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吃喝玩乐,司马懿为什么对曹睿如此畏惧
曹叡是个亦正亦邪的皇帝,他如果多活几年熬死司马懿,也就没有司马懿的谋朝篡位了,司马懿即使有谋反的心,也没有这个胆子。曹叡是被后世严重低估的一个明君,谥号为"明"就足以说明一切。
其实曹叡身上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善良仁厚的明君,一面是贪图享乐的昏君,而他极其扭曲的性格,追根溯源是他母亲甄宓的去世,给他的童年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据说,甄宓的死与曹丕宠妃郭女王脱不了干系,曹叡继位后,不断逼迫郭太后说出实情,最终将郭太后逼死,如此决绝地逼死母亲,曹叡亲手打破了传统的人伦观念,此例一开,罪在千秋。
而曹叡的好色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后宫妃子据说多达千位,他不仅喜欢女子,还圈养男宠。他还大修宫室,劳民伤财,致使曹魏国力微弱,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一点。
但是,曹叡也如秦始皇、汉武帝一般拥有雄才伟略,但是他的致命缺陷也不能被人忽视。
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曹丕的大儿子,他的母亲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女,甄宓。甄宓原本是袁熙的妻子,在曹操打败袁熙抄家的时候,曹丕遇到了甄宓,并且将他纳入自己的后宫,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
曹睿是一个狠角色,但是他的缺点也不少。
他是那种昏而不庸的皇帝,私生活一塌糊涂,好色无度,奢侈,大兴土木,爱建宫殿,这都是坏毛病,但是他办起正经事的时候,可也一点都不含糊,很有能力。司马懿在曹睿时期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的,曹睿算得上是最重用他的一个皇帝了,他那时恐怕只想安静的当个忠臣能臣。
曹睿,或者说袁睿,最大的缺点不是私生活那点屁事儿,而是寿命,不到四十就死了,还没活过他爹,这样的寿命,就算有李世民的能力也白搭
曹叡自小长相帅气,年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极得祖父曹操的喜爱,连曹丕都跟着一起沾光。不管是朝中,还是宴会上,曹叡都常伴曹操左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曹操曾言:"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
曹叡上进好学,尤其喜欢研究法律。但是,如此聪慧的曹叡,在后期却不得曹丕喜爱,于是也就有人猜测,曹叡不是曹丕的亲儿子。而这种观点来自于《三国志》。
《魏至·明帝纪》记载: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
根据推算,如果当时的曹叡是三十六岁的话,他应该是出生在建安九年的。但是这一年,曹操才刚刚大破袁超军营,俘虏了甄宓。如果曹叡是这个时候生的,那被俘的时候,甄宓应该是怀孕状态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曹叡是袁熙的儿子。
不过,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就有所解释。
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也就是说《三国志》记载出现了问题,这种说法也是比较靠谱的。曹叡肯定是出生于205年之后,而非204年,否则这么大的破绽,曹丕就算想自欺欺人,又怎么能瞒过曹操和天下人呢?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还封了曹叡为伍德侯,但是很快曹叡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难关。同年8月,他的母亲甄宓因不满后宫妃嫔太多而口出怨言,被曹丕赐死,让曹叡大受打击。
与此同时,曹叡也受到母亲的牵连,被曹丕降职。曹丕觉得,既然曹叡有这么多不满,于是就想另立徐妃所生的曹礼为太子。
而降职期间的曹叡,闭门不出,家中往来的好友官吏也都是品行正直的人,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处理事情也小心谨慎,害怕再被责罚。
曹叡在东宫的时候,与卫臻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一起讨论朝中大事。曹丕虽然对曹叡有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于是经常旁敲侧击地向卫臻询问曹叡的近况。但是卫臻从来都只称赞曹叡的德行,其他方面都闭口不言。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将曹叡立为太子,命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年仅23岁的曹叡在洛阳继位,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继位后,孙权领兵进攻江夏,江夏太守全力阻击敌人,此时朝中大臣希望曹叡可以发兵救援文聘。但是此时的曹叡认为,孙权的军队擅长水战,这次之所以在陆地上攻打,不过是看文聘防守不严而已。此时的文聘调整军队布局,已然可以和孙权抗衡,所以这场仗不会持续太久。
而在此事之前,曹叡曾派遣荀禹慰劳戍边将士,荀禹得知孙权进犯的消息,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集结了千余兵马。达到江夏城外荀禹指挥军队,借山势举火向吴兵发起攻击,吴军果然撤退。
曹丕死的时候四位辅政大臣是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
曹休229年死前是大司马,曹魏军队老一;他儿子曹肇244年死,曹篡至少在魏明帝死前还活着,这俩人都很得魏明帝宠爱。
曹真是231年死的,死前也是大司马;曹爽是249年死的,死前是大将军,其他几个曹真的儿子也都是249年因为高平陵死的,死前基本都是各种将军校尉。
到了曹睿死之前,第一批托孤重臣原定的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看到了吧,各种叔伯兄弟全在线。
