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表姐在公交公司工作,据她所说,现在城乡客运车几乎每天都是亏损的状态,发一班车亏一次钱,发得越多亏得越多,但又不得不咬牙维持下去。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们这儿的农村逐步通了公路,一些比较大的农村场镇有了客运线路,大巴车开始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载客。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城乡客运车都是公家运营,多数农村场镇每天只有两班车,上午下午各一个来回,错过了只有自己想办法。 每到早上,乘车点的附近就挤满了人,农民们或者用背篓装着蔬菜,或者用编织袋装着鸡鸭,或者带着到城里打工用的工具, 等着大巴车到站,就直接一拥而上。 每辆大巴车都有售票员,他(她)可不管农民们的急迫心理,拿着车票堵在车门跟前,一边大声吆喝着不要拥挤,一边慢条斯理地收取车费。 表姐说,当时公交公司管理并不严格,如果一辆客运车有三十个座位,那么每个班次单边最多只用上交三十个乘客的车费。 也正因为此,每次到了客运车启动的时候,车里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不但座位上坐满了人,甚至连过道上都挤得水泄不通。 这些超载的乘客自然都交了车费,这一部分的收入不用上交,便由驾驶员和售票员自己分配了事。 当时没有这些方面的禁令,并不能说驾驶员和售票员违规,但即便他们已经超载了很多乘客,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登车——没有办法,实在挤不进去。 因为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城乡客运渐渐放开了私人运营, 城市和农村间通行的车辆和班次大幅增加,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和公家运营的客运车相比,私人客运车更加追求利益, 不但会在行驶的途中拉客,农民们要是背的东西太多,挤占了车上的空间,还会额外收取一些费用。 但即便如此,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客运车,运营的时候仍然非常火爆,爆满超载是常见现象,那时可没有什么亏损的说法,发一班车就挣一次钱,收入十分可观。 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对交通安全越来越重视,城乡客运普遍存在的超载现象逐步受限,客运车爆满的现象渐渐消失。 当然,这里所说的爆满仅仅是指超载,每个班次的客运车仍然可以满座,依旧有不少的盈利空间,只是挣得比以前要少一些而已。 因为表姐就在公交公司,所以我听到过不少抱怨,这种严厉制止客运超载的行为,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 但是随着时代继续前行,这种抱怨的声音渐渐变少,后来更是直接消失,而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客运车的上座率大幅下降。 进入本世纪以来,农村的道路条件日新月异,城乡公交线路越开越多,就拿我所在的城市来说,大概在十年前就实现了城乡客运"村村通"。 然而与越来越多的公交线路和客运车班次相比,客运车上座率可谓触目惊心,不但满座现象一去不返,偶尔还会出现零上座率跑空趟的现象。 客运车启动要油,驾驶员和售票员要收入,客运车上座率太低的话,收取的车费甚至不够油费,更别说给驾驶员和售票员发工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私人运营的城乡客运车早已成为历史,只剩下隶属公交公司的客运车勉强维持。 在此回到最初的问题:" 农村曾经爆满的客运车,为啥现在都没什么人坐了? " 其实在我上述的回忆之中,已经可以大致看出一些梗概,如果要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农村的人口持续减少。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为了谋求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很多农民朋友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回乡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回来。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根本转变,就是农村的常住人口持续减少,而人变得少了,需要乘车的自然随之减少。 2.另一个主要原因,出行变得越来越容易。 以前的村镇公路大多线路长、路况差,加上多数农民都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选择客运车出行,才能尽可能地省时省力,况且客运车的车费也不算贵,坐的人自然不少。 