师的战士们没有退缩,而是迎了上去,向日寇发动反击。三营营长胡豪亲率100名敢死队员向日本鬼子的突破口冲去,与日本鬼子展开白刃战,胡营长、团附刘历滋阵亡。
再以153旅的阵地为例,因为153防守阵地的相邻阵地已经沦陷,无数的日本鬼子突破防线攻了进来。153旅旅长李天霞对日本鬼子发动反击,战至午后五时许,因伤亡过大,岌岌可危,水西门一片狼藉,阵地岌岌可危,但守军没有丝毫退缩。
雨花台的情况也不是很好,第88师第264旅连工兵营的官兵们全都上了前沿,日本鬼子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又一次一次被他们给打回去。雨花台前,无论是日本鬼子还是守军,双方所流的鲜血早已汇成了小溪。
第88师的战士们虽英勇无比,但他们也难啊,内无弹药粮草、外无援兵,在日本鬼子的飞机、坦克猛攻下,第88师的官兵们伤亡殆尽,旅长朱赤、旅长高致嵩、团长韩宪元、团长华品章、营长黄琪、营长周鸿、营长符仪廷、营长苏天俊、营长王宏烈、营长李强华等,还有无数88师的官兵阵亡!阵亡达到了6000 以上。
上午10点,雨花台沦陷,第88师的残部退至中华门与36师汇合,在那被重炮轰炸得无比残破的城墙上继续阻击日本鬼子。
但此时的中华门,已被日本鬼子给封死了,所以守军也没办法再退入城内,36师的孙师长只能率领战士们沿护城河绕向城北,一路上无法避免出现大量伤亡。
当天下午,位于中华门西面的城墙被日本鬼子的重炮轰塌了数处,日本鬼子在缺口处蜂拥而入。中华门内的市民纷纷向城北逃去,一时间南京城内一片混乱,看着身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们,残存的守军自发地向日本鬼子迎了上去,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敌人,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此时,所有的城门都被日本鬼子攻破。
面对城中的混乱,必须得到制止,否则这战不用打了,自己就先乱了。唐生智命第36师负责维持城中及下关码头的秩序。城中秩序不用多说,至于下关通浦口则是当时守军后方唯一的退路;命第74军于上河镇与日本鬼子交战,禁止74军通过三汊河退入下关;同时命36师在挹江门至下关一带,施行戒严。
黄昏,唐生智将师以上军官都召集了起来,开了会议。
唐生智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这些师级以上的将领们,南京城是否还能守得住,在场的没有一人应声。所有人就这么沉默着,终于唐生智将蒋介石发来的电报给大家看了,然后开始分配任务,将原本已经制订好的突围计划分发下去。战争不是在今天结束,而是在明天继续。
因为当时南京只有北面的下关码头,还未被日军占领。所以,下关码头也成为守军相对安全的突围通道。不过,不可能所有部队都一次性涌向下关码头。所以,在突围计划中,只有第36师、宪兵部队与负责掩护的第10军被安排从下关码头突围赛,其余部队则需要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日本鬼子正面突围。
此外,唐生智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允许突围计划里面没有的第74军,第87、第88师及教导北渡长江突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允许渡江的无一例外全是中央军嫡系部队。
这让其它部队心寒了,唐生智的这一决定,给了其它部队不按照突围计划提供了借口。
各部队在得到撤退命令后,守军各部队没有协同、没有掩护、没有任何部署,他们直接放弃阵地,慌不择路的逃窜,根本没有人将突围计划落实,甚至那些负责掩护的部队,也无一执行命令,以负责掩护南京守军撤退的第10军为例,它们成为了所有守军中最早撤出战场的部队。
当然还是有唯照计划突围的部队,那是两支粤军部队——第83军和第66军。叶肇和邓龙光两位军长决定不遵从唐生智的命令。命令第83军掩护其它部队突围,并集中两军兵力一起由太平门突围。除了第156师因为战场混乱的关系没有接到命令外,两军中其余3个师集中往外冲。
83军和66军三个师突破日本鬼子的防线冲出太平门后,又在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遭遇日本鬼子猛烈的攻击,83军和66军的战士们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终于在13日拂晓抵达汤山附近,这时又撞上了日本鬼子的第16师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在混乱地局面中,部队分散成了各自为战的若干小股,83军和66军的两位军长也都与部队走散了,只能换上便衣仓皇逃窜。
不过,他们大多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些滞留在南京的守军和老百姓们全都陷入了绝境,而他们起码逃出了绝境 。
下关码头那边,船只有两三艘,等着撤退的部队却成千上万,那些无船可乘的官兵们,有的抱着门板、有的抱着木桶,又有的乘着自己临时制作木筏向长江对岸划去,甚至有的直接跳入长江中企图游到对岸。
但此时日本鬼子的战舰已经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正用机枪对着长江里利用各种漂浮物顺流而下的战士们不断扫射,整个长江浮满了被日本鬼子打死和淹死的人。
大量滞留在码头附近的战士,成为了日本鬼子的俘虏,守卫南京的十多万大军,就这样像风一样被吹得烟消云散了。1937年12月14日,也就是南京沦陷的第二天,逃亡中的卫戍长官唐生智宣布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部撤销,至此,南京保卫战结束 。
一场大战看下来,现在你说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是战士们不用力么?还是什么?其实战士们无比英勇的抵御敌人,他们清楚的知道在他们背后有几十万的居民需要自己守护,更清楚南京城的重要性!只是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没有赢的可能又不得不打的战争。在日本鬼子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击退敌人,但终究因为装备不如人,加上错误的指挥让最终的失败,来得更早一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659条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南京保卫战本来就没准备打赢。
南京就军事防御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似乎应该直接放弃。
但是,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而抗战又是持久抗战,民心士气非常重要。
如果连首都都轻易放弃,对于持久抗战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当时决定在南京狠狠打一下,但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果断突围。
南京保卫战并没有准备打赢,不然就应该调动大部队在南京附近做会战部署,而不是只留下8万多人。
南京四周地域辽阔,防御起来最少需要20万大军,不是区区8万多人可以守住的。
第二,敌众我寡,不可能胜利。
由于以往宣传策略,一律贬低抗战的国军,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南京保卫战的真相。
此次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高达9个师团20多万,直接进攻部队也有第6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第114师团等部队共5个师团至少15万人
而南京守军仅有8万多人,共有8个军编制,但除了徐源泉和粤军3个杂牌军以外,其余中央军5个主力军全部都是淞沪会战刚刚撤退下来的。
当时78军军长兼36师师长宋希濂也抱怨:"11月底率三千多的残兵到达南京,其后补充了两个团的兵力近四千多人。虽然有了七千多人的师,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新入伍的,有的连枪都没摸过,射击要领一点都不懂。"
而36师满编应该是1万多人,现在仅有7000人,其中还有4000人是新兵。
