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地少人多,人均号称"一亩三分地",其实没有这么多,人均约为一亩地(70年代统计数据)。 在这样的环境下,启东人被"逼"出了一身种植好本领,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发"出了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轮作、套作、间作的耕作方式,采取了夏熟"半麦半豆",秋熟"半粮半棉"的二年四熟耕作制,实现了粮棉双高产。 这张照片估计摄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物疏密得当、状态轻松自然、侧光应用到位、表达主题专一,摄影技术很高,照片呈现得很完美。 所有人的视线集中在农技干部的手部动作上,大家专心致志地学习、微笑地看着。当然,我估计,这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拍摄的,也就是说在摄影师的一系列要求下的。 照片由周庆政摄,这是具体的内容说明: 图片说明:江苏省启东县希士公社,坚持各级树立样板的领导方法,以点带面,开展比学赶帮。这是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在豆、麦间作的田里示范套种玉米的技术,树立种好玉米的样板。 希士公社,是以烈士高希士名字命名的。1947年10月14日,武陵村发生战斗。此战,启东区游击营歼灭了敌一个保安中队,副连长高希士在战斗中冲锋陷阵不幸牺牲,时年29岁。 为纪念高希士烈士,1948年1月1日,高希士的家乡清南乡改名为希士乡。2000年4月,希士乡并入和合镇;2008年,和合镇与寅阳镇合并,称寅阳镇。 细看看这个农技干部究竟在干什么?好像是在丈量种子之间的距离。 启东的"棉花县长"秦素萍,1965年3月12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启东粮棉双高产的来历》文章。 从1960年起,启东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这是非常艰巨的事情,凝聚了这代启东人在十分艰苦环境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据统计,1959年,国家还拨给启东1912万斤,但到了1960年,启东已能上交国家3857万斤粮食,而且每年递增,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当时的环境下,启东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粮棉双高产,对于全国来说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典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 再看看照片,这是用铁撘柄在松土上按出下种子的小坑洞。 197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金山银山一担挑》的文章,介绍启东粮棉连年双高产 1972年,启东粮食平均亩产1067斤。1964年至1972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六亿二千九百六十二万斤。197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金山银山一担挑——介绍江苏省启东县连年粮棉双高产"的文章,此后,"金山银山一担挑"成为最响亮的宣传语。 农民的神情、表情,专注、传神 远处人的视线也集中,没有分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