发展到了现在,很多农民都有了摩托、电动车甚至小汽车,加上村镇公路的线路和路况都有了大幅提升,自己出行的话非常方便,选择客运车的自然不多。 3.还有个次要原因,出行的必要性大幅降低。 以前农民朋友们搭乘城乡公交,不是去城里贩卖农产品,就是去城里采购必需品,大多都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去。 然而到了现在,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改变,到城里贩卖农产品的情况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不断发展,很多必需品不出村都能买到,自然不必专门跑到城里。 写在最后: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影响,曾经辉煌一时的城乡客运车,慢慢变得冷清了下来,乘客变得越来越少。 但无论怎样,终究还是有一些农民朋友需要乘坐客运车出行,如果一刀切直接取消城乡客运车的话,将给这部分人带来很大不便。 也正因为此,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公交公司仍然保留了城乡客运车的运营,哪怕跑一趟亏一趟,也始终咬牙维持。 这种情况让人赞许,但从理性上进行分析,也确实觉得有些不太划算,然而从现目前的情况而言,似乎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针对这种现象,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我曾经从事农村客运这个行业10多年,从当司机,到做车老板,到成为公司股东。我经历了农村客运班车的辉煌,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衰落。曾经的高峰时期,一辆车一年纯赚20多到30万毫无压力,到现在大部分只能艰难维持,甚至某些不太好的线路还会亏本。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跟你讲讲这个行业的兴衰过程。 今天的农村客运班车,的确是没什么人坐了。没人愿意坐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先跟大家讲讲内因 内部原因,就是农村客运班车自身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乘客乘坐体验越来越差。为什么会这样呢?要从农村客运班车的运营模式说起。 从前的农村客运班车,是各人做各人的。就是个人到有关部门办下一个线路营运证,然后买来一辆中巴车上牌,每个月给车站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通常这种运营模式都是"夫妻档"的模式,就是丈夫负责开车,妻子负责收车费。 这种运营方式的优势是运营成本低,车辆保养好(毕竟是自己的车,肯定爱惜),服务态度一般也不错(还是这句话,毕竟是自己的生意。) 但是,由于一条线路不仅仅是只有一辆车,一个老板。通常一条线路有2,30到4,50辆车不等。有的老板就一辆车,有的老板有3,5辆车。由于有钱赚,有利益,自己就有争端。尤其是车多的老板,觉得自己有钱有势,总想自己吃多点,甚至想垄断一整条线路。 于是,就经常发生抢客,打架斗殴,砸车的行为,甚至还经常要请黑社会出来摆事。打得多了,自然是两败俱伤,毕竟请人打架,伤人,请混混出来摆事,谈判,这都是要钱的。而且个体老板也这么多,你能把人家赶尽杀绝吗?就算你有钱,碰到个狠角色,出门落单的时候难免也要挨几板砖,整天提心吊胆,日子也不好过。 再加上后来社会治安越来越好,政府也不允许你们整天明目张胆地打人砸车呀。最后大家一合计,打来打去也没什么好处,纯属行业内卷,干脆大家以线路为主体,成立运输公司算了。 就这样,农村客运从个人单干,转变成了公司化运营。以车为单位计算股份,一辆车为一股。每个季度刨除成本,剩下的利润就以股份来分红。乘客只要坐这条线路的车,不管坐哪个班次,钱都是进到公司账。车也不再属于个人的了,个人以股份获取分红和投票权。比如你手上有3股,开会投票你就可以投3票,有一天你不想干了,可以把股份卖出去,但车子与你无关了,都是公司资产,你再也不能说哪辆车是你的了。 司机,售票员也是由公司统一招聘和管理。当然,你想开的话有优先权,不想开就坐等分红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大家可以腾出手去做其他生意或者工作。,也再也不用打架砸车,都能安心过日子。 但坏处是,运营成本太高,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差。 从前,车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很爱惜,维修保养都做得很到位。司机,售票员和乘客一般也有说有笑,相互帮忙。 但现在,车是公司的,维修保养一方面因为本来公司的运营成本就很高(因为要租办公室,请经理人,财务,办事员,车队长,司机,售票等),经理人为了在股东会上有所交代,通常会想办法压缩成本。