唐生智认为,南京守军只有8万多,其中3万多人还是临时补充到部队的新兵,几乎占到一半。
由于中日两军实力相差太远,此次战役的胜负没有悬念。
第三,南京并不适合防御。
南京的地形特殊,他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只有东面和南面是陆地。
而长江非常宽,即便游泳健将也不可能背着枪支游过去。当年没有大桥,只能依靠渡船运输士兵,而日军有掌握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一旦开战,日军舰队或早或迟会封锁长江,导致南京北面和西面的退路被封锁。
那么,日军只要从东面和西面包抄过来,就会将南京城彻底封锁。
而且,南京城四面都是低矮丘陵,可以说是无险可守,日军进攻会非常顺利。
更倒霉的是,南京城内地形相对平坦,也没有高山,只要占领南京城外的紫禁城,炮火就可以封锁南京城内全部地区,进攻敌军就等于赢了。
说来说去,南京易攻难守,是军事上不适合防御的地方。
第四,双方武器装备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进攻日军有大量火炮,包括攻城重炮。
日军一个师团配属的炮兵联队,就有36门火炮。
此次日军攻城的重炮数量惊人: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携带着包括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
后来日军炮兵炸毁的中华门西南城角,为此投入重炮高达144门。
而国军炮兵奇缺,中央军精锐军,比如宋希濂的78军,当时仅有炮兵2个连,几门火炮而已。
由于双方火力相差太远,每每开战国军伤亡都要大于日军。
即便南京守军如此不利,但这8万多人坚守南京整整12天。
日军公布自己伤亡为:阵亡1558人,受伤4619人,伤亡总数为6000多人。
一般认为,日军实际伤亡人数超过8000人,接近1万。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最成功的歼灭战,消灭了日军800多人。
一个南京保卫战就相当于10个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作战非常惨烈。
驻守雨花台核心阵地的中央军88师两个主力旅,两个旅长朱赤、高致嵩全部殉国,五名正副团长也殉国,五六千官兵伤亡只剩下1000人,基本是拼光了。
而即便南京城已经被攻破,驻守紫金山的中央教导总队仍然有一部在坚守。
此次保卫战中,国军共殉国17个少将以上将领,军衔最高的为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萧山令中将。
下面是统计资料:萧山令(1892年-1937年)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殉国。后追晋中将。朱赤(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二六二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高致嵩(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广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与八十八师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杀伤日军数千后,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殉国。追晋为陆军中将。易安华(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参加战斗。与八十八师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罗策群(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代理师长。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部与日军在外围汤山激战。该师师长已经渡江北撤后,罗策群代理师长。1937年12月12日夜,66军突围中,罗策群亲自率部在紫金山东北岔路口冲击日军防线时殉国。姚中英(1896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平远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殉国。司徒非(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军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殉国。李兰池(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激战中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不幸中弹,殉国。刘国用(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37年11月率部奉命保卫南京,12月9日于牛首山一带与日军激战,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与数千将士于水西门外殉国。蓝运东(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2月于南京殉国。万全策(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广西苍梧人。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万全策自12月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2月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殉国。雷震(1901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军与日军遭遇,血战殉国。追晋少将。谢承瑞(1905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南 京保卫战之初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 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亦在战 事中为火焰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时殉国。追晋少将。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西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晋少将。韩宪元(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广东文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晋少将。黄纪福(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广东梅县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拒敌于汤山。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至大水关集 结待命。12月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牺牲。追晋少将。蔡如柏(1899年[43]-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1937年12月13日在汤山与日军第十六师团激战中殉国。追晋少将。
桂系的刘斐在军事上的造诣确实很深,是故一直深受老蒋器重,而在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和刘斐就一致反对死守,更不愿意调桂军参与守城,因为这几位都是身经百战的行家,起码的军事眼光是到位的。换句话说,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保卫战怎么打都一定会输!军事委员会战前讨论的焦点是,如何输的不那么难看一些,能否理解呢?
