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17年,公元643年春天三月,已是"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把一群跟着自己打天下,最器重信任的帝国重臣召集到自己面前。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学校里的语文和历史课本上无法回避的名字: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这些肱股老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皇帝汇报着自己的分析见解,李世民的脸色是越来越难看。 尽管皇帝强做镇定,老臣们心里却都知道,这位向来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一代帝王,在挚爱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又一次品尝了到了痛彻心扉的感受。 此时李世民的内心除了心痛之外,或许也会有一丝不由自主的恐惧:难道十六年前的那个诅咒,竟然真的应验了吗? 太白经天 17年前,那是大唐王朝建立的第九个年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皇帝李渊正在后花园的水池里和爱妃大臣们一起泛舟游乐,度过一个轻松惬意的午后。 突然李渊听得宫殿外面杀声震天,刀兵交加的乱声,打断了他游玩的雅兴,还没等华丽的龙船靠岸,一个浑身是血,全副武装,手持利矛的大将竟然径直冲了进来——要是在往常,这名莽夫足以判个死罪了。 李渊被对方那凶神恶煞的杀气惊吓得几乎魂不守舍,再也没了帝王那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姿态,他认出,这名将军正是次子秦王李世民手下最忠心勇武的尉迟敬德,他来到这里,必定是得到了李世民的命令。 难道李世民等不及要谋反做皇帝,派他来杀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只好问尉迟敬德:"今天谁在外面作乱?你到这里来想要干什么?" 其实身为从隋末乱局中剿灭群雄,成功建立起一个全新王朝的政治老手,李渊又怎么不知道能让李世民不顾谋反大罪的死亡威胁,派遣尉迟敬德前来"保护"自己的背后,只有一个唯一的原因:自己儿子们之间长久以来的明争暗斗,终于走到了彻底摊牌的最后时刻。 前一天,唐朝天文台的官员傅奕秘密向李渊禀报,这个诡异的六月份,竟然第二次出现了"太白经天"的奇观,而且方位就在李世民所属的秦地! "太白经天"就是金星在大白天出现,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而武德九年六月份的第一天就出现了这个现象。当时的傅奕也许是从感情上还没做好准备,并未第一时间向李渊汇报。 但如今仅仅隔了一天,上天再次降下如此严重的警讯,傅奕可就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了。 傅奕告诉李渊,这意味着,秦王将会拥有天下!李渊叫来了李世民,当场拿着傅奕的奏折与这个为唐朝建立立下最大功劳的儿子对质,问他是不是真的想谋反? 李渊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句问话,断送了自己许多子孙的性命! 玄武门之变 因为爷爷昨天晚上的一句话,10个侄儿被自己的亲叔叔杀死。这么一件放在普通百姓家里不可想象的悲剧,在皇家却成了早已注定的结局。 被李渊当面责问的李世民敏锐地感觉到了父亲态度的微妙变化:当初他在太子李建成举办的宴会上,被这个亲哥哥在酒中下毒,心脏痛到吐了好几升鲜血才救回来,李渊当即来到自己的秦王府看望,还为此数落李建成不许他再让李世民喝酒。 李渊为了让两个儿子骨肉之间不至于走到自相残杀的地步,打算把李世民迁往洛阳,让他管理大唐的东边国土,这让李世民觉得,父亲还有着帝王的理智,并没有听信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他们结交的后宫嫔妃私下的告密。 可是如今李渊拿着天文异象警告李世民,分明背后的意思已经暗暗倒向了李建成一方,近乎逼迫秦王向皇帝和太子表露忠心,彻底放弃争夺权力的念头俯首称臣。 就算父亲不想杀自己,可一旦李建成继位当了皇帝,自己会是个什么下场?年方26岁,但早已是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李世民当然知道。 为了对付李世民,李建成一派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排挤、打击、诱惑秦王幕府帐下的能人猛士,又劝说李渊驱逐李世民手下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连李世民自己也好几次遭到暗杀。 第二天的六月四日,李元吉就要带兵出征围困北方乌城的突厥,李元吉趁机从李渊那里要走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李世民手下最得力的猛将。 根据情报,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趁着李世民必须前往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的时机,直接杀害李世民。即使今晚李世民能够从李渊的疑虑之中全身而退,到了明天、后天,自己又该如何面对亲兄弟无时无刻都想置自己于死地的绝情? 可以说,李渊把傅奕的报告交到李世民手里的那一秒,就促成了李世民下定了臣子们多次劝告自己的计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李世民的临机应变能力当然毋庸置疑,面对父亲的质问,他没有正面为自己辩驳开脱,反而报告自己手中掌握的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的详细内情,并斥责他们谋害自己的行为等于是为自己消灭的王世充、窦建德等反对势力报仇。 