(因为赚钱少了,成本高了,总有股东会发难,经理人是每年由股东会投票选出来的。) 油钱没办法压缩,而且还一年比一年贵。只好尽量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压缩,如洗车,保养维修,和员工待遇。 导致车况越来越差,无论是外观,座椅,卫生,舒适性,都大打折扣。这种事情如果是一两个老板就能做主,很好解决。但是这种联盟式的公司,股东太多,没有可以取得绝对压倒性股权的股东,大家心不齐,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去做这些事。 况且这中间可能也有腐败问题,报账维修保养1万块钱,就真的1万块钱都落到维修保养上面吗?谁都不敢肯定吧。 所以结果是车况越来越差,司机更不用说,给出的工资根本请不到什么技术好,开车风格稳定成熟的司机。不会给司机开什么安全驾驶会议,培训之类的。现在大部分司机开车方式和风格,在我看来就是愣头青。 这也可以理解,但凡他开车本领高点,你这种待遇他愿意来吗。乘客的乘坐舒适感无从谈起,和坐船没什么区别,还是快艇那种。 至于服务态度,那就更加不用说了。打工的和自己做老板的心态肯定不一样,更何况工资还比较低,公司也不敢提什么服务要求。甚至连安全学习都是能省就省。 这就是内因,车况差,司机开车风格狂野,乘坐舒适感低,服务态度不好。外因有两种,一种是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前农村客运班车,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要么你就自己开摩托车,要么你就打辆出租车。但是出租车的价钱可是贵得很啊,可以选择的出行途径很少。 而现在有很多黑车,就是各乡镇的本地人,专门每天就到固定的地方排队揽客。乘客按座位收钱,把你送到县城。 它的优点是乘坐舒适感高,毕竟是小车嘛,而且很多车子也挺新的。再加上服务态度好,因为这些对于黑车司机来说,这是工作,也是的生意,并且是固定的生意。他们也希望吸引多一点熟客,所以经常都是微笑服务,帮忙抬行李,车内备纸巾。 这些事情说起来也可以说微不足道,也不值什么钱,但是乘客感觉就是好呀。 除了黑车,还有顺风车,甚至还有合规合法的网约车。据我现在所知道的,我以前那条线路就有两个网约车平台在跑,一个叫安安,一个叫江南。 买的都是那种大面包车,你也可以叫mpv。网络上就可以下单订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选择这种出行方式。 再加上现在县城也在发展,从前的县城是没有公交车的,有也只有一两条线路。现在附近的乡镇全部通公交车了。 坐班车以前十几,20公里路程,要5块,7块,现在坐公交车只需要一块两块。而且公交车都是这几年才投入使用的,车子很新车,况非常好… 竞争那么激烈,对农村客运班车来说,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但是对于有出行需求的老百姓来说,既然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还要选择农村客运班车呢? 有价钱比你便宜的,有比你舒适的,有服务比你好的。最重要的是,无论是黑车,顺风车,还是网约面包车。他们都是把你送到县城的目的地,而客运班车只能走一条固定的路线,而你只能在那条路线的某个点下车,下车后你可能还需要坐一次摩托车,或者滴滴车,才能到达目的地,相当麻烦。 如果想省钱,公交车的性价比要比农村客运班车要高得多。 坦白说,现在除了年纪大点,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家以外,真的很少人会选择农村客运班车出行了。另一种外因是大环境的变化。 现在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快。以我所在的县城廉江市(县级市)为例,这十年多来,县城最少扩大了三倍以上。 城市扩大了,人也多了。这些人口哪里来?外市,外省?不可否认,的确是有,但是很少,主要还是本市乡镇,农村的居民,到县城买房,工作的。 农村居民出城市定居的原因有很多,有子女教育原因,有投资原因,有工作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人口越来越往县城集中了。 不像以前那样,乡镇,农村的老百姓到县城感觉跟赶集过年一样,大家都喜欢往城里跑,既热闹,又好玩,还能买回很多镇上买不到的东西。 现在基本都定居在县城了,也很少回去,可能一年也就回个三五次,甚至一两次。 即便是回去,现在有小车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现在是做二手车生意的,坦白讲这些年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的购车比例要高得多。原因有很多,但也间接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乡镇,农村百姓都拥有了私家车,自然也就越来越不需要乘坐农村客运班车了。 再说购物,现在留在乡村,镇上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多,而且基本每个镇上都会有一些大小不一超市,再加上网购。