(陆海空军特级上将)
作为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一厅(作战)厅长,刘斐是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他在南京防御会议上的发言是:"对日作战应坚持持久消耗战略原则,不应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如果拖到日本对占领我国的每一个县都要出一个连(中队),甚至一个营(大队)的兵力来防守战地,那么即使他在战术上有某些胜利,但是在整个战争上非垮不可"!即便是今天读来,也得承认这位后来的霸王次长是真有点水平的。
所以刘斐的最终意见是:南京可以做"象征性的防守",应作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在兵力使用上,可以用12个团,至多18个团就够了。所谓"象征性的防守"的意思,就是别像巴黎那样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毕竟是一国首都,枪都不放就沦于敌手有点不像话。而"适当抵抗"的意思是相机行事,鬼子来时先顶一顶,发现情况不妙时立即抽身,绝不能让日本人给包了饺子。
(陆军一级上将)
许多军事和历史爱好者只注重纸面兵力数字,而忽略了南京战役中实际战斗力的对比,中国军队之前在淞沪战场上苦战了3个多月,绝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已经损失了一半甚至以上的老兵,尤其是撤退阶段由于组织不力,演变成为了大溃退,因此各军、各师都是残缺不全战力大损,迫切需要整补。而日军的"上海派遣军"虽然战损不小,可是从杭州湾登陆而来的柳川第十军,近10万大军几乎是毫发无伤,越过"制令线"向南京追击最积极的也是这支部队。
把"上海派遣军"的几个师团抛开,单单第十军所属的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第5师团的一个旅团,在1937年足可以击败30万中国军队,这是客观事实。而且这伙鬼子建制完整兵锋正盛,还拥有海空及地面炮火优势。此种情况下,老蒋用10余万充斥大批新兵的部队来守南京城,稍有军事常识也知道,这是场必败之仗,没有任何悬念可言,差距就是差距。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老唐)
稍后发言的李宗仁,则在战术层面给出了解释:"从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指东、南、面),而北面又受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何况我军新败之余,士气颇受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而敌人夺标在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
因此桂系老大的最终意见是"南京不可守",一方面是守军最后很可能被围歼而不能撤出,损失太大;另一方面是日本人还会有借口对平民施暴。后来的历史证明,李宗仁的两点判断全部准确,南京守军有七成以上没有逃出,大量俘虏被日军杀害,至于以搜捕败兵为由而进行的大屠杀,则是世人皆知。而桂系老二也懒得废话,当场表态对李宗仁的意见"极同意",意思是我想说的德公都说明白了。
(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
老蒋基本的军事素养也是有的,绝非草包,他也注意到,包括参谋总长何应钦、军政部次长陈诚(不在南京,发电表达意见)和军令部次长王俊,也都认可李宗仁和刘斐的判断和结论,第一心腹陈诚的电文节选是:"敌人在战术上虽获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实已失败,现在我军应速脱离战场,撤至皖南整补,以南京为前卫阵地,以贯彻我持久抗日之目的"。这么多亲信或者杂牌大员的集体意见,老蒋如何听不明白?其实也确实听进去了。
他最终拍的板其实是按刘斐的意思,也就是做"象征性的防守",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不可能鹦鹉学舌,所以表达为:"南京还是应该守一下的"。什么叫应该?什么叫守一下?那就是做做样子,但是不需要死守,因为历史上南京就是个易攻难守的城市,湘军打太平军,北伐军打孙传芳,都证明南京早晚是守不住的,何况中国军队在江南战场的全部野战主力,都已经投放在淞沪战场和南京战场,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有新锐力量作为援军了。
(这俩人其实关系不太好)
也就是说,南京保卫战还没有开打,军事委员会高层就知道结果一定会输,所追求的结果,是略作抵抗后守军能够全身而退,这就算"输的不太难看"。老蒋定下来调子以后,那就剩下谁来"领衔主守"的问题了,前述大员自然无人响应,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同意真守,谁还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面面相觑的时候,曾经因为反蒋失去兵权、如今在挂着闲职的老唐站了起来:我守!
