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的军衔授予仪式上,众多功勋的将帅中,有一位女性格外显眼,她就是童养媳出身的李贞将军。 从童养媳到新中国女将军,李贞将军的人生堪称传奇。 她历经三次婚姻,在战争中痛失亲生骨肉,却抚养了二十几个遗孤,是一位伟大的慈母。她巾帼不让须眉,与丈夫同为开国将军,成就了"神州夫妻双将星"的传世佳话。 01 童养媳的苦难生活,是伴随她一生的噩梦 1908年,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一户贫困农民家里。因为重男轻女,李贞那会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旦娃子"。 旦娃子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坍塌了。此时,小妹才出生不久,母亲无力抚养她们姐妹六人,就把李贞送到一户姓古的行医人家做童养媳。 本以为这户人家的家境较好,孩子不会吃太多的苦。却没想到,旦娃子的童年噩梦就此开始。 在古家人眼里,童养媳就是使唤丫头。端水、劈柴、烧饭等沉重的家务,很快压到旦娃子弱小的身上。吃饭只能捡家里人吃剩下的,常常还会挨饿。挨打受骂更是每天无法避免。 有一次,天降大雨,旦娃子上山拾柴回来,婆婆也正从田里回来,被雨淋湿了,但因为没有干衣服换,就把她当出气筒,大声责骂她。 旦娃子气急地说,"我也去拾柴了,哪有工夫洗衣服。"结果因为她叛逆顶嘴,遭到古家儿子古天顺的棍棒暴打。 旦娃子受够了这样的生活,她绝望了,想一死百了,她不顾一切地向河边跑去,幸好邻居拦阻了她。 很多年后,当旦娃子成为铁骨铮铮的女将军李贞时,她依然会从噩梦中惊醒。梦到天黑了,她冒着大雨往家赶。她急切地催促自己,快点,再快点!回去晚又要挨打了。醒来一身冷汗。 16岁时,婆婆为了断绝她逃走的念头,就强行逼迫她和儿子古天顺成婚。 这样的婚姻无疑是痛苦的。可是,在庞大的旧制度下,小小童养媳的意愿是多么微不足道。再多的不甘心也只能埋在心底。 苦难的日子似乎熬不到头。 02 投身伟大事业,冲破婚姻枷锁 直到有一天,姐姐带给旦娃子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咱区要成立妇女协会,妇女可以翻身得解放了。"次日,她俩就毫不犹豫地秘密参加了妇女解放协会。 从这一天起,18岁的旦娃子给自己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贞",意思是对党坚贞不渝。她终其一生的美好信念,从此在心里深深扎根。 刚刚参加组织活动的李贞,勤学上进,满怀热情,组织交给她的任务,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她胆大心细,发挥擅长走山路的优势,给组织传送过很多重要的绝密文件。 李贞的组织能力也逐渐展现出来。她带领妇女们搞宣传,为部队征兵筹粮,做军鞋。因为表现突出,李贞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次年,她光荣地入了党。 李贞投身组织,婆家十分反对。威胁她说,敢出这个家门,就打断她的腿,也别想再回来。 此时的李贞已经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怎么可能被吓退。她剪短了头发,头上包了块白毛巾,回到娘家。 女性的发式在当时是有严苛要求的,"女孩双短辫,少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 娘见到李贞的短发气坏了。对她后脑勺就是两棍子。娘打她当然不会用力,李贞明白娘的担忧,就耐心地告诉娘:"这是潮流。" 以后几十年,李贞一直梳这种齐耳短发,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在她擅长的侦察工作中扮成男子,都很方便。 1927年5月,敌军军官许克详在长沙疯狂杀害这些无辜者。李贞也在名单里。婆家害怕受牵连,一纸休书,断绝了与她的关系。 此时的李贞正躲在娘家后山的山洞里。听到这个消息,李贞流泪了。不是因为被休,而是因为她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终于有了自主话语权。 03 并肩作战喜结连理,恩爱夫妻无奈分离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李贞跟随她的入党介绍人张启龙,将地下组织逐渐建立起来。