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宇宙的奥秘,需要目光犀利的"观天之眼",需要能处理海量数据的"智慧大脑",如何获取这些利器? 3月11日,一场以"公众与天文"为主题的国际天文馆日庆祝活动在上海天文馆举行。国家天文台邀请公众,与科学家们一起在数千万个星系样本中寻找高质量的强引力透镜,共同解密宇宙。 天文学家们亦透过银河讲坛传来好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巡天"望远镜,预计于2024年年底发射升空,有望成为新的全球旗舰级太空望远镜。 什么是引力透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楠介绍,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线在经过大质量天体时会发生弯曲现象。如果有两个天体恰好位于视线方向,当背景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前景天体时,就会受到前景天体引力场的作用而发生会聚,产生类似于透镜成像的效果,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强引力透镜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扇观察遥远宇宙的独特窗口,可以用于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约束哈勃常数、宇宙学常数,检验引力理论等。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海量天文数据提供了数千万的星系样本中,可能包含几千个高质量的强引力透镜。不过,在浩如烟海的样本中找到这些高质量的强引力透镜系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光靠天文学家远远不够,需要无数双来自公众的慧眼共同参与。因此,天文学家向公众发出邀请,希望集合更多的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介绍,"引力透镜搜寻公众科学项目"已经启动,有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可以登录项目专属网站(https://nadc.china-vo.org/lensfinder/cluster/)参与到海量科学数据处理。 公众可以在网上先进行一个学习,然后就可以来帮助天文学家来识别哪些东西是引力透镜。现在这个项目是利用的是国外的一些观测数据,那么以后等到我们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后,会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个项目又可以运用到当中去,为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望远镜来获取新的发现。" 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空间光学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作为一个支撑空间科学与应用前沿领域研究的国家级实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成为一个面向国际开放的、先进的且专门服务于天文学及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天文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应用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刘超在今天的银河讲坛中透露,"巡天"是一个超级大块头。 它的长度有14米,直径4米多,横着放,相当于一辆大巴车。但如果把太阳能板全部打开,它将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个"大块头"的视力也超级棒。 光学上讲,巡天看到的星象比哈勃看到更干净,用它拍摄出来的恒星再也不会出现天文学家‘最讨厌’的星芒。" 它搭载了一个重达400公斤的巡天相机,拥有25亿像素,视场效率达到哈勃空间望远镜的300倍。 它拍一张照片,相当于哈勃拍300张照片,非常适合用于巡天。所以,在未来10年,将把整个天空的40%给覆盖过来。它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不仅科学家将拥有很多研究数据,广大的普通天文爱好者也将收获大量彩色的、美丽的宇宙照片。" "巡天"的星冕仪也拥有一个很酷的本领。如果有一个恒星在天上很亮,它的亮度就会遮盖它傍边的行星。行星很暗怎么办?星冕仪有一个很酷的光学模式,它可以通过遮挡中心恒星的光线,能够去看它周围挨得很近的行星,同时给它拍照。 当"巡天"升空,我们可以去探知宇宙是怎么诞生的,通过引力扭曲的现场来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如何分布的。我们将看到上百亿的星系,从而分析宇宙的结构…… 有的科学家说未来几十亿年以后,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会碰撞到一起,那么我们可以用"巡天"对星系的结构和运动进行观察,来看一看这些预言中碰撞会不会发生。 天文学家还希望通过它找到10个左右"流浪行星","也许外星人就生活在上面!" 凭借极高的巡天效率和分辨率,CSST有望发现更多强引力透镜系统。未来,引力透镜搜寻公众科学项目将使用这台望远镜的数据,帮助天文学家取得更多发现。 中国"巡天"预计于2024年前后发射升空,有望成为新的全球旗舰级太空望远镜。为了更好地做好巡天空间望远镜的科学传播,服务好我国重大科学项目,上海天文馆与CSST科学工作联合中心暨国家天文台科学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将联合开发一系列科普教育产品和宣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