白崇禧晚年回忆道:唐生智立起发言,慷慨陈词,自愿防守,他批评自抗战以来中下级士官牺牲甚多,但未见高级军官牺牲者,他愿担负防守与城共存亡。关于唐生智主动请缨的真实想法,多少年来也没有明确结论,我们只能说,老唐的态度是好的,但是对南京防御会议的主体精神理解的太差、以及指挥能力太差,正是这致命的两点,让南京保卫战最终不但输了,而且输的特别难看。
(刘斐虽然出身桂系,却极得信任)
第一,唐生智没有理解"象征性的防守"的真正含义,而是摆出了死守的架式,长江上的渡船全部封存或者调走,致使部队撤退时无法北渡面临绝境。第二,他没有掌握好撤退的时机也没有做好撤退的部署,三天前还高喊与南京共存亡,突然间又根据老蒋"相机撤退"的指示,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然后自己带着司令部人员先坐火轮一走了之,可怜10万守军又一次上演了从撤退到溃退的崩溃场景。
南京已经三面被包围封锁,那么前有大江后有追兵,数万溃军又能往哪里跑?大部分只好脱了军装重新逃回城里,结果可想而知,而像部分粤军那样喊着"丢你妈"敢从正面突围的勇气,不是每支部队都有的。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战役细节,之前曾有专门的文章描述,本文介绍的重点在于,从当年高层的角度来看待南京到底该不该守、以及怎样守的问题。
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役,让87师、88师、教导总队和第74军等精锐,差一点全折在南京,老唐固然责任重大,老蒋模棱两可的态度,也难辞其咎。
(红色为日军进攻方向,可见只有江北还有活路)
抗战初期,国军虽然表现英勇,但前线部队的战术非常死板。
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其实曾制定过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总方针。
即: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抵抗,逐步向后退却,避免过早的与日寇决战。持久抗战 。
然而,具体落实到实处时,国军却是以消极的防御战术,直接与敌决战。没有所谓的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抵抗,向后退却。早先制定的战略方针,开战后,什么都看不到。
而且。国军缺乏灵活战法,消极防御,这都还不是战术最死板,最要命的地方。
当时国军最死板之处在于:防守往往是没有纵深的,一条线式的防线。当防线被日寇集中炮火和兵力,撕开一个口子后,结果就是一点被破,整条防线立马被撕破一个面。而周围友军又不搭救。最终整条防线大崩溃。
实际上早在一二八抗战时,十九路军在上海就有战术总结:阵地工事须用纵深配备,一可减少损害;二可在防线被敌突破时,有可节节抵抗的可行性;三可在敌突入我腹地,受我三面射击之损害 。
淞沪会战期间,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也曾反复提醒,防线不能成一字型,要摆之字型。防线未被日军攻击之各处,须常派小股部队进行突击作战,让日军不明我军之意图,并由此牵制其兵力。让其不能专心攻我防线。
受总顾问启发,委员长也曾多次强调,我军的阵地要注意纵深的配备,要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每据守一天,就要加强并扩充工事一天。当防线被突破时,可暂时进入后方预备阵地。一面固守原地,向敌冲来之敌左右方向侧射。一面赶紧与右左友邻从速联系,相互支持,继续抗敌。
然而,领袖的指示在前线无法贯彻。前线国军将领对前人的总结,对德国总顾问及委员长的提醒,却是置若罔闻,不当一回事。继续摆一字形防线,继续各打各的,相互之间不救援。
对此,国军二级上将万耀煌曾评价:整个抗战期间,日军打我们,就这一个办法。但是我们愣是一点应对的办法都没有。
另一个二级上将黄琪翔也曾说:"各部队缺少协同,故敌人攻击某部,其他部分不救。"
我不清楚抗战早期的国军,为什么防御没有防御的样子。进攻没有进攻的样子。就连逃跑也没有逃跑的样子。
总之,国军在抗战早期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么个样子。
扭转一字防线过于简单,不会层级部署兵力的问题,那还是得等到1938年初,国府军事委员会开完前年度作战总结,并由李宗仁操刀,在徐州以北包围日军第十师团,取得台儿庄大捷之后。
而彻底解决,那还得等到薛岳在湖南以天炉战术三次打退日军进攻。
南京保卫战时,国军战术没变。还是在上海的那套死板打法。
至于国军各部相互不救,坐视友军被吃掉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
友军有难,不同于山,这是国军的传统。
所以,为什么南京保卫战打不赢呢?
一、敌我实力悬殊。国军参战兵力八万,日军总兵力二十万,直接参战约十五万。这将近两倍多的兵力差距,就注定了南京城肯定是无法守住的。
二、敌我士气相差悬殊。日军虽然因上海战事苦战三月,士气有所消磨,但当时他们已经打下了无锡、常州、广德等地,南京城就近在眼前。因而日军士气仍然高涨。而国军的士气用宋希濂的话说:"各军师长不重视上级命令,部队失其掌握,草木皆兵。以导致各级官长放弃职责互不相顾。"
部队都已经到草木皆兵的程度了,士气到底有多低,可想而知。
三、战术死板。外围防线被攻破后,整个南京防御体系瞬间崩溃。没有层层抵抗,没有巷战。有的只是争相逃跑,被敌追杀。与淞沪会战后期的溃败形势如出一辙。
这一点前面有细说,这里不赘述了。
四、国府高层和前线国军指挥员均以消极态度应对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溃败下来之后,南京不能守,这就已经是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共识了。既没有兵力来组织有效的防御体系,南京也没有多少防御的军事价值。所以,当时国府高层普遍认为应该迅速撤离南京。
比如白崇禧一开始便表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李宗仁也表示:"南京在战术上是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我军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
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也强调"在南京不应作无谓的牺牲"。
张群也说:"如我军自动退出南京,将来和谈时,日军就不能以武力攻占南京的战胜者自居。"
陈诚当时也反对守南京。
只是因为委员长坚持认为,南京是首都,又是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国际观瞻所系,不战而走说不过去,还是应该打一下再走。
再加上唐生智也愿意留下,坚决地说:"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解决了委员长想守南京,但不知道该派谁来背锅的痛点。
守南京的意见,这才压过了弃守。南京保卫战的计划,这才临时上马。
然而,南京易攻难守,且国府已经派不出有生力量来守南京了。
南京哪里还守得住?