他们联系党员陆续回归,发动进步群众,几个月后,他们创建的浏东游击队成立。 浏东游击队因为作战灵活,常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令敌人闻风丧胆。敌人疯狂地报复,张启龙的一家五口人,惨遭不幸,全部遇害。 李贞和张启龙,不仅是亲密战友,一起出生入死;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上,两个人彼此照顾有加。不知不觉中,两颗有着共同信念的心慢慢靠近,亲密友情逐渐升华为爱情。 1928年5月,张启龙去湘东特委开会,途经张家坊时不幸被捕。 张启龙被敌人列为浏阳"十大匪徒"之一,敌人十分重视。直接营救会有很大的难度。 李贞提出,"我们可以假扮迎亲队伍,混进张家坊,然后里应外合。"按照浏阳当地的风俗,娶亲队伍不会受到盘查阻拦。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 第二天,李贞就扮成新娘子,端坐在轿子里。过关卡的时候,团丁头目掀起轿帘看一眼,就放他们过去了。 "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地走到团防局门口,"轿夫"迅速从花轿里取出器械,将站岗的团丁打趴。"新娘子"也从轿子里跳出来,举枪冲进团防局,勇猛不输男子。 张家坊周围的游击队员听到枪声,立即响应。内外夹击,短短半个小时,张家坊团防局被连窝端掉,张启龙成功获救。 不久,李贞与张启龙喜结连理,两位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终于结为恩爱夫妻。战友们都为他俩感到高兴。 1929年李贞怀孕了,无情的战火却扼杀了她短暂的喜悦。那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游击队员损失惨重。 李贞为掩护伤员转移,主动要求带领小分队把敌人引开。当小分队到达狮子崖顶的时候,只剩下五个人,弹筒也都打光了。 为了不让敌人活捉,李贞视死如归地率先跳下悬崖。幸好落在崖畔的树木上,得以生还,可惜腹中的胎儿却没能保住。 另外四名跳崖的游击队员,仅一名幸存。李贞十分悲痛。 1931年,李贞调到地方工作,她和丈夫张启龙一起,投入到创设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成了湘赣苏区有名的恩爱夫妻。 可是,风暴再次袭来。湘赣苏区"肃反"运动开始了,张启龙被关押审查。保卫局指令李贞和张启龙划清界限,李贞并不认可。 张启龙不想连累李贞,写了离婚协议书。并且在信中一再劝李贞理解他的做法。 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生生拆散了。李贞哭着向保卫局申诉,要求保持他们婚姻关系,但被断然拒绝。 04 长征路上生死患难,"双子将星"成就佳话 即使受到委屈,李贞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奋斗。 1934年8月,李贞随红六军团参加西征,任组织部长。甘泗淇任政部主任。二人共事较多,彼此很熟悉。 任老的爱人陈琮英就热心为他们撮合婚事。李贞觉得这不适合,甘泗淇在苏联留过学,有学问,有能力。而自己是童养媳出身,没文化。 陈琮英说,"甘主任对你印象可是相当好,说你泼辣能干,作风扎实,是个了不起的女同志。" 听了这话,李贞的心被触动了。她想到甘泗淇的为人,谦虚质朴,平易近人,那是自己敬仰的人,竟然也敬佩自己,的确是很难得的。 次年元旦,由任老主婚,李贞和甘泗淇办了新式婚礼。没有红盖头,也没有拜天地。婚礼虽然简朴,却非常热闹。从此,夫妻二人开始了患难与共的风雨人生。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开始长征。李贞担任六军团组织部长。当时,李贞已经怀孕了。组织上为了照顾她,分给她一匹马和一顶小帐篷。 可是,长征路上物资和医药都很缺乏。李贞在行军途中就把帐篷和马都让给了伤员。连外衣都给了一位受伤的女同志,自己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和战士们住在露天的环境里。 强渡河,翻雪山,过草地。饥寒交迫加上过度劳累,李贞重病缠身,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没有奶水,小婴儿又病又饿,啼哭不止。 战友纷纷拿来衣服布片和舍不得吃的青稞,可这些远远不够。还没走出草地,刚出生十几天的孩子就夭折了。李贞伤心不已,病体越发沉重了。 