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微观世界,我们能观测到的所有物质微粒都总是处于不间断的高速自转中,这是因为,在BP阵列中,当BP阵列的轻微松动发生之后,BP间发生切向传导的几率是发生正向传导几率的最低329倍,而最高则达可到1万亿倍。微波辐射状态是BP阵列在宇宙中存在的真实状态,也是宇宙BP环境的基本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我们了解BP环境的绝佳窗口。同时,它也是宇宙的实空比为1:0.9099且恒定不变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力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的实空比;力的正向传导;力的切向传导。 中图分类号: O3 力学 Q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 P142理论天体物理学 正文: 0 引言 根据《宇宙的实空比猜想》[1] ,物质的动态基础微粒BP是以BP阵列的形式"相对充满"于整个宇宙空间中。宇宙中的力,来自于阵列中的BP之间的面接触。BP的常态为自转,每两只相邻的BP,要么自转方向相反,要么自转轴相同。如图1所示。 图1 BP环境中的BP阵列结构示意图 那么,常态下,宇宙中的BP阵列会保持这样规范的排列不变吗? 1 正向力与力的正向传导。 在BP阵列中,BP间的接触都是面接触。但是由于它们是球形,在它们的接触面中,中心点的位置关系对力的传导至关重要。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它们的接触面的中心点,称为面接触的"触点"。 定义:在BP阵列中,力在两只BP间进行传导时,如果对应的3个触点的连线与球心连线重合,这时发生的传导,称为BP间力的正向传导。导致BP发生正向传导的力,称为正向力。BP间与正向力传导相关的触点,称为正向受力点。 图2 BP间力的正向传导 如图2所示,在这个BP阵列中,在BP"A"和"B"之间发生的力的传导,是正向传导。 其中,abc三点是在A、B两只BP上与一对正向力+Fd和-Fd相关的受力点。蓝色线为正向受力点abc连线的延长线。紫色线de则为球心d到球心e的连线。 假设2只BP球体A和B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发生力的正向传导,造成的结果会是这两只BP同时分别沿正向力的反方向发生位移。 但是在现实的宇宙里,上述假设的条件不可能成立,因为基于"相对充满"原理,所有BP都密集排列于BP阵列中(如图2中所示),一旦BP间发生力的正向传导,该力就必然在BP间发生双向的连续传递,由于宇宙中很难存在一个独立体积大于一只BP的体积的空间,于是只要一对正向力+Fg和-Fg的量相等,那么,无论这对力有多大,阵列中的BP都只会保持相互的斥力平衡和整个阵列内部的静止。但如果一对正向力+Fg和-Fg的量不相等,则会导致一列BP连续发生平移。 简单说,在一对正向力相等的情况下,受力的BP阵列保持静止;反之,则受力的BP阵列发生平动(实际上表现为同一列BP间的位置递补)。 2 切向力与力的切向传导。 定义:在BP阵列中,力通过两只BP间进行传导时,如果三只触点的连线与球心连线不重合,这时发生的传导,称为BP间力的切向传导。导致BP发生切向传导的力,称为切向力。BP间与切向力传导相关的触点,称为切向受力点。 图3 BP间力的切向传导 如图17所示,在BP"A"和"B"之间发生的力的传导,就是切向传导。 其中,abc三点是在A、B两只BP上与一对切向力+Fd和-Fd相关的切向受力点。蓝色线为ab、bc连线的延长线。紫色线则为球心d到球心e的连线。 在切向力的传导过程中,由于所有BP不是孤立的,它们以相互接触的拥挤状态存在于BP阵列中,力的切向传导导致BP在切线方向的平动或转动无法使双方脱离接触,于是,受力BP被迫发生自转。如图4所示。 图4 力的切向传导迫使BP自转 3 宇宙BP环境基本态的形成。 3.1 宇宙实空比值1:0.9099的真实性。 根据《宇宙的实空比猜想》,宇宙的实空比的计算值是1:0.90985941……。我们取值1:0.9099,是取了π的有限小数位之后的近似值。但是这个近似值很明显增加了空间体积在实空比中的比重。这与BP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呢? 首先,在BP阵列中,BP间的接触方式是面接触,是以相互损失一定微小体积的方式实现接触并产生斥力的。力在大尺度宇宙范围内的普遍存在,证明了BP对宇宙的"相对充满",和BP间的面接触并形成微小体积损失的真实性。 由于宇宙体积、空间体积的恒定不变,阵列中BP的总量也必然保持恒定不变。于是,在BP阵列中,BP间面接触产生的体积的损失量就会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量。 这个体积的损失量会是多大呢?它相对于BP自身的体积大小而言,类似于在太阳的体积中损失掉一个地球。 如果我们以太阳半径为696300千米、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计算,两者的体积比例大约为130万:1。鉴于在稳定的BP阵列中,BP 间的斥力是一个很小的基本量,因此每只BP实际的体积损失量不会比130万分之一更大。 其次,鉴于在BP阵列中这个体积损失的真实存在,从体积总量上讲,BP的体积总量就会轻微地动态趋小,而空间的体积总量则相应轻微地动态趋大就成为必然。 因此,将宇宙的实空比取值1:0.9099,恰恰与真实的BP环境中实空比例的微弱动态变化倾向是相符的。 3.2 微观粒子的自旋状态的形成原因。 于是,基于1:0.9099的实空比例,BP阵列在宇宙范围内的紧密排列就会因BP的面接触而出现轻微松动,于是阵列中的BP就出现了轻微位移的可能。