国府高层和受命留守南京的前线将领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开战之后,大人物们先行陆续离开南京。待外围防线被攻破后,各军师长也是各自抢夺船只,逃亡江北。
如果他们不走,能临机应变,指挥国军打赢一两个小战斗,或许不是问题。
但连他们也丢下部队跑了,只留下七八万残兵游勇,能顶什么用?南京保卫战,注定无法避免失败。不仅是南京城守不住,七八万守军也要被日寇全歼。四十万南京市民也逃不过被屠杀的命运。
1938年1月,委员长在一次会议上沉痛的表示:"我作为全军统帅第一个有罪过,我们对不起已死的官兵和同胞,对不起国家,尤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然而,屠杀都已经结束了。事后再说这些虚头巴脑的话,还有什么用呢?
国民党的南京保卫战虽败犹荣?醒醒吧!中华民国早已灭亡了!
真是不能忍了,竟然有有人要为南京保卫战洗白。果粉们的智商,实在是低的让人眼珠子疼。
某知名历史博主给出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1,南京保卫战就没打算赢。
2,敌众我寡,不可能胜利。
3,南京本来就不适合防御。
4,中日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看完我直接笑的肚子疼了。我们一一来反驳吧。
1,必败的战役,有必要打吗?
任何一场战役,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否则就是拿广大官兵的性命开玩笑。南京保卫战很难打,很容易失败,这是事实,但是一定要打这一场败仗的理由是什么?
对于知名博主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激励抗战士气。抗战要持久战,民心士气很重要。南京是首都,不战而退,会对持久抗战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对这一条,我有这样几个反驳。
第一,一场胜仗和一场败仗,那一场战役更能够激励士气?
我想很明显是前者。国民党南京保卫战投入了淞沪前线撤退下来得精锐德械师,再加上各地调过来的部队以及教导总队宪兵部队等部队,总共兵力有18万人。这些人在面对日军20万大军时毫无胜算。可是没有胜算,国民党高层也毅然决然让他们去送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这是一种祸国殃民的精神吧。
如果要鼓舞士气,那就在南京城外打一场小规模的歼灭战,然后快速撤退。亦或者,一枪不放离开南京,保存抗日战争的宝贵兵力。我想这两种策略,对接下来的抗日,应该是更有用吧?
第二,国民党高层蒋介石等人,在南京保卫战之前有提出"持久战"的概念吗?
很抱歉,不管是蒋介石还是宋子文亦或者是白崇禧,都没有对抗日战争提出任何的建设性建议。真正能够对抗日战争起到领导作用的,其实是武汉会战之后毛主席写下《论持久战》。
当然,也一定有果粉想说,国民党军队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早就提出了"持久战"概念,毛主席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说这个话的,人,一定没有读过蒋百里写的《国防论》,这一本10万字的论文集中,压根就没有提一句有关持久战的说法。蒋百里没有提过持久战的概念,更没有提过有关持久战的任何策略方针政策。果粉们但凡是认的2000以上汉字,就能够在网上找到国防论的书,然后看看目录,也不至于说出蒋百里先提出持久战的概念了。
事实上,蒋百里的持久战概念,是后来友人回忆1923年的一次谈话中的内容。这次谈话真实性都未必可靠,可后人牵强附会,硬要把毛主席创造性提出的一整套持久战理论加到蒋百里身上,真是其心可诛。不知道蒋百里先生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国防论截图
第三,南京抗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南京抗战的意义,对国民党高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蒋介石个人来说,是面子问题。丢失首都,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拿回来就行。可是,对于蒋介石这些达官显贵来说,就不一样了。没有了首都,就意味着他们少了大量的税源,少了很多微信,没有这些东西,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事实上,在南京保卫战前夕,蒋介石召开过军事高层会议,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此战不能打,但是蒋介石就是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没面子,硬是找到唐生智让他来守南京。
唐生智是什么人?唐生智是蒋介石军阀之路最大的绊脚石之一。蒋介石一辈子,结拜的军阀兄弟没有十个也有八个,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都乖乖和蒋介石结拜兄弟,然后被蒋介石背后捅了一刀。只有两个人给蒋介石碰了一鼻子灰,一个是唐生智,一个是汪精卫。
我有理由怀疑,蒋介石让唐生智守南京,就有让他身败名裂的目的在里面。
这是从蒋介石个人角度来看的。如果从中日两国局势来看,你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对于中日作战的前途,蒋介石是如何考虑的?
