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陈蔚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3月6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目标。作为全球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既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也要注重"走出去、引进来",更好服务于"买全球、卖全球",在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中发挥桥梁作用。 徐洪才说,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这虽然可以让我国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之中,但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安全风险。我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潜力会不断释放,激发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对于海南来说,扩大内需不能仅仅挖掘自身市场空间,更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做法。"徐洪才认为,肩负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使命,海南有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和政策优势,既要考虑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要考虑如何承担起"桥梁"作用,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这便是海南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最大特点——不仅仅聚焦海南岛自身有限的市场空间。 成为"桥梁",海南占据地利优势。徐洪才说,海南在地缘上处于中国大陆从海上通向东南亚的关键位置,是中国和整个东南亚地区链接的重要节点。此外,经过几年建设,海南自贸港政策接连落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些具备"双循环"特征的业态发展成效可喜,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条件逐渐成熟,应该乘势而上、快马加鞭,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上再加一把劲。 徐洪才建议,下一步,海南应进一步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强化对外合作交流,主动登门拜访东南亚"邻居",积极对接相关港口城市和大型企业,欢迎他们来琼落地生根、投资兴业;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自贸港的营商环境、政策制度、规则体系、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为高端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和事业平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有效提升海南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为自贸港建设集聚更多更强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