这个轻微位移一般很难改变BP阵列的基本排列,却足以满足BP围绕原来位置进行极其轻微的摆动,进而导致任意两只BP间的接触点从以正向受力接触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切向受力接触为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力的正向传导和发生力的切向传导的比例究竟会是多大呢? 这与BP在力的传导过程中,其受力点在它的表面可能形成的分布区域有关。 图5 两只BP间进行力的传导时可能的接触区域图示 在图5中, 蓝色虚线内的球面面积为BP阵列松动后,BP间进行力的传导时受力点可能出现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受力点分布区域"。 在真实的宇宙BP环境中,根据局部BP环境的运动状态的不同,这个区域存在不同的大小变化。我们在其可能性范围内取一个中间偏大的值:BP半球表面面积的的大约三分之一(即整个BP表面面积的六分之一),来作为其受力点分布区域面积的计算依据。 由于BP的半径目前还没有定论,而太阳和地球的直径是已知的,我们继续以太阳和地球为参照来计算:假设2只太阳接触,每只各损失一个地球的体积。 那么,根据上述"六分之一"的取值,在太阳表面,其受力点分布区域的面积就是1万亿平方千米。 然后,在面接触中,太阳损失一只地球的体积,那么太阳表面在"接触面"上损失的球缺,它的体积就等于地球体积。这个球缺的球冠,它的表面面积约为30.7亿平方千米。 首先,为了获得一个"最低比例"数据,我们将两只太阳发生面接触时的整个接触面只当做一个单独的"受力点"。于是,这个"受力点"的面积就是30.77亿平方千米。它与受力点分布区域的比值为1:329. 将太阳的大小缩微到BP的大小,这个比值不变。 对于BP间力的传导,虽然所有BP的接触都是面接触,但只有其触点连线与球心连线重合的接触才会实现力的正向传导。因此,在BP阵列中,任何一只BP在某个方向的一个受力点分布区域内,就只存在一个正向接触点的可能,其余的点都会是切向接触点。于是,我们获得第一个比值: 在BP阵列中,发生力的正向传导和切向传导的可能性的最小比值是1:329。 其次,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最大比值。 在上述对最小比值的计算中,我们是将整个接触面设定为一个假设的"点"。但是在实际的面接触中,如果两个对立的受力面的中心点相互错开较大,就算它们的面积可以大部分重合,产生的结果,也将会导致BP间力的切向传导。 因此,虽然π告诉我们,要取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点"是不容易的,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尽量缩小接触面面积的做法,来取得一个更精确的"点"概念。 继续以上述太阳的体积为例。如果我们将太阳上的正向受力点——即它的可以保持力的正向传导的一个最小面积,设置为"1平方千米",那么,在太阳表面的六分之一面积:1万亿平方千米内,通过切向触点接触的可能性会是通过正向触点接触的可能性的大约1万亿倍。如果将太阳体积和它的"一公里"受力点等比缩微到一只BP的真实大小,这个比例依然是相同的。 于是,我们获得这样一个合理的"最大比值":在BP阵列中,对任意两只BP而言,只要阵列出现轻微松动,它们相互之间发生切向传导的几率就会是发生正向传导几率的大约1万亿倍。 因此,我们说:在BP阵列中,当BP阵列的轻微松动发生之后,BP间发生切向传导的几率是发生正向传导几率的最低329倍,而最高则达到1万亿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微观世界,我们能观测到的所有物质微粒都总是处于不间断的高速自转中。 3.3 宇宙BP环境的基本状态:微波辐射状态 在分析之前,先普及两个概念: 辐射 [radiation] 指切向力以BP自旋的方式在BP阵列中的传导。 波 [wave] 指正向力以BP围绕它与其他BP之间的正向触点在阵列中发生轻微横向位移的方式传导。 (接下来,在第五篇《辐射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和第六篇《波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中,我会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进行详细解释。) BP阵列的轻微松动,给BP的轻微位移提供了可能,于是,当处于高速自转中的BP与它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上的其他BP发生接触时,它们的正向触点就总会有一瞬间会发生短暂接触。虽然这种瞬间的正向触点的接触很短暂,且会迅速划过,却足以推动它们发生轻微的位移。进而,在BP的不断高速自转的主导下,就会使BP围绕自己与其他BP的正向触点发生轻微位移并来回往返成为常态。于是就形成了BP阵列中BP的"微波状态"。如下图。 图6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BP原理图示 图6显示的就是宇宙BP环境中BP存在的状态:飞速旋转中的轻微波态,即微波辐射状态。 这是BP环境整体处于微波辐射状态的一幅局部模拟照片。它是一幅静态照片,如果将它动态化(不停上下滑动或者左右滑动),呈现出的就是今天的宇宙BP环境的真实的微观景象。 它就是BP阵列在宇宙中存在的真实状态,也是宇宙BP环境的基本态。 3.4 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BP自旋在阵列中的传导形成辐射,而BP在阵列中围绕它与其他BP之间的正向触点的轻微往返位移形成波态。这就是物质世界中所有辐射和波的来源与真相。 说明一点:为了便于观察和演示,在图6中,我取了较大的切向角度(两只BP之间切向触点的连线与球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在实际情况中,偏大的切向角度往往只会出现在阵列中的BP高度活跃的区域,比如地表的白天、比如点亮灯光的房间、或者激光通过的区域等等所有"明亮"的区域。一般来说,切向角偏大的波,它的波长也相对较大,比如可见光光波。