李渊老皇帝一听,脑子里必然陷入了一团烂浆糊,只好先放李世民回去,让他第二天来和太子齐王再次对质。 李世民一回到秦王府,就按照早已和幕僚们定下的计策,在六月四日凌晨带兵埋伏在玄武门,只等奉召入宫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就是后来人尽皆知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为了斩草除根,李建成五个儿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李元吉五个儿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同日被杀,并被开除皇家身份。 而李渊在亲信大臣萧瑀、陈叔达明确表达了对李世民的支持之后,也只能放弃挣扎,乖乖地将权力交给唯一的太子人选李世民。 短短两个月后,急不可耐的李世民在自己的东宫显德殿继位成为了唐太宗,送父亲李渊去做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 最是无情帝王家 据说李渊对于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还把亲兄弟的血脉全部消灭的做法极为不满,曾经不顾皇家颜面和父子仅存的亲情,亲口对李世民诅咒说:"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刚刚即位的李世民一定是对这种话不屑一顾的。当时偌大帝国的权柄已经全部落入自己手中,父亲在政策上有那么多失误需要自己纠正,帝国内外有无数的敌人需要自己征服消灭。 26岁的李世民正拥有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旺盛的精力,在这位"天可汗"面前,一个破老头的绝望牢骚怎会放在心上呢。 而玄武门悲剧之所以发生,帐不也该算到最终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非要选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老头子李渊身上吗? 为了表达对父亲偏袒的不满,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对太上皇表现地非常冷淡,也许他认为,如果李渊早点把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交给更加名副其实的李世民,自己也就不用非得走到兄弟相残的一步。 但是到了贞观17年三月,元老重臣们齐聚自己面前的这一天,李世民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父亲的诅咒,似乎在十六年后,几乎完全应验了。 大臣们的到来只为一件事:证明李世民最钟爱的太子李承乾,确确实实打算谋反,仿效自己当年逼迫李渊那样,逼迫李世民退位,同时杀死魏王李泰。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是李世民一生最爱的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李泰则是他一奶同胞的亲弟弟。 在出生之后的15年时间里,李世民一直将李承乾视为唯一的接班人培养,不仅为他聘请大唐最顶级的老师,还从12岁开始就有意让李承乾观摩处理政务,把自己最重要的手下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等名臣统统送到东宫去辅佐太子。 这段时间里,李承乾受到的宠爱信任和权力都几乎可比后世明朝的"最强太子"朱标。 因为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尽管李承乾后来有许多叛逆荒唐的措施,比如宠信男宠,私下结交突厥人等,李世民从未在李承乾的太子位置上动摇过,为此他特意把最重要的大臣魏征加入东宫的老师团队,并任命为太子太师。 如果换了别人对李承乾的太子有想法,哪怕是别的妃子生的儿子,以李世民的冷酷无情,也可以做到当机立断。可是千算万算,李世民怎么也想不到,真正想要不择手段夺走李承乾太子之位的人,却是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 贞观16年,处心积虑的李泰编制了一本精美的《括地志》献给父亲,李世民过于高兴,又是给李泰拨下超过太子的月薪,又是想把他迁到自己当年登基的东宫武德殿居住,后来在大臣的极力劝说之下才醒悟取消。 李世民至此终于犯下了和当年父亲一样的错误,也就怪不得李渊的诅咒会应验了。 眼见李泰日益受宠,夺位之心越来越明显的李承乾再也坐不住,几次找人暗杀李泰没有得逞,他只好偷偷找来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叛乱逼宫,让李世民也乖乖交权做个太上皇去。 自然,这样的行动在李世民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太子卫士纥干承基四月初一告发了李承乾的阴谋,在多名老臣的严格审问之下,李世民不得不面对自己苦心培养的接班人,最后打算重复玄武门之变的事实。 此时的李世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父亲李渊当年的心境:如果坚持保留李承乾的太子,将来李泰一家必然死无葬身之地,而李泰如果当了皇帝,李承乾一脉也只有死路一条。手心手背都是肉,叫他如何选择? 为了同时保住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立忠厚的李治为太子,哪知最后李治的皇后武则天,还是几乎把李家子孙杀了个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