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铁论看后汉武帝时代的价值观冲突
桑弘羊在汉昭帝在位期间提出了盐铁政策,主张将盐铁等工商业掌握在国家手中,这引起了主政大臣霍光的强烈不满,他认为应开放盐铁经营权。
因而,霍光组织了一场盐铁会议,会议的主旨就是针对儒家和法家价值冲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而《盐铁论》就是桓宽针对盐铁会议的内容组织编撰的,在《盐铁论》中,可以看出在盐铁会议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权力、政策以及儒法价值观等方面。
从表面来看,盐铁会议是桑弘羊与贤良之士的辩论。
但实际上是霍光与桑弘羊的斗争,霍光的最终目的在于打压以桑弘羊为主的法家学说的支持者,也就是说盐铁会议其实是统治阶层内部权力的争夺。
也是平衡代表中央集权利益的官僚和地方商人利益的一场论战。《盐铁论》形成背景
《盐铁论》成于西汉时期,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盐铁论》形成主要是对"盐铁会议"内容的整理。
而参与"盐铁会议"的主要人员包括桑弘羊等人,与会的主题是就盐铁专营以及酒类专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辩论。
《盐铁论》的作者就是根据这次会议内容进行整理,最终成书。
之所以有"盐铁会议"原因在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要是收归中央管理。尽管该种措施极大的巩固了西汉王朝统治,但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方面,将盐铁与酒类生产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导致中小商业与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而引发了地方诸侯与富商大贾的不满。在此背景下,汉昭帝选择召集贤良文学之士进京与桑弘羊等人展开辩论。
所以,"盐铁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主要为盐铁专营以及酒类专卖方面。
盐铁会议也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较大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关的辩论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影视剧《知否》中曾出现这样一幕:学究罚女主人抄写的文字就是《盐铁论》。
《盐铁论》中,桓宽指出:当国家将盐铁、铁制品经营全部集中在中央后,将引发百姓的不满,甚至引发民怨问题。
当出现这种问题时,就意味着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对国家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
桓宽在《盐铁论》中依然坚持重农抑商,但他所支持的重农抑商是建立在国家垄断粮食的经营但开放盐铁经营权。
由于文章中涉及了百姓生活、国家统治等方面的内容,因而《盐铁论》在当时的社会中反响也较大。
"盐铁会议"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贤良文学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反对国家与民争利,认为应开放盐铁专卖的经营权。
汉昭帝本人似乎也更重视儒家学说,黄老之术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汉昭帝平时所读之书也都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
因此,也可以认为"盐铁会议"就是儒家学说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平台,而爆发儒家思潮的主要人物为霍光。
尽管霍光并未参加"盐铁会议",但这场会议的幕后组织者却是主政大臣霍光。
之所以认为霍光是这场会议的幕后组织者,原因在于最早向霍光提出召开"盐铁会议"的人是杜延年。
杜延年主张仁孝、宽厚治天下,反对严苛重刑。
他之所以提出召开"盐铁会议",原因在于他看到汉武帝时期每年所花费的战争费用较高,应该顺应民意,采用宽和的方式治理国家。
霍光听取了他的意见,决定组织召开盐铁会议。但他本人却未参加此次会议。
最终,与会人员变成了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的辩论。
由于盐铁政策的注意提出者就是桑弘羊,因而对于贤良之士来说,主要打击的对象便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因此,此次会议也可以看成是霍光与桑弘羊的权力之争。
《盐铁论》最为最著名的一场辩论是本末之辩,桑弘羊主张本末并重,其中本是指农业,而末则是指工商业。
桑弘羊认为只有同时重视本末之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支持,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盐铁论》价值观冲突的表现
盐铁会议的产生也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在汉昭帝在位期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在盐铁会议中都有所体现。
从盐铁会议中所反映的矛盾与冲突入手,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盐铁会议的实质。
归根结底,《盐铁论》的价值观冲突表现为儒家与法家的斗争。
从本质上来说,尽管《盐铁论》所争论的内容在盐铁、酒类的专营权方面。
但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大臣赞同的法家是思想,而以贤良学士为代表的辩论方则支持儒家学说。
从而得出辩论的根本不仅是政策之争,更重要的是价值取向的对立和冲突。
桓宽在《盐铁论》中指出辩论双方集中的焦点为仁义与务权的争论,也就是所围绕的主题为义与利。
从贤良学士的角度来看,更注重的是以仁义知天下,尊崇的是儒家学说。
他们认为将盐铁收归中央属于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进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导向。
坚持社会均衡发展,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将权利归还百姓。
但在桑弘羊看来,盐铁经营权应掌握在中央手中,不仅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经费,更能够国家提供充足军费保障,从而避免匈奴来犯。
他认可范蠡、白圭等人重商的思想,但工商业应由国家掌控,避免富商大贾掠夺兼并资源。
对于"盐铁会议"来说,既是针对权利的争辩,更重要的是儒家和法家的价值取向冲突。
在儒家学说中,注重的是仁义、道德,以义为核心,主张以仁孝治天下,采取柔和的政治手段。法家学说则更看重的是国家的利益,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
所以,桑弘羊所提出的盐铁政策也是以国家利益为主,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将盐铁、酒类经营权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才能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由于两者在价值观上就存在冲突和矛盾,注定这场辩论会议是激烈和漫长的。
根据桓宽的记载,这场辩论中贤良学士坚持君子与小人因价值观的不同也将出现人生追求目标的不一致性。
桑弘羊主张的唯利行为将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
否认了桑弘羊的政绩与盐铁政策的价值。
但桑弘羊认为贤良学士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问题,是教条主义,对国家的发展无任何助益。
因此,桑弘羊从根本上否认了贤良学士所倡导的儒家学说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观。
尽管霍光并未参与此次会议,然而通过这次会议,霍光的权力却进一步扩大。
儒家思想、儒家所倡导的儒学价值观也逐渐替代了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为儒家学说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盐铁会议的最终结果就是为儒家学说在政治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汉初时期主要尊崇的是黄老之术,也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策略。
儒家在该阶段的作用与意义并未得到重视和应用。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崭露头角,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进一步加快了儒学进入政治权力中心的速度,儒家思想与儒家学说开始逐渐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生开始进入朝堂参与政事。
可以说,汉武帝时期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盐铁会议最终结果来说,也是儒生实现政治理想的一次跳板和尝试,儒家从此也进入到了政治统治的核心位置,法家与儒家在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冲突,也是西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一次较为激烈的斗争。
《盐铁论》将无为而治的思想纳入其中,主张国家只有经济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运行,与贤良之士所提出的惠而不费政策相一致。
从中可以看出桓宽是支持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地位的。
他们认为民间经济的发展并未对政治统治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需要统治者付出任何成本,由于两者并不冲突因而对百姓的生活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反,能够为提供更多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百姓通过发展产业,还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
因而后人也将《盐铁论》看作儒家所倡导的经济自由与其他学说的不同之处,主张以自由灵活的经济,形成国家稳定、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