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 黑马天地 2023-03-03 15:29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广安县城新南门口,有一家规模宏大风味独特的餐馆,大堂摆有几十张歺桌,还设有别致的雅间,后厨一百多平米,专营排骨和下江菜肴,赢得广安食客的喜爱,后来这家排骨餐馆,被广安人誉为"排骨大王"。 广安排骨大王餐馆,老板姓叶名和森,祖籍上海普陀区,世代经营餐饮业,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叶师傅带领全家逃难,途中家人被炸身亡,颠沛流离来到广安,在县城新南门街口,开了这家排骨歺馆,广安人称叶师傅叫叶排骨。 叶师傅虽然来自上海,却无趾高气扬的性格,他为人低调厨艺精湛,在广安餐饮业很有人缘,一个满口上海话的外乡人,没几年就在广安混得风生水起。他烹饪的下江菜肴,味道清淡口味微甜,吃惯了麻辣味的广安人,吃点下江菜的荔枝味道,感到味觉特别新鲜,排骨餐馆自开张营业,就受到广安食客的青睐。 因为战乱家破人亡,叶师傅个人生活单调,后来经好心人介绍,与广安姑娘王碧华相识,一九四八年俩人喜结连理,婚后夫妻俩特别恩爱。广安解放前夕,叶夫人生了个儿子,大名叫叶忠海,浑名叫小叶排骨。从此叶师傅便落户广安,解放后也没再回上海,成了地地道道的广安女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叶师傅结婚生子后,就算是真正的广安人了,虽然排骨餐馆生意不错,但要想在广安站稳脚根,生意兴隆长久不衰,就得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广安食客喜欢的菜品来。 在与食客的交流之中,他掌握了广安人的口味喜好,花了几年时间,反复烹饪探索,终于研制出了一道,色香味型俱佳的"广安排骨",一上堂就受到食客喜爱,"广安排骨"成了当家菜,生意就火爆了起来。 叶师傅烹饪的广安排骨,以生猪里脊肉为主料,那新鲜细嫩的外里脊肉,带着猪背脊的排骨,连骨带肉切成肉片,加上食盐花椒辣椒生姜等调料,码上几个时辰,待调料浸入骨肉,捞出晾干水分,油温烧至七层,再下油锅烹饪,煎至两面金黄,装盘造型上桌。 据广安的厨师们讲,叶师傅烹饪"广安排骨",有几个绝妙的技巧,一是排骨里脊肉要新鲜;二是骨肉一定要相连,三是主料与辅料要配置好;四是码料时间要控制好;五是油温火候要掌握好,六是排骨色香味形要俱全。 叶师傅烹饪的广安排骨,色泽金黄,肉质鲜嫩,微辣回甜,入口化渣,口味独特,装盘造型,色香味佳,触动了食客的味蕾,成为广安的一道名菜。 他每天亲自动手,烹饪广安排骨,烹饪技艺绝对保密,广安的大厨和食客们,都夸"广安排骨"好吃,但却谁也不知道,这道美味的广安名菜,是如何烹饪制作的,于是广安排骨厨技,就成了叶师傅的绝活。 听老厨师们讲:解放前夕,排骨餐馆非常生意火爆,人们为了品尝这道名菜,往往要等很长时间,到排骨餐馆就歺的食客,都是冲着广安排骨这道名菜去的,等候时间久点也无怨言。 在那民不聊生的年代,到排骨餐馆就攴的食客,多是广安的达官贵族,地主乡绅、商家客贩、船家老板,一般的小老百姓,是消费不起这道名肴的,但也有一些教书先生,社会中层人士,偶尔到排骨餐馆,买个小份广安排骨解馋。 凡是品尝过广安排骨的,都对叶师傅的手艺赞不绝口,食客们称叶师傅为"排骨大王",后来"排骨大王"成了这家餐馆的店名,排骨大王成了广安的一张名片,广安排骨也成了广安人喜爱的美食。 排骨大王餐馆生意火爆后,引起广安餐饮业同行的妒忌,一些餐馆的老板厨师,想方设法地挖油,偷学广安排骨技艺,但大家费了很多功夫,做出的广安排骨味道都不正宗,食客们常常无人问津。 后来有人告诉叶师傅,有餐馆在卖广安排骨,叶师傅总是笑而不答,因为广安排骨是他亲自采买,亲自调料,亲自上灶烹饪,油温火候把握,旁人难以掌握,他不怕别人挖油,也不能阻止不了别人偷学。 那时广安排骨,每天定量供应,傍晚卖完打烊,准备次日食材,因为经营有度,一来吊着广安食客味口,二来不争抢同行生意,所以排骨大王餐馆,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叶师傅也在广安厨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每天下得班来,叶师傅便到新南门茶馆,与朋友一起喝茶,借机了解食客口味,不断改进烹饪方法,他从不带徒弟,也不提及广安排骨的制作方法,就连他儿子小叶排骨,也没学到广安排骨的烹饪技艺。 