听说妻子病重,甘泗淇又震惊又愧疚,赶来照顾李贞。他亲力亲为,既充当了担架手,又是妻子的"医生"。 为了买药,甘泗淇还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金笔,那是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所获得的荣誉金笔,一直伴随着他许多年。历尽了千辛万苦,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终于走出草地,并且战胜了病魔。 1955年,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头一位女将军。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是当时仅有夫妇二人都是将军的将军之家。"双子将星"一时间传为佳话。 两位将军的感情非常深厚。情格直爽的李贞提出,工作中甘泗淇是领导,李贞服从他的安排。 但在家庭中,甘泗淇要听从妻子的安排,帮忙洗碗做家务,甘泗淇欣然应允。他们平时生活节俭,对待灾区却舍得慷慨捐款,还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给予资助。 他们没有自己的子女,却陆续抚养了二十几个烈士遗孤。 从小无人疼爱的李贞,把全部的母爱都给了这些孩子。平时注意补充营养,节假日带孩子看电影、逛公园。 因为不想委屈孩子们,两位将军的薪金偶尔会不足,也需要借钱补贴家用。孩子们闲暇时排练节目,唱歌跳舞。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时常会传出欢声笑语。 1964年,戎马一生的甘泗淇将军病逝了。离开了鞠躬尽瘁的岗位,离开了相濡以沫30年的妻子和他们深爱的孩子们。 有很长一段时间,李贞都沉浸在悲痛中。但她选择坚强起来,不辜负丈夫的叮嘱,更加勤奋忘我的工作。 05 历经劫难忠诚不改,一身荣光朴素不变 三年后,不测风云袭来。因为长期在彭老总、贺元帅领导下工作。李贞被扣上了帽子,关押在长沙。 后又被特别专案组,接连着审讯逼供,李贞的回答始终不卑不亢。她相信历史就摆在那儿,没有人能够改变。 在这个时期,李贞将军的身心都遭到了很大的摧残。原本在战争时期就留下了很多伤病,这些年又加重了病症,身体健康大不如前了。 1975年,在邓老的关怀下,李贞将军重新被重用,是为大军区副职级,担任组织部顾问等职务。上级还为她分配了北京市内的干部住房和一辆车,但被她拒绝了。 李贞将军先后参加过秋收起义、土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从不居功自傲,过着十分平静简朴的生活。 她坚持住在香山脚下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房间窄小。因为年久失修,卫生间常漏水。 冬天,屋内寒冷,她就穿上棉鞋和厚大衣,坐在房间里批阅文件。一双大头棉鞋穿了十几年也舍不得换。 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生活好了,不能贪图享乐,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把钱花到更重要的地方。 她坚持自己种菜。翻土、播种、浇水,小院子里一片生机。她认为自己身体好,种菜是有功劳的。 后来,组织上反复要求,年事已高的李贞将军才决定搬家。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军职干部楼里,她度过了人生末尾阶段的六个春秋。 1990年3月11日,李贞将军安然辞世,终年82岁。她的遗物简单得令人泪目。四把用了十五年的旧藤椅;一个用了四十年的旧行李箱,还是甘泗淇将军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后,给妻子留存下来的。 按照李贞将军的遗愿,她的存款等遗产分为四份,一份捐赠给了北京少年宫,另两份分别捐给自己和甘泗淇的家乡,还有一份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 这是她对丈夫、祖国的少年儿童、以及自己忠诚一生的美好事业的热爱。 李贞将军不愧为杰出的中华女性,身经百战的巾帼将领。为李贞将军点赞! 作者:轻清 审稿:北方 责编:桔儿 资料来源:BBTV记录档案馆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