也就是说,直到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诸曹夏侯还稳稳把持军权,夏侯玄254年才因为李丰张辑要干掉司马师所以被夷三族。司马宣王不仅怕明帝,曹爽挤兑他也压制了十年之久,要不是曹爽自己作死,你看宣王有什么办法吗。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将目标定在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当时,这三个城市的官员和百姓全部叛变,朝中大臣虽然着急,但是却无计可施。曹叡却不着急,他认为:诸葛亮本来以山川之势固守阵地,但是他选择主动出击,贪恋三郡,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防守,一定会被打败的。
于是,他派遣曹真、张郃等人率五万兵马应敌,并亲自前往压阵,不久,张郃大破马谡之势,蜀军撤回汉中,三郡得以平定。曹叡下令,赦免除死刑犯以外的所有囚犯,并对此次战役立功的士兵论功行赏。
同年12月,诸葛亮再次北伐,包围陈仓,曹叡派人带兵狙击,没想到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恭被公孙渊谋害,为了稳定后方,曹叡只好任命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公元231年3月,诸葛亮率蜀军进犯天水一带,明帝派遣大将军司马懿率兵抗击。7月6日,蜀军自动回撤,朝廷对抵抗蜀军有功者,分别封爵晋位,加以褒奖。
曹叡继位时虽然年仅23岁,但是,他的政治手腕一点都不输给曹丕。刚一登基,就对朝廷要员进行重新任命。他将曹休任命为大司马,调往扬州对付孙权;任命曹真为大将军,赶赴关中对付诸葛亮;最具权势的司马懿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被派往南方驻守。
看上去这几位辅政大臣都得到了曹叡的重用,但其实,将他们调离开了权力中心,只留下没什么能力的陈群辅佐自己,处理政事。虽然司马懿之前也是官拜将军,但是之前其实从未带兵打仗,对于司马懿来说,这正是磨炼自己的大好时机。
一路征战的司马懿终于拥有了位极人臣的资本后,他拥强兵于雍、凉二州,与曹叡形成了分陕而治的局面,这令一些朝臣十分不安。但是曹叡却并不惧怕司马懿一家独大,反而还增加了他的兵权。因为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叛变,自立为王,各方战事不断,曹叡需要司马懿去为他四处征战,并给了他四万兵力,命他去辽东平定叛乱。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曹叡对军事布局的掌握和权力的控制都是游刃有余的,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对他来说都不足为惧,皆在掌控之中。
其一、曹叡不让司马懿掌握权力。所谓的权力不过上曹叡用于驱动群众的工具,不想给的时候自然就收走了,曹叡对权力运用收放自如。
其二、曹家的势力强大。曹叡继位后,不管是曹仁、曹洪还是夏侯渊、夏侯惇等人的余威都还十分强大,而且当时曹魏的文武百官都对曹叡忠心耿耿,这也使得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曹叡是明君。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很多优点,善于军事,明察秋毫,客人直谏。对于谏臣们的上表,虽然曹叡有时候不太苟同,但是他对这些大臣都是十分包容的,这在历代皇帝中都是很少见的。
其四、曹叡是不信任司马懿的。不论是曹叡的性格使然,还是曹操对他的教诲,还是基于当时朝廷高层的组织架构。临终托孤的时候,曹叡是不放心司马懿的,所以才给他找来了曹爽这个死对头。
曹叡其实一心想要降服司马懿,让他为曹魏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将司马懿当成与诸葛亮和陆逊斗智斗勇的资本,其实内心,他也是想要掌控司马懿,在心理上压制司马懿。
其实,司马懿见到曹叡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因为曹叡一直都是表露着一副要找茬的表情,司马懿知道曹叡想要干掉自己,随时都可以找个借口,所以他一直都是寝食难安。
而曹叡之所以一直留着司马懿,并不是司马懿有多厉害,让曹叡忌惮,而是司马懿对曹叡来说还有利用价值,他需要司马懿去替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更何况当时他的死对头诸葛亮和陆逊还没死。
公元239年,曹叡病危,急招司马懿入朝,当司马懿日夜兼程来到曹叡身边时,曹叡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用最后的力气,交代了后事,命司马懿与曹真之子曹爽一起为辅政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幼主曹芳。
曹叡最后在30多岁的年纪死亡,其实后世有很多猜测。据一部分史料记载,曹叡是生老病死的,他只活了36岁,年纪轻轻就死去,实在是说不过去。
另一些人认为,曹叡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死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少部分史料上记载着,曹叡是贪图享乐,导致生病然后去世的,当诸葛亮死后,曹叡的心腹大患已解,每天都沉迷美色,对朝政上的事不管不问,而且还大量饮酒,最终就生病去世了。
更有一些资料记载,曹叡很可能是被毒死的。因为,曹丕原本和诸多大臣一样,不想立曹叡为太子。但是曹丕在一次和曹叡的狩猎过程中,看到曹叡善良仁厚,心胸宽广,于是曹丕就有打算立曹叡为太子,这就引起诸多大臣的不满。
他们认为曹叡天资平平,又贪图美色,整天游手好闲,再加上曹叡母亲原本是袁熙的媳妇,曹叡身世不干净,还有一些大臣本来就对曹叡不满,这样一来,曹叡就有了被别人杀害的可能。
根据记载描述,曹叡死的时候牙齿很黑,头发很少,明显是中毒的迹象,由这可以判断出,曹叡所吃的食物中,可能是被人下了毒。
纵观曹叡的一生,他是个饱受争议的皇帝,其实他也是个被低估了的皇帝。其实两军作战比拼的是国力,而魏国的国力最强的时候,就是在曹叡执政的时期,可以说,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不是庸人。
更可以确定的是,曹叡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在政治上更是非常成熟,很快就脱离了曹丕留下的辅臣。基本上,魏国的政策都是出自曹叡之手。
曹叡被低估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懿在后来窜谋了曹魏的天下,但是这个锅不应曹叡背,因为曹叡在位时,司马懿根本不敢妄动。就是因为曹叡死得早,才导致司马懿无人可以制衡。
大将军曹爽是个庸才,才被司马懿找到了可乘之机,在真实的历史上,曹叡是个难得的明君。作为曹叡死对头的陆逊这样评价曹叡:
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