根本没有必要专程跑城里一趟买东西。很多人认为,留在乡镇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居多,他们哪会网购? 他们的确有很多人不会网购,但他们的儿女会。即便他们的儿女身在外地,也可以直接下单,付账,只要填上父母的地址,电话。到时老人收个快递就行了。我很多朋友都是这种操作。所以本来留在乡镇的人口就不多,而且去县城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 需求越来越少,出行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农村客运班车,自然就越来越没人坐了。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县城,坐的就是这种客运车。 从我们镇上到县城,直线距离应该只有三十五公里路,车费是12块钱。 在我们当地,习惯地将这种客运车叫"班车"。意思是坐车要排班次,并且规定一天只有几班。 八九十年代,一天只有两班车,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坐车去县城要赶上这个时间,叫赶班车。 现在又叫线路车,就是专门只跑我们这个乡到县城的,规定了线路,中途不能到绕到别的乡停靠,别乡的人想搭你的车,你也不能"捡"。 最开始,公家经营的时候,坐客运车要先买票再乘车,那时候坐车的人很多,去晚了没买到票就坐不上车。 到了世纪初,客运车放开了,让私人经营。班次增加了不少,但是要坐车的人仍然很多。坐车是灵活多了,可以随到随坐,可以先上车后买票。 这期间,班车上配备有两个人,一个人是司机,还有一个人是卖票收钱的。 还有,在通往县城的三十多公里的路上还配备有两个检查点,到了这个检查点,你就要停车,让检查人员上车检查,看你车上有没有搭乘外乡人员,如果搭了就要罚款。 从八九十年代叫班车,到两千年后叫线路车,从先买票乘车到可以先上车再买票,那年代坐车,都像是"抢",去迟了就没得车坐,或者去迟了就没得正位子坐,只能坐在走廊上的小板凳上。 可见,车车都是满载,生意真是火爆的很。 事隔多年,到了这次坐车,我是8点多钟去的,车子好象专门为我一个人准备的,我一坐上车,车子就发动了,说是到点了,就是没有我坐车,空车也要发。 车子跑了一二十公里,到一个村庄好不容易才"捡"到一个人,后来一直到县城终点站就再没"捡到"第二个人,所以,这一趟车差不多成了我们俩的专车。 车上的配备也发生了些变化,过去是两个人,现在是司机一个人,上车交钱也只要交到司机一个人手上,在路上也没了过去搞检查的人,不再管你车上有没有搭乘别的线路客人。 我问了司机,说是这几年生意都是这样冷清,逢年过节生意稍好些,平时连油钱都保不到,要不是国家每年给点补贴,这个生意早就干不下去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过去爆满的客运车,而今就成了空车没什么人坐了呢? 我以为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个,过去交通不便,到县城本来就只有三四十公里的直线距离,因为要翻山越岭,道路弯弯,却成了七八十公里,甚至要跑上大半天的路程才到县城,这就无形中拉长了进县城的路程,减少了客运车的班次。 现在交通便利了,逢山打洞、逢水架桥,一下子缩短了进城的距离,由原先的七八十公里缩短到现在的三十公里。 第二个,农村的经济比以往好很多了,家家户户有摩托车,很多家里有小车。过去进城做事坐班车,现在自己有摩托车,早出晚归很方便,根本不需要再坐班车。 第三个,农村的市场宽了,信息也通。农村人想买个什么,镇上样样有卖的,农村人想卖个什么,镇上有集市,五天一赶集,赶集卖东西换成钱也不需要进城。 第四个,县城到乡下交通一方便,距离一缩短,最近两年有的乡下还通了公交车,硬是要去县城,还可以有几种交通工具选择。 只要不赶时间,我们这儿的老人,多半是岀了门先坐一截三轮载客车到有公交车的村上转坐公交车到城里,坐公交车不要钱,坐个三轮车才两块钱,坐班车要12块,算起来就便宜了10块钱,如何不划算呢? 因此,这交通一方便,农村人买车的一多,这坐客运车的人就少了,加上共交车、三轮载客车、搭別人便车各种各样的出行方式一增多,这势必坐班车的人就少之又少,这客运车哪有不冷清的?还哪里有什么人坐?你说,是不是这回事? 20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个体客运业蓬勃发展。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基本上都是以个体运输车辆为主。甚至原来一些国营的车辆也承包给了个人。那时候买辆中巴车或者大巴车跑运输还是很赚钱的。 当时大约学毕业不久,经常从工作单位回家,要坐客运汽车,个体客运车主是以最大限度的盈利为目的,所以经常会遇到车上坐的满满当当,还有很多的小马扎,车的发动机盖上也要坐满人。有时候拉不满客人的时候就会在城市里面一圈一圈的转圈。或者中途拉的人少的话,就会将自己车上的客人"卖"给另外一辆车,而自己重新返回始发地拉人。