淞沪会战时,蒋介石认为应该多打一段时间,争取英美同情,通过九国公约会议,请英美国家来调停,从而制止日本侵略。大不了,就是割地赔款而已。可是,万万没想到,淞沪会战后期国军多坚持了1个月,九国公约会议上英美却指责国军主动挑起战事,认同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英美调停失败后,蒋介石并不死心,又找了德国调停。
淞沪会战前,蒋介石就打算让德国参与调停,但是德国考虑到日本态度强硬,就回绝了这个建议。可是蒋介石却说,中日战争会导致中苏关系发生改变,以此要挟德国。实际上就是,以中国接受苏联援助,联苏抗日要求德国调停。消息传回德国,希特勒同意了调停,并且让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负责调停中日战争。
南京保卫战爆发于12月1日,在整个11月,陶德曼调停都在进行之中。11月2日,陶德曼转达了日本的七项和平条件。经过一个月的战争和交涉,蒋介石在12月2日向陶德曼表示,愿意接受德国调停,与日本议和。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结束,南京大屠杀开始,日本方面携胜利之威提出了更加苛刻的第二次和平条件。
南京大屠杀期间,蒋介石召开会议讨论日本的第二次和平条件,最终一直认为无法接受,拒绝了日本条件。1月10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结束的第五天,日本方面又提出了比前两次更为苛刻的谈判条件,等于是扼杀了国民党投降日寇的任何可能。
最终1月19日,日本内阁发布近卫声明,表示"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一致意见。18日,日本召回驻华大使,中国也召回了驻日大使。自此,调停才算结束。
不管是南京大屠杀还是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从未放弃过与日本媾和的可能。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时代背景时,就能够理解到,为何蒋介石坚持要打南京保卫战,其实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多一个筹码!就是为投降日寇争取更多优待条件而已!
介于知名博主讲的南京保卫战必败的三条理由,我们就不分开说了,因为这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南京保卫战就是必败。
知名博主给出了三条理由;
1,双反兵力差距太大。
对此,无需反驳,国军18万,日军20万。通常来说,国军是日军五倍以上才有一战之力,所以此战必败。这个我同意,可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跑,打不过还站着挨打等死,脑子有病吗?
2,双方武器装备太差。
这个我必须反驳一下,国军武器差,能有八路军武器更差吗?能有那些积极抗日的土匪武器更差吗?国军的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是武器差的问题,而是思想教育有问题。大部分的国军士兵,就不知道自己为谁打仗,什么家国情怀没有人和他们说过,国军里面也没有人信。这样的军队拿着再好的武器,也是给敌人送呢。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军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战后接受了日本大部分军火还拿到了美国援助,成就了一支总兵力430万飞机大炮齐全海陆空齐全的军队,为什么会败给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
国军战斗力差,从来都不是因为武器差,而是军心民心军事教育思想教育不够造成的。
3,南京不适合打仗。
既然知道不适合打仗,就应该到南京周边打游击啊?就连混在妓院里逃过一死的白马将军孙元良,也知道编一个"栖霞山打游击"的故事来帮助自己免死罪。你说说国民党高层不知道打游击是好办法吗?他们当然知道!
但是,国民党知道打游击是正确的,为何没人愿意打游击呢?
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打游击太苦了!每天风餐露宿,还要防范日军偷袭,更要防范老百姓和土匪来打劫。离开大部队的国军军官,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更何况,打游击的时候吃不好住不好,身体怎么可能好的了?
第二,打游击太难了!打游击要化整为零,一个团2000人就有可能分成100个游击队,国民党全靠兄弟感情和金钱美女做纽带,忠诚度太差,这些小游击队会不会投靠日军,会不会上山当土匪,会不会反戈一击把老大灭了,都有可能。关键是,一旦分散了,长官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第三,打游击太危险了!深入敌后打仗,意味着自己始终是弱势兵力,一旦遇上敌人,就有被全歼的危险。所以,必须用脚丈量自己所在的土地,了解一草一木,才有可能打出胜仗。否则,日军一次扫荡,就全军覆没了。
国军不是不知道该怎么打,他们可比果粉们聪明多了。像南京保卫战这样的战役,可做的选择有很多,但是国军稀碎的指挥系统,从不敢相信群众的思想,随时准备投降的战略,让国军不可能打出任何有意义的胜仗。
啰啰嗦嗦这么多,字数还是没有知名博主写得多,毕竟复制粘贴这样的工作,咱真的干不了。
南京保卫战的烈士们,你们为国家牺牲,很值得敬佩。那些让你们去白白送死的人,应该下地狱。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
南京保卫战没有取胜的原因很多,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客观上敌强我弱
进攻南京的日军老兵多,战斗力强。1937年12月3日开始,日本侵略者第十军,准备进攻南京,另一部从芜湖进入南京背后,目的是阻止中国军队后撤。12月5日,上海日本侵略军派遣军从丹阳、句容公路方面,进入磨盘山脉,另一部从扬子江左岸地区进攻,切断津浦铁路及江北大运河。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刚刚从淞沪会战战场败退下来,老兵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新兵缺乏相应的作战训练,中国军队不仅战斗力差,而且武器装备也落后日本侵略者。二、战略上消极防御,被动挨打。
面对日本侵略者进攻南京,是坚守还是撤退?国民政府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如蒋介石认为,南京城不能不守,否则对国民难以交代。李宗仁、何应钦、刘斐等人认为南京守不住,可以稍作抵抗,然后主动撤退,保存实力。
李宗仁认为:
"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之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藉口烧杀平民。"
李宗仁的主张得到了多数将领的支持,但是唐生智主张坚决固守,他说:
"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固守不可。"
蒋介石非常欣赏唐生智的看法,于是做出决定,在南京"短期固守",唐生智临危受命,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蒋介石
唐生智
唐生智虽有固守的决心,却没有正确的战法,他采用被动防御,分兵把守,用阵地战硬抗强大的日军。结果可想而知,守军虽然英勇战斗,但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最终导致南京失守。三、南京背临长江,可谓"险地"。
当南京三面被围时,陆上芜湖通道被日军切断,下关又无船可渡,想撤退时走却无路可走。此外,在军队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及步炮协同、敌情的掌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人被屠杀,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南京保卫战没打以前,蒋介石就明白这是一场必输的战争,因为蒋介石尽调精锐去打淞沪会战都输了,而以淞沪会战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去打南京保卫战,这本来就不现实,那能不输?