广安解放初期,有个叫郭如依的年轻人,来到排骨大王打杂,郭汝依浑名郭癞子,其实也不是很癞,只是头发少头皮白了点,故被行内人称为郭癞子。那时郭瘶子年方十几,个子不高,一米四五,武墩结实,身强力壮,穿上白色厨衣,戴上白色厨帽,就像武大郎的形象,一点儿都不用化妆。 青年时代的郭癞子,吃苦耐劳、手脚勤快,没有文化,脑壳灵活,爱看爱学,善于观察,钻研琢磨,很有潜质,没两年功夫就从杂工,提升到墩子师傅,为叶师傅烹饪配料切菜,逐渐掌握了广安排骨的刀功。 广安排骨的刀功很是讲究,每片肉骨厘米厚薄,三指长宽形状长方,肉片上方骨如指块,骨肉连块形状美观,光是脊骨的厚薄长短,没几年专业功夫不行,否则骨肉形状难看,排骨就没有卖相,会影响食客胃口。 郭癞子的刀功很好,他切的广安排骨,肉片骨肉相连,烹饪造形好看,他的这手刀工绝活,很讨叶师傅喜欢。他整天围着叶师傅转,做事也特别勤快,每天下班就帮叶师傅,清理灶头锅具器皿,借机掌握了叶师傅,烹饪菜肴的调料配置。 他一边站磴子切菜,一边观察叶师傅操作,跟着叶师傅挖了不少油,学会许多菜肴的烹饪方法,加之郭癞子很会来事,凡打下手的活路他全包了,博得了叶师傅对他的好感。 有一天店里打烊后,郭癞子做了几个菜,请叶师傅品尝指点,叶师傅那天兴致很高,品尝了郭癞子做的菜后,夸他的菜品做得地道,两人一高兴就喝多了,叶师傅不知不觉就喝醉了。郭癞子便接机询问叶师傅,广安排骨的制作方法,叶师傅醉意朦胧地,讲出了广安排骨的制作技术,还说谁都弄不出他做的味道。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头脑精明的郭癞子,就这样在无意之间,获得了广安排骨的制作方法,他在家里买来猪肉排骨,反复操作练习烹饪,终于学会了广安排骨烹饪技艺,后来他常常在人前,炫耀他醉酒挖油淘艺的段子。 广安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排骨大王餐馆交归国有,改名为排骨食店,叶师傅成了国营排骨食店的大厨,郭癞子和店里的堂倌,也成了国营食店的职工,店里又招了一批年轻人,一位名叫张洪兴青年,来到排骨大王当学徒。 五十年代末期,叶师傅生病住院,有一天中午,店里来了一位重要客人,点名要品尝广安排骨,正当经理束手无策时,郭癞子说他能做广安排骨,情急之下无可奈何,只好赶起鸭子上架,叫郭癞子上灶试试。 郭癩子上灶不负众望,熟练地烹制出了广安排骨,令店经理大吃一惊,那位县上的重要客人品尝后,对郭癫子的厨艺赞口不绝,说他做的广安排骨味道不错。 叶师傅康复出院上班后,知道了郭癞子会做广安排骨,就叫郭癞子当场做了一份,他品尝后感到非常吃惊,觉得郭癞子做的广安排骨,色香味形都很不错。虽然叶师傅口里不好说啥,但心里觉得郭癞子偷学了他的手艺,很长时间都不与郭癞子说话。 成事者不拘小节,郭癞子也是个聪明之人,他既没向叶师傅道欠解释,更没有骄傲自满的表现,而是默默地站墩子切菜,叶师傅虽然心里有气,但也不好说他什么。后来时间久了,叶师傅的气也就消了,觉得郭癞子为人不错,平时对他也很恭敬,就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但是从那以后,广安餐饮界的师傅们,都知道郭癞子偷艺挖油,许多师傅都防着他,谁都不愿收郭癞子,郭癞子也就没有拜师,全靠自己挖油学艺,无论厨师们说啥怨啥,他都从不解释反驳,反正近水楼台先得月,叶师傅每天都要上灶烹饪,随时都可现场观看学习。 一天中午,正值后厨繁忙之际,郭癞子因全神贯注地,看叶师傅炒菜配料,不小心把中指切下一节,顿时鲜血直流,十指连心痛切心肺,当时墩子师傅无人替代,一个萝卜一个坑,郭癞子硬是一声没吭,喷了口白酒消毒,用纱布包好伤口,坚持上墩子切菜。 这件事令叶师傅很是感动,觉得郭癞子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能够偷学广安排骨技艺,也算是郭癞子的造化,虽然他没收郭癞子为徒,但也没责怪他的偷学行为,久而久之怨气逐渐消失,还对郭癞子另眼相待,私下悄悄地教郭癞子一些厨艺。 