更为极端的一次是有一年的除夕从北京出差回来,火车票根本难以买上,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长途汽车票,那时候是那种双层卧铺客车,本来非常庆幸喜滋滋的,感觉到终于一块大石头落地,可以非常舒服轻松的回家了,结果汽车驶出北京莲花池长途汽车站在门口就停下了,车主自己的老客户又安排了比车上的人还多。 结果一个卧铺上要坐三个人,卧铺根本没法卧了,而我当时是在二层离车顶很近,坐在那里腰都直不起来。更可恨的是车主为了省钱,竟然借着春节前没人查车私自改变路线没有走高速,比原定计划多走了三四个小时,这一次的旅程真的是刻骨铭心。当然,那时候客运车辆也带来方便,招手即停,只要是能够塞上去,肯定不会将你丢下不管。但一个是超载,第二个就是车辆的安全状况不能得到保障,所以安全隐患很大。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农村的客运车辆消失了,就是城市的公交车也已经主要是老年人坐,因为政府已经对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免费乘车。 近些年来,国家从安全考虑,对车辆超载进行了严格控制,营运车辆都要安装摄像头,所以想超载已经不可能了,按额定载客量载客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个体运输户已经失去了跑运输的积极性。 很多的城市为了提高城市形象,取缔的原来的个体运输户,全部由国营的运输公司承接了运客运业务,像我们这里的市县间已经开通了城际公交,县乡间覆盖了公交车。而且车票非常便宜,过去,个体运营的时候要十元的票价,现在只需要四元,亏损的部分由政府予以补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保有量在大幅的提升,即便是农村也有大量的家庭购买了家用车,所以很多的出行已经是自驾取代了乘坐客运车辆。 而一些年轻人,即便自己没没有车,也可以采取租车或者是拼车等方式。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不愿为省几块钱而去挤公交车,或者是长途客运车。而对于农村到县城之间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路程,有些会骑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老年代步车代步。 以上这些现象正是反映了目前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升级的社会现实,所以过去非常繁荣的客运车反而逐渐冷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确实是的,现在农村的客运车几乎没有人坐了,很多路线要多停车,要么减少了发车的次数,在惨淡维持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我所了解的有下面几个原因: 1.最主要的就是经济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出门都是坐自己家里的车。现在农村基本每家每户至少有辆电动车,出门并不是非得坐客车,再加上客车频次少,更加让人等得不耐烦,于是进入入人少,车少的恶性循环。 2.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务工,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出门的次数少,没有坐车的需求。现在农村70%的青壮年在外发展,一年回家几次,留在家里的老人小孩生活半径基本不超过本乡,人员流动减少了,当然没有客源了。 3.基本本乡本镇就能满足人民有生活需求,不是非得上县城。现在商品流通发达,基本在乡镇就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所以大家的流动性就差了,客车也就没有多少客源了吧。 总之,农村客运车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的一个体现吧。 这个问题确实是问的好,不是是没什么人坐了,而是现在坐农村公交车的基本上变成了上年级的老人,佷少看到年轻人。并且是小车在乡村公路上,穿流不息来往的比以前要增加上百倍。 就拿我村来说罢,因为我离农村公交车停车点非常近,每天看到的是农村的老人提着自已种的菜,给城市里面儿女们每天送菜的老人要占一大部分,很少有年轻人坐公交车。因为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好多都在城市里购买了房子,也购买了小车。他们来往回农村都是开着小车,甚至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很多都买了小车,他们连上班都是开着小车,所以现在农村坐公交的人少了。基本上是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的人多。 以后的农村公交车会变成老年公交车,因为老年人还是免费乘坐,这才是事实,这就是农村的真实变化。因为全国差异很大,我只代表我地农村,并不代表全国都是。 