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的首义日,也是辛亥革命的纪念日。武昌起义向清政府打响了第一枪,也是清政府走向灭亡的一枪,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进入中国,侵我主权,建殖民地。同时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国革命党等各个政治团体组织相继成立,宣传共和,宣传民主、民生。 1911年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出卖铁路修筑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民众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9月23日,湖北最有影响的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合并后统称"武昌革命党人"。第二天武昌革命党人召开会议,决定起义反对清王朝,并组建了起义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革命党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起义时间定为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闻听爆炸前来搜查,孙武等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但因武昌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遭清军突袭而没有成功。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10日凌晨在武昌就义。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革命军大队长熊秉坤等人筹备当晚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任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自己任参谋长。 1911年10月10日晚上,在清军搜捕中,熊秉坤、程定国、金兆龙等意外地打了一枪,枪声一响,各新军营纷纷起义,这一枪就成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湖北咨议局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渡江光复汉口、汉阳,清廷急忙调动兵力来镇压湖北革命;湖北军政府也加紧扩军备战,双方于10月18日正式拉开战幕,整个战斗由汉口战役与汉阳战役组成,历时40余天,由于汉口古称夏口,故称此战为"阳夏战争"。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重大,革命军阵亡将士遗体由战时红十字会及善堂联合会等组织出面收殓,就近集中安葬。其中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八日汉口保卫战的最后六天:王家墩、玉带门及歆生路、济生堂一带约有二千名将士阵亡,安葬于现武汉市利济北路71号。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对该烈士公墓加以保护修葺,建成陵园,利济北路公墓属于"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之一。一九五六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大门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外墙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1911年10月31日,从国外返回国内的孙中山号召"各省义军代表,同心戮力,率众前驱,建立共和国"。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在17省代表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定1912年元月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