这就是为什么较大的切向角度只存在于上述"明亮"区域中。 在宇宙的BP环境中,实际情况是,可见光始终只是局部现象,大部分宇宙环境是处于波长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微波环境中。因此,在大尺度宇宙范围里,BP环境的基本状态是,微波的切向角度一般都不大,而且越是远离光源的地方,其切向角越小,几乎可以说其切向触点只是轻微地围绕在正向触点附近做不太规则的往返运动。另外,在BP阵列中发生力的传导时,波长与辐射的强度是呈正比关系的。 这就是为什么宇宙空间中总是很"暗"、"温度"总是很低的原因。 宇宙BP环境的基本态——微波辐射状态,是已经被科学家们发现并证实了的,只不过他们将它命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早期宇宙大爆炸时期残留下来的热电磁辐射,……其峰值波长为微波波段,对应温度为2.725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及其各向异性的发现被认为是大爆炸理论的里程碑", [2]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20世纪科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它本来应该是帮助人类认识"暗物质"——BP环境的绝佳的窗口,但令我遗憾的是,实验科学家们虽然基于现象观察和实验验证证实了它,却没能正确地分析它,进而在20世纪理论物理观念的误导下,主观地将它看成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这种认知错误,导致人类对BP环境的微波辐射状态的发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能获得它真正的科学价值。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我们了解BP环境的绝佳窗口。同时,它也是宇宙的实空比为1:0.9099且恒定不变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焦师傅, 宇宙的实空比猜想(修改版)[EB/OL],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BdSHgoa/,2023-1-23。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词条,都有为主编,物理学大辞典,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1):P195。 《BP物理》导读(目录) 引言:《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实施环境不正确》 链接: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kUufok3/ 第一篇:力的来源和发生机制:《宇宙的实空比猜想》 链接: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BdSHgoa/ 第二篇:《宇宙环境中微波辐射状态的发生机制与原理》 链接:本文。 物理花絮(一)《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 链接: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hgXJenQ/ 第三篇:《为什么惯性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惯性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四篇:《物质运动的DNA图解(物质基础微粒BP的运动分类)》 链接:(待上传) 物理花絮(二)《三体》引起的科学反思 链接: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B72bfS9/ 第五篇:《辐射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六篇:《波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物理花絮(三)《怎样正确区分质量和重量》 链接:(待上传) 第七篇:《能量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八篇:《温度的内容和本质》 链接:(待上传) 物理花絮(四)《光速真的是每秒30万公里吗》 链接:https://m.toutiao.com/is/B7MtBfk/ 第九篇:《局域场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十篇:《为什么引力不存在(引力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链接:(待上传) 物理花絮(五)《光的本质是什么》 链接:https://m.toutiao.com/is/Bp8nmxK/ 第十一篇:《声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十二篇:《光的特性及其传导方式(光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https://m.toutiao.com/is/k2GMcCS/ 物理花絮(六)《为什么老子会是物理科学的鼻祖》 链接:https://m.toutiao.com/is/B7kcFHU/ 第十三篇:《磁、磁性与磁场原理》 链接:(待上传) 第十四篇:《电的发生机制及其原理》 链接:(待上传) 物理花絮(七)《 嘛是"道生一"》 链接:https://m.toutiao.com/is/B7BQw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