虽然说客运车坐的人少了,但它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讲,坐客运车还是要相对方便的。至于说现在坐的人少了,就像其他条友说的一样,无非就那几个原因。 1.农村常住人口下降。 这种现象应该存在于大部分农村,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去县城或者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 而老人和小孩这两类人群,除了偶尔有事去趟县城或者市里外,基本上没有出行需求,这样的话,乘坐客运车的人自然就少了。 2.交通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这里最明显的就是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比如说小汽车、摩托车等等。有了这些交通工具,出行就方便很多。对于远一点的来讲,自家有小轿车,想去哪就去哪,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方便的很;而对于近一点的来讲,骑个摩托车也照样方便。 不管是小轿车还是摩托车,都可以走遍县城或者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客运车无法相比的。 3.网络及某些平台的普及,为一些私家车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一些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不管是那些打车平台,或者是某些交流平台,都可以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出行方式。可以快车,也可以顺风车。 以前私家车搭客跟客运车基本相似,都需要去到固定的地方等待。但现在有了这些平台,又多了几个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比如说经常可以看到手机上发出来的"车找人""人找车"等等信息。只要在平台上确定,就可以安心的在家里等待车辆来接送,虽然贵一点,但比客运车却要方便很多。 总的来说,农村居住人口下降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再加上营运和非营运私家车越来越多,分流了部分客源,坐客运车的人自然就少了。当然了,不光是农村客运车坐的人少,城里面的客运车坐的人也少。虽然坐农村客运车的人少了,但是对于一部分农村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乘坐需求。所以客运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婆原来是一名乡村教师 ,自己在市区内一家中车集团子公司上班 ,原来经常要坐这种私人农村客运的班车往返 ,七年前自己买车以后再也没有坐过了 。距离大概在五十公里左右,价格从最初的8元涨到后来的12元、15元、18元到25元 ,由于需求旺盛 ,价格一路猛涨 ,旅客常常是爆满 ,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 ,那为什么现在没人坐了呢 ? 原因之一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小汽车的普及 ,像我一样不再愿意去挤客车 。 农村客运班车的兴起大概在90年代 ,是农村通往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候有小汽车的人还很牛 ,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 ,人们出行的需求旺盛 ,是农村的客运班车应运而生 。那时候我们株洲县王十万的客运班车是从我们乡下开到株洲市区的炎帝广场 ,从早上6 :30起晚上5点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趟私人的客运班车 ,如果不从起点站坐起中途上车的很难有座位 ,由于原来查超载没有现在严格 ,过道里面经常是站满了人 ,尤其是到了过节的时候更加是人满为患 ,经常要为能够挤上车 回乡下过节而感到烦恼 ,如果挤不上车就只能一个人留在市区过节了 ,当时就这么个情况 ,是客运班车是市区通往乡下的唯一运输工具 ,没有其他的办法 。自从七年前自己买了车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坐过这种班车了 ,老婆每个星期一要去乡下的学校上班都是由我开车送 ,每个礼拜五的下午又要去开车接回来 ,宁肯自己多出一点钱也不愿意去挤这种客车了 ,想起自己坐这种客车都有点后怕 ,脏乱差不说 ,服务态度还不好 ,每逢过节必涨价 ,这就是我现在不愿意做这种农村客运班车的想法 。 原因之二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人在城市打工赚钱之后 ,都在市区已经购房 ,回乡下也只是偶尔的行为 ,都以私家车代步 ,农村的客运班车就没人坐了 。 