但南京不守一下又不行,毕竟南京是首都,又是总理陵寝所在地,一枪不放把南京让给日军,这说不下去,所以蒋介石必须守一下南京。
但蒋介石又不想让手下爱将背守不住南京这个锅。
所以蒋介石选中了唐生智,(唐生智回忆录记载,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就找过他,要他担任南京保卫战最高指挥官,所以他才在保卫南京的军事会议上主动请缨,守卫南京。)。
但白崇禧回忆录中记载:
保卫南京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发现唐生智比别人高出一头,仔细一看,原来唐生智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
如果白崇禧没看错的话,唐生智在蒋介石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心情有多复杂,竟然蹲在椅子上开会。
你说上层如此,那南京保卫战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南京保卫战输掉是中华民族背负的巨大耻辱,不堪回首,有不得不义正言辞的予以正面赞许和缅怀。813淞沪会战国民革命军从全国调极了精锐部队七十条万人,进行了三个月的惊天动地的大会战,击灭了 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亡华的妄想。由于日本鬼子在杭州湾登陆,对承受重大伤亡的国民革命军极为不利。南京保卫战正是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方面由于战局不利,蒋介石在南京招集了各战区司令长官及集团军级会议,南京做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不能不守白送于 日本帝国主义,从地利上说南京是个绝地背水而居,不利于大规模的据守血战,统帅部和各大军阀心领神会,根本无人誓死捍卫的,包括陈诚,李宗仁,白崇禧,卫立煌,张发奎,蒋鼎文,一干文武大将捍将皆表明观点,腿底抹油准备一撤眀责自保。蒋介石心灰意冷痛苦已极,危难见忠心,仅无一位上将高级将领临危受命分担点责任。而早以大权旁落做冷板凳的惜日大军阀上将唐生智义愤大怒,言抗战以来尚无一名高级将领献身于民族,吾愿以身殉国坚强职守。蒋介石大喜过望,火盆子终于有人端了,蒋介石令从淞沪会战撤回的十二万大军守卫南京,有87师王耀武部,宋希濂的第36师,孙元良将军,俞济石部等中华民族的知名部队,然唐生智乃光杆司令无基础部队,加上人心惶惶,各怀鬼胎,唐生智亦是个不足为帅的长官,12月3日, 日本帝国主义的多个方面军及师团开始了南京攻击战,南京地势平原百里无险可守,不利于中国军队,加之两国军力失衡武器不对等,在十二天的血战中国军将士们誓死捍卫J民族尊严,有17位高级将领以身殉国,还有四万余名将士血染沙场。萧山令将军战至最后一刻,令人敬佩。将帅无才累死三军,唐生智就向一只无头苍蝇,急疯了头,只令一线将士们浴血奋战,他确暗自下3撤退令,岂能不乱,他座首龙船跑了,扔下了十二万大军和30余万无辜的平民百姓,这种东西该杀以平民恨,所以南京保卫战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司令官是陈诚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大将,不会发生这么惨烈的战局和南京大屠杀。
#原创#
当初日本鬼子兴兵进犯上海
动了蒋介石控制的最重要最核心地区
蒋军决心与日军在上海大战一场
集合七十万精锐
不怕牺牲
前赴后继
与日军血战
日军原本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
一周就能夺下上海
不料日军不断增兵
蒋军依然固守上海
眼看近三个月了
蒋军岿然不动
日军诡计多端
一边继续与蒋军在上海激战
一边遣大军偷偷登陆金山卫
图谋抄蒋军的后路
彻底围歼蒋军主力
蒋军获悉后路将不保
人心浮动
介石下令全军撤退
蒋军闻令后不顾一切向南京方向狂奔
乱了章法
日军紧随其后
蒋介石见守住南京城已无可能
决心以保存实力为重
以便长期抗战
召开最高军政会议
蒋意指象征性的防守
阻滞日军行动为目的
掩护主力退入安全区域休整
重新恢复战力
再与日军战斗
不料半路杀出个陈咬金
民国元老唐生智开嘴炮
其曰
南京乃先总理陵寝所在
若不与日军大战一场
何以面对先总理
唐氏言毕
众人哑然
蒋氏左顾右盼无人反对
无奈之中留兵十万
与日军打一场南京保卫战
环顾各将领
有谁愿领命
众将皆装聋作哑
唯唐生智请命
愿与南京城共存亡
蒋只能任命唐氏为南京守城之战总负责人
唐氏自领命后
既不知彼
又不知己
排兵布阵少章法
并下令将所有船只撤至对岸
日军攻城
唐氏自己退至对岸
部份蒋军顽强作战
但实力不济
况且主帅也跑至对岸
许多官兵一轰而散
日军拿下南京城
大肆屠城
故,唐氏献蠢计
实力欠缺
指挥能力不足
造成惨败
损失不可计量
#凌远长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会输?因为国民党这块打仗的,压根就没有想到会赢。
这件事,您要是单从军事角度上来讲的话,你不管怎么打,南京保卫战都没有赢的可能性。
按照当时李宗仁的话说,南京压根就是一个绝地,日本人可以从三个面上进行包围,而唯一不会包抄的北面,还有一条横跨东西的长江。
所以这里一旦被围起来,这就是一座孤城。
当然您也别说南京有高大的城墙,小编知道这城墙还是明朝时期,咱家朱元璋老朱给修起来的。当然小编不是说这城墙老了,而是想说,在热武器面前,城墙还真就是一道墙而已,他已经没有了冷兵器时代的那种硬骨头不好啃的表现了。
所以在热武器面前,就算是再硬的堡垒,他也有被轰击倒塌的那一刻。
您可别忘了当年湘军打太平天国的时候,那也是用三万斤火药炸塌了城墙,冲进去的。
再近一点还有北伐军暴打孙传芳的事。
这些军事事实,至少说明了一点,南京这块防守别想了,太难了。
这可不是小编作为马后炮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当时参与其中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看法。
不仅李宗仁这么看,包括何应钦,还有陈诚,这二位可是蒋介石的左右臂膀,当时陈诚还不在南京,那是通过电报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就是说在当时,战斗还没有开打之前,他们已经认为南京是守不住的。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么为嘛还是留下了兵守呢?"
