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权二代徐知询志大才疏失国政
公元918年,吴国权臣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后,养子徐知诰趁机接替了徐知训在都城辅政的地位。
徐知诰能以养子的身份接替徐知训辅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徐温的其他亲子年纪都比较小,而他非常孝顺,在徐温诸子中比较有威信;二是他当机立断,率兵过江平定乱局,造成既成事实。
后来随着徐温余下诸亲子中最为年长的徐知询,逐渐成年,他就想取代徐知诰成为吴国都城的辅政大臣。
徐知询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是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诰只是一个来我家讨饭的,凭什么要他掌权!
随着年纪越来越老,徐温内心也想让自己的亲儿子继承家业,于是就不断给徐知询加官进爵,培养他的势力。一直让徐知询成为了吴国的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可以说是既有地盘又有兵权。
徐知询认为他的徐知诰不是自己父亲徐温的儿子,在掌权后多次请求代替他执掌吴国国政,而徐温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就推脱的说:"你什都不如他。"
徐温的第一谋士、宰相严可求以及行军副使徐阶也屡次劝说徐温让徐知询代替徐知诰,但徐温认为徐知诰孝顺谨慎,不忍心让徐知询代替他,况且徐知诰也没什么大错,时机也不成熟,一直犹豫不决。徐温的陈夫人和徐知诰从小亲近,她就对徐温说:"徐知诰是在我们贫穷时就收养了的,怎么能够富贵以后就抛弃他呢?"(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弃之),反对徐温晚年易嗣。但严可求等人为了徐温的大业,仍然坚持让徐知询代替徐知诰,劝说不已。
吴国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已经六十五岁的徐温感到自己越来越老,时日无多,就打算率领诸藩镇的官员人朝,劝说杨溥称帝,他想通过劝说吴国王称帝,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地位,同时也下定决心,趁此机会让自己的亲儿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一切准备就绪,将要从金陵出发去国都广陵时,徐温突然生病,不能成行,于是就派遣徐知询拿着奏表去劝杨溥称帝,并让徐知询自己留下代替徐知诰处理政事。
在广陵的徐知诰提前接到消息后,知道自己要被徐知询代替了,就起草了奏表想请求出任洪州节度使,打算第二天早晨送上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无巧不成书,就在徐知诰刚刚写好请求外镇的奏表,还没来得及递,这天晚上徐温的死讯传来。
而刚刚到达国都广陵的徐知询因为要给徐温治丧,也很快回到金陵。
就这样徐知诰还是如愿以偿的留在国都辅政。
徐知询回到金陵后,他就不断派人催徐知诰到金陵为徐温守孝,但徐知诰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说自已经在广陵给徐温设了灵堂,每天都在守孝,国政繁忙,时局不稳,不能离开。
徐知询本想借着让徐知诰奔丧守孝的机会除掉他,但徐知诰就是不离开广陵老巢,让徐知询也没办法。
徐温去世后,吴国就出现了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是以金陵为中心的徐知询集团,徐知询继承了徐温在金陵人所有势力,掌握军队;另一个是以广陵为中心的徐知诰集团,徐知诰辅助,奉吴王而令天下。
徐知询和徐知诰都有想灭掉对方的想法,争夺杨吴控制权,自此,两个人就明争暗斗,开始一次又一次的角力。
这年十一月初三,在徐知诰的操作下,吴王杨溥于广陵的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景王杨渥为景皇帝;宣王杨隆演为宣皇帝。十七日,吴国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乾贞。二十九日,杨溥尊太妃王氏为皇太后。
杨溥即皇帝位后,对两位徐氏权臣采取了都不得罪的策略。他任命徐知询为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又加封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官大小差不多。
徐知询和徐知诰两个人谁都吃不掉谁,两个人的争斗一直比较和谐,没有什么大的风波,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两三年。
杨吴大和元年(929年)八月,吴国武昌节度使兼侍中李简因病请求回到江都,十七日,李简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去世。徐知询是李简的女婿,他擅自将李简的亲兵两千留在金陵,并上表推荐李简的儿子李彦忠代替他的父亲镇守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徐知诰则任命龙武统军柴再用为武昌节度使。徐知询知道以后很生气地说:"刘崇俊是哥哥(指徐知诰)的亲戚,他家三世为豪州刺史。李彦忠是我妻子的家族,难道不能任职吗?"从此更加忌恨徐知诰。
徐知询自以为手握兵权而目占据金陵,在长江上游,心中很轻视徐知诰,多次和徐知诰争权夺利,在内部互相猜忌,就是不断的搞事情,争夺吴国的控制权。
在国都广陵的徐知诰很担心徐知询,但也没啥办法。他的亲信王令谋对徐知诰说:"你辅佐皇上时间已经很长,挟天子以令境内,谁敢不服从!徐知询年轻,他的信义和恩德还没有润泽众人,办不了什么大事,不用太担心他,耐心等待机会出现就好了。"
徐知询和徐知诰从小一起长大,他对待几个弟弟也很刻薄,因此他的弟弟们也怨恨他;而徐知诰对弟弟们却都很客气,兄友弟恭,弟弟们对这位哥哥也很尊重,甚至还帮着徐知诰一起出主意对付徐知询。
就连一直跟随徐温并强烈建议徐知询取代徐知诰的行军副使徐阶也看出来徐知询不可辅佐,把他的短处告知徐知诰,并离开徐知询,成为徐知诰的谋士。
这一年,吴越王钱缪为了巴结徐知询,送给徐知询用金玉制作的马鞍、马勒、器皿,上面都装饰着龙凤。徐知询骄傲自大,不知道由此会引起嫌疑,竟乘用这些东西。掌握礼仪事务的官吏周廷望劝徐知询说:"主公,你自己不要使用这些不合礼仪的物品,应该真心诚意将这些宝货捐献出来,来交结朝中有功劳的勋旧大臣,使他们都和你同心同意,还有谁会和徐知诰在一起呢?"徐知询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派周廷望去江都说明他的意恩。
周廷望和徐知诰的亲信官吏周宗很要好,偷偷向徐知诰表达诚心。周宗对周廷望说:"有人揭发说待中徐知询有七件不像臣僚办的事情,皇帝准备问罪,你要劝说他赶快入朝谢罪。"周廷望回去以后,将这些都告诉了徐知询。
在周廷望的劝说下,没有自知之明徐知询信心满满的去了国都广陵,结果一到徐知诰的地盘,徐知询就被扣留了。
徐知诰留下徐知询做统军,兼领镇海节度使,并遣右雄武都指挥使柯厚去征调金陵的士卒返回江都,接管了徐知询的军权,而徐知诰经过两年多的明争暗斗,终于斗败徐知询,从此开始独揽吴国政权。
徐知询被夺取兵权后,遣责徐知诰说:"先王离世,你是先王的儿子,一点儿也不去哭办父亲的丧事,那样可以吗?"徐知诰说:"你拔出剑等待我,我怎么敢去呢? 你为臣,蓄积这些天子的车驾服饰,难道也可以吗?"徐知询被问的哑口无言,只好接受徐知诰的安排。
此后,徐知询出镇镇海节度使、中书令、镇南节度使、东海郡王,大和六年(934年),徐知询在镇南节度使任上去世,谥号康。
五代十国标准的权二代徐知询是徐温诸子中最有可能继承家业的人,但他志大才疏、气量狭窄、不能服众,最终在争夺吴国控制权的过程中失败,确实有点可惜。不过,徐知诰对他也算不赖,一直让他享受高官厚禄,平稳度过一生,也算是善始善终。
我是史事无常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