由于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 ,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 ,年轻人都在城市打工 ,打工赚钱之后都在市区买房 ,去乡下也是偶尔为之 ,再加上现在的私家车的普及 ,客运班车没人坐是必然的 。记得我们有一个初中同学群 ,其中大部分都在市区已经买房 ,这个比例在70%左右 ,农村的自建房大部分都空置 ,所以往返市区的出行需求就没有了 ,大部分的人都在城市安家立业 。现在留在乡下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他们大多数都在农村生活一辈子 ,不愿意住到城里来 ,在城里生活不习惯 ,所以他们也没有出行的需求 ,每次到过节的时候 ,乡下经常会堵车 ,因为住在城里的年轻人都会要开车回乡下看老人 ,因为乡下的水泥路有的地方修的很窄 ,只能供一台车辆通行 ,会车成了难题 ,于是堵车的情景带到了乡下 ,即使是现在过节的时候有出行需求的年轻人 ,也大部分是自己开车去乡下, 如果是自己家里没有车也可以坐亲戚家的车回乡下 ,农村的客运班车没人做了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农村曾经爆满的客运车,现在为什么没人坐了无外乎以上两个原因吧,小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城市买房落户,农村往返城市的出行需求锐减,偶尔回乡下看老人也是私家车代之,所以农村的客运车没人坐了,大家认为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我是@马建学,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现在农村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村村通了公路,农民有了更好的代步工具而且很方便,所以乡镇客运班车逐渐被农村私家车所替代,在一个农村,人越来越少都去都去城里打工,除了老人和孩子,出行次数有限。 农村曾经爆满的客运班车,为啥现在都没什么人坐了? 坐在摇摇晃晃的中巴车上,去县城或者镇上赶集,车里坐的满满当当的,有时候坐不下还要坐在母亲的腿上,售票员挎着小包卖票,下车要提前大喊一声让司机听到,坐农村客运班车,是很多80后、90后人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但是如今的客运班车,却变得空落落的,为什么没什么人坐农村的客运班车了呢? 在以往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客运班车,几乎是连接各大村、乡村与县城之前,唯一的交通工具。这些车往往是定时定点,从始发站出发的班车,招手急停,停车的地点也比较自由,只要跟司机说一声,就能随时停车。但是这种班车,在农村地区乘坐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因: 1、家家户户都买车了。以前农村家庭买轿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随着收入水平越来越好,如今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了,去趟城里,小轿车成为了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轿车,还是摩托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等等各种交通工具。班车现在主要是没有驾照,又不会骑车的老年人乘坐。 2、公交通到村里了。以前公交车只有城里才有,如今很多公交车已经通到了镇上甚至村里,两块钱就能坐到县城,有的就算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转乘一次公交车,也能够达到县城,几块钱就能够搞定,相比之前班车的价格,要低得多。 3、网购更方便了。以前村里喜欢赶集,或者去镇上、县城去买东西,因为村里实在没什么购物场所,除了村头王大爷开的小卖部,就没有别的消费场所了,买件衣服买双鞋,都得去镇上或者城里,但是如今不同了,在网上买什么都很方便,价格又便宜还能直接寄到村里,所以去城里的次数也就少多了。 4、跑营运的车辆更多了。以前去城里,只能坐班车,现在可以打出租车,打滴滴,打顺风车,甚至坐一些非法运营的"黑车",这些车往往是直达,时间更短更方便,价格也贵不了多少。 因此,十几年前那样,中巴车载着满满一车人,在各个村子之前穿行的场景,随着我们的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代替了班车,但是班车作为曾经农村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永远是80后、90后心中童年乡村记忆中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