很简单,南京在那会是首都,一枪不放,看着敌人来了就跑了,显然不像话。
象征性的防守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最终所有的意见汇总到一块,蒋介石拍板:"南京还是应该守一下的!"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您就知道了,防守南京仅仅是一个样子工程,对外走个过场,回头就撤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么为什么最后守了呢?"
这还得从当时蒋介石那个"南京还是应该守一下"的决定说起来。
当时已经决定南京保卫战仅仅是稍微的抵抗一下,那么防守的部队就要全员撤出来了,只要保持一个面子上输的不是那么难看就成。
意思已经确定,那么这个事还是想要一个领头的,但这事就没人愿意接,结果蒋介石在询问唐生智的时候,唐生智咣叽一下站了起来,表示他愿意防守。
大义凛然的还放出一堆话,说仗打到现在,还没瞅见高级军官为国牺牲者。有那么个意思愿意做这头一个,发誓要和这南京城共存共亡。
小编对于唐生智这番话,只能说他的态度很不错,但他的执行力度还是太差了,结果导致后来的混乱,造成了南京保卫战彻底输了。
跟着日本人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接下来咱来瞅瞅,双方的实力对比,从这里咱也能看出一点什么来。
首先咱这块有十一万人,而日本人呢?他们可有着二十多万人,五个师团,有四个是日本人的甲种师团,第六师团更加是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就组建起来的老牌师团,基本上打满了日本对外的所有战争,第九师团那是在甲午海战之后建立的师团,这个都不弱啊!
反过来看看咱这十一万人的组成,粤军有3个杂牌军,说好的中央军有五个军,但也都是从淞沪会战当中退下来的部队,压根就没有来得及像样的补充一下。
别的不说,就说宋希濂的三十六师,到了南京的时候就三千多老兵,后来补充到了七千,这就补充了一半的兵力,但您要记住了宋希濂的这个三十六师,他要是满编的话,可是有着一万多人。
没有补充全了,咱就不说了,这些个补充上去的兵,还都是新兵。
在哪个年月,一说新兵大多都没怎么摸过枪的人,就这兵员素质,您就说吧怎么打?
您要知道,日本刚刚侵略咱的时候,那可真是兵强马壮,全国日本招兵把日本人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只有甲级的人才能被征召入伍,何止是苛刻啊!而且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才能侵华。
兵员素质真的没法比,到后来咱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越打越强,但也只能是三个人拼他们一个日本兵。
十一万对二十万,兵员素质到数量显然都没法抗衡的。
您说军事,咱就不得不提一下装备。
日本人为这次战役准备很充分的,因为南京是咱的首都,咱抛开军事意义不谈,单从政治意义就有很大的不同。
而日本人可有着三个月想要灭亡中国的想法,那么通过这次战役,日本想要让咱屈服的意思,那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日本人拉过来的火炮,什么高射炮,什么重炮就有七百多门。
整个南京惨烈的中华门争夺过程中,日本人就投入了近一百五十门的重炮。
我们呢?炮兵?一个军几门炮,刚够组建俩炮兵连的,没法比。接下来,咱在说一下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本来这是一场打一下就撤的战斗,而唐生智拿出了死守的态势,他将南京唯一能够撤退的北面通道给封死了。
长江上的渡船大部分被撤走,部队要是真想走,也没法过河的。
所以在唐生智要和南京共存共亡的三天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要撤退的时候,能够撤走的人能有多少个呢?
不得不说,整个南京保卫战打的很惨烈,光日本人的伤亡就超过了八千人,当然按照日本人自己公布十二天的战斗下来,他们的伤亡是六千多人,日本人每次公布伤亡的时候,总是有点水分的。
抗战初期,咱能啃下日本人八千多人的伤亡,不容易的。
别的不说,就说八十八师下边的俩旅,防守雨花台,五名团长,两个旅长全部战死,几千人的队伍,就剩下一千来人,这还不算其他部队的伤亡。
惨烈是肯定的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