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徐德波 通讯员 周梦韩 菏泽报道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能源格局和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能源的地缘博弈不断上演。气候危机日益深重,极端天气及其"灰犀牛"效应影响深远,推进"双碳"目标刻不容缓。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源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在刚性增长。能源资源安全和减碳已经上升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新一轮以绿色创新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令全球能源资源市场重新洗牌。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驱动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认为,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化行业为例,包括氢能、生物柴油、碳封存、塑料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绿色创新技术能够直接促进能源资源来源多样化、产出低碳化,有效增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商业应用日臻成熟,新赛道雏形已成。但许多大有可为的绿色创新技术虽在国内有成功试点和示范项目,却未能赢得行业普遍关注或进入大规模应用。让绿色创新技术能够真正在行业中发挥其巨大潜能,成为能源资源安全、"双碳"目标,乃至提振经济的破局点,不仅需要先进技术和应用的示范,更需要行业内制定可实施可落地的行动纲领和来自政府的政策督导及支持。因此,提议政府从重点行业入手,大力督导、支持行业制定绿色创新技术行动纲领,有目标有步骤地在行业内推进绿色创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让绿色创新技术真正释放巨大潜能。 李湘平结合调研发现,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和实现绿色低碳的主要手段,归结起来可用"开源、节流、减碳、可持续"9个字概括。无论是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还是提高能源资源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环节的清洁度和能效,都是以不同方式提高能源资源的来源多样化、清洁低碳管理水平及可再生可循环能力。在具体实施上,每个行业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最佳路径,也有属于自己的"绿色科技法宝"。 我国的能源格局"富煤、少油"。煤作为原料和燃料都具有高碳排放的特点。因此,煤化工和煤制氢技术成为减排的重要手段。石化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减油增化",多数炼厂都在进行"炼化一体"转型。但仅建设"炼化一体"的厂房和设备,无法帮助炼厂大幅度增效减排。炼厂需要"分子级"的绿色科技法宝,针对炼化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提升生产能力和灵活性,精准管理碳排放,可持续地改善炼厂的碳指标。具体来说,在原料端,原油可通过轻烃化工艺技术变得更加环境友好;生物废油可以变废为宝成为绿色航油,补充清洁能源供给。在工艺端,创新技术可以将原油以更高比例转化为石化品和清洁燃油,大幅提高其利用率。在运营端,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工厂技术可用于提升炼厂的生产力,降低物耗和能耗,提前排除故障并优化管理流程。在排放端,炼厂可采取高效燃烧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立竿见影地减少碳排放。这些尖端的绿色创新技术具有极强的行业属性和针对性,大多是基于行业特定场景量身定制的。因此,立足于行业拟定相关技术行动纲领,才能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释放到最大限度。 李湘平建议,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和学者可首先划定范围,为能够直击行业痛点、契合行业需求的绿色创新技术拟定名录,并提供相关范例和应用数据。绿色创新技术名录和其应用范例将帮助行业内企业迅速了解和熟悉最前沿的科技,也为行业内的绿色创新技术行动纲领提供设定增效减排目标和时间线的合理参考,令其具有更强的可实施性和可落地性。 行业能够提供精准的发展数据和专业的发展建议,但绿色创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市场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最好的例子来源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补贴政策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个别企业的小试牛刀,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连年爆发式增长。截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许多中国新能源车企从默默无闻到蜚声国际。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如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绿色能源供给系统和新型信息通信网络体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能源改革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国内国际的技术交流,大多数可用于能源资源安全和减排增效的全球领先绿色创新技术在国内都有试点、有范例,甚至已经开始规模化的商业应用。比如,在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领域,我国在废塑料炼油、废塑料制蜡、塑料扩链等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近期在研的自主创新技术如废塑料微波裂解制单体、聚乙烯废塑料温和可控裂解制油制蜡等技术均具备进入国内商业使用和生产的条件。在煤化工和氢能源领域,甲醇制烯烃和氢能精华提纯等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在生物航油/航煤领域,我国首批规模化生产的生物航煤获适航证书,多家企业布局生物航油/航煤,投资建设的生物航油基地最高年产量预计可达100万吨。 这些绿色创新技术的发展和本土应用大多都是来自市场的原始需求和原发力,但由于缺少关注和投资,无法通过大规模应用降低成本、释放其巨大潜能。如果长期如此,这些"技术新赛道"可能因为企业对短期成本和利益的考量而被废弃,令我国能源资源发展错失许多弯道超车的重大战略机遇。相反,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行业内的绿色创新技术应用给予支持,比如,对重点技术进行宣传推广,对相关技术的供应、应用企业给予一定的税务减免或政策支持等,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将极大刺激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 鉴于以上所述情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湘平表示,提议政府大力督导支持能源资源安全重点行业制定绿色创新技术行动纲领,并以务实举措保障实施和落地,让科技创新成为我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乃至提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和破局点。具体步骤包括: 划定能源资源安全重点行业,责成相关部委牵头建立包括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产学研专家在内的行业绿色科技研究小组。 督促行业绿色科技研究小组对行业内的绿色创新技术进行评估和调研,拟定行业绿色创新技术名录,并收集相关范例和应用数据。 根据行业绿色创新技术名录、相关范例及应用数据,制定包括技术覆盖率、能源资源安全目标和减排目标、推进步骤和时间线等内容,且可执行的行业绿色创新技术行动纲领。 通过政府平台和活动,加强对重点行业绿色创新技术行动纲领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减免税款和政策补贴,大力扶持重点行业行动纲领中关键绿色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