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得一魏征就如得到一面镜子,可以鉴自己,反省自己。虽然唐太宗纳魏征之谏在历史上很有名,但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应当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在朝廷上羞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词,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的难忍之处也就装装糊涂,并和他保持着良好的感情。 其实有些时候,装糊涂倒是最聪明不过的办法。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够时刻进行自我反省。有时即使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他也会首先思考自己本身,思考自己是否做了不仁的事,或者有欠缺周到地方。别人怎会平白无故地不公正地评价自己呢?经过反省,自认合乎仁也合乎礼了,但对方仍对自己不满意,这时君子还会进一步自问,思考是否自己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这时对方仍然 是不公正地对待自己,那么君子才慨然长叹:"他不过是一个妄诞之人,与禽兽无异,而对于禽兽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太宗还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恐怕是最善于纳谏的封建帝王之一,魏征也是最善于进谏和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两者相互促成,相互依存。无唐太宗便无魏征,无魏征也难得唐太宗。这样,唐朝成为封建社会最为鼎盛,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君臣二人,可谓明君与贤相的典范。 这也正告诉我们,对别人的缺点睁只眼闭只眼,反而能获得持久的友谊。谁都喜欢与宽容的人做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