后来年轻聪明的厨师张洪兴,也学会了广安排骨的烹饪技术,做出的广安排骨也很不错,但郭癞子做的广安排骨,还是技高一筹,郭张两位师傅互不服气,相互还曾经产生了隔核,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俩人之间从不往来,即便有时碰到一起,也是言语之间互相攻击。 一九六九年腊月,叶师傅因患肺结核去世,广安排骨创始人老叶排骨就这样走了,郭癞子也终于成就了大气,先任排骨食店掌门厨师,后任人民食堂掌勺大厨,与工农兵饭店掌勺的张洪兴师傅,并驾齐驱做广安排骨,从此广安排骨这道名菜,便有了两个非师傅传艺的传人。 七十年代末期,我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回到广安,安排到县饮食服务公司,任业务股副股长,具体管里国营饮食服务行业,那时单位没有住房,我就借住在人民食堂,厨师好友夏二哥宿舍,对掌勺大厨郭癞子师傅,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幸与店里几位厨师相识。 一九七八年夏天,全县开展厨师职称等级评定,我负责组织全县厨师考试,先后带领几名广安名厨,去南充、重庆、成都学习。厨师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到公司集体学习,因为大厨们多数没文化,只会实际烹饪操作,学习川菜理论知识,笔试就成了难题。 为了让广安的老厨师们,顺利通过职称考试,我反复做厨师们的工作,按照厨师等级考试大纲,一个菜谱一个菜谱,组织老厨师们复习,好在这些大厨们,实际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加熟练铭记于心,为笔试文考口述代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广安厨师职称等级考试,我担任主考秘书,在郭癞子和老师傅们地要求下,我为他们代笔考试理论,几名德高望重的老厨师,凭借自己的高超厨艺,顺利通过厨师等级考试,拿到了心念已久的职称证书,这些大厨们很感激我,我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改革开放后,生活日益丰富,广安排骨重见于世,郭癞子与张洪兴师傅,便在人民食堂和工农兵饭店,烹饪广安排骨这道名菜,深受广安食客的欢迎,郭癞子师傅也经常,被县委新楼招待所,请去为省地来的重要客人,烹饪制作广安排骨这道名菜。 一九八0年以后,我先后调县财贸部、县委政研室、县政协、市委组织部工作,怀着对广安大厨们的深厚感情,和对广安特色菜品深深地惦记,我常去人民食堂、工农兵饭店、新长征饭店、三八饭店等餐馆,品尝郭癞子烹饪的广安排骨;李志华制作的坛子肉,杜文彬炒作的鱼香肉丝、王师傅制作的冷吃鱼等。 因为我爱吃郭癞子做的广安排骨,就常与郭师傅深切交谈,尽管广安的大厨们,看不起郭癞子师傅,说他的厨艺不正宗,是广安厨界的挖油匠,但郭师傅却用自己的厨艺,征服了广安食客的味蕾,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广安排骨的传人。 因为我曾主管广安国营饮食行业,还曾为郭师傅代笔考试,郭师傅对我特别信任,闲暇时常对我讲起,广安餐饮行业的一些故事,我也就从郭癞子师傅那里,了解到广安排骨菜肴的起源,与广安排骨的烹饪方法,以及广安排骨传承的故事。 八十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全部改制,广安饮食服务公司破产,国有食店换成私营老板,职工们纷纷下岗,革命几十年的老厨师们,一下子又回到解放前,郭癞子和张洪兴师傅,又各自在广安县城,开设自己的私营餐馆,许多没有资本的厨师,与没有厨艺的职工,又成了私营老板的打工仔。 二十世纪初,郭癞子和张洪兴师傅相继病世,广安排骨这道名肴,也随着两位大厨的离世,而在广安的餐桌上消失。这些年来,虽偶尔也吃过,一些年轻厨师们,模仿烹饪的广安排骨,但却再也没吃出,郭癞子和张洪兴师傅,制作的广安排骨,那骨肉相连、两面金黄、外酥内嫩、入口化渣、味道特美的美食来。 特别鸣谢:郑继明先生提供的广安新南门图片;原广安县饮食服务公司厨师,夏克全先生提供的历史资料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