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慧 本报讯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经过两年的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其中,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核心承载区,2022年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增长8.6%;全年累计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增长超60%,正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据了解,目前《总体方案》重点任务落地率超95%,29项政策措施落地26项,一批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金融与贸易深度融合、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加快释放红利,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四大核心功能建设不断强化。 挖掘流量价值, "大商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成效明显,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等总部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也有显著提升。 同时,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态势加快呈现,三个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建设,"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三大主要线路全覆盖,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另外,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作用进一步增强,累计推荐三批次共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并以此高效开展资金结算汇兑、投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一批基础资产位于"大虹桥"的REITs项目先后发行上市。 加强辐射联动, "大会展"功能进一步强化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平台优势和溢出效应,第五届进博会吸引了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持续提升,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 同时,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2022年新增国家馆17个,累计开设国家馆71个,吸引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客商、2万个品牌、9万种商品入驻。 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运行,集聚国内外知名会展行业头部企业、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推动"大会展"成为服务国内外企业抢占全球贸易制高点的战略支撑。 畅通内外循环, "大交通"功能进一步夯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客货运功能日益完善,航空运输服务功能不断优化,"空铁联运"产品覆盖全国枢纽城市41个、通达645个火车站点。 跨区域轨道交通网加快构建,沪苏湖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机场联络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闵线北延伸等跨省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港口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沪太两港持续加大运力投入,打造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合作的重要范例。 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与国际交流更趋密切。 完善创新链条, "大科创"功能进一步做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共生。 汽车"新四化"领域加速发力,探索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赋能,首批65家会员单位加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 全球数字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累计集聚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包括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一批数字领域领军和独角兽企业。 此外,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构建国际化人才优势,多项人才政策落地,同时持续强化高水平教育医疗资源供给,高质量文旅基础设施加快落地,进一步深化"产城融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