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年初以来,俄乌冲突愈演愈烈,俄罗斯并未如普京设想那般,在这场争斗中速战速决、尽快抽身。恰恰相反,俄方的地盘虽然越来越大,可后方物资供给缓慢,使得它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谁又知道,俄方现如今面临的困境,毛泽东早在57年前做出了预言,他甚至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帝国主义向你们发动进攻,请不要应战或还击,可以选择撤退,一直撤到乌拉尔山,彼时,中国定会向你们伸出援手。" 究竟是怎样的深入思考,才能让毛泽东在苏联蒸蒸日上之时,说出这番话呢?毛式战略:将积极防御贯彻到底 近代中国战争不断,自我党统领革命事业以来,长期贯彻一个战略准则:多数时候都采取不主动进攻,重点落实积极防御。该战略是由毛泽东同志所提出,在不少战争都用得游刃有余。 1945年,老蒋欺上瞒下,在暂时稳住美国和我党军民后,二话不说推翻重庆谈判的所有规定,向我军的重点统治地区发起猛攻。曾经在多方人士监督下制定的各项协定,就这样变成一张废纸,人们热烈渴望的和平不再,多地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老蒋的计划设想十分完美,先夺下我军的薄弱地区,然后再从四面八方集结武装力量,对解放区进行大总攻。或许是手握30万大军的底气,他还放话,要在7月1日展开的总攻斗争中,只花48小时取得全面胜利,将我军赶尽杀绝。 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红军是一支经过长时间历练的队伍,又深得民心拥护,可不是两三天就可以被解决的。 因而,半年多以后,老蒋带领的部队虽占领105座城市,却耗费70多万的兵力,财力、物力的亏损更是不计其数。 早在战争初期,伟人就预言了三个阶段,防守、相持和反攻,意味着此次亦是一场持久战,老蒋的48小时美梦纯粹异想天开。 看着一份又一份的捷报传来,老蒋无法露出笑脸,最终在几天后命令所有部队,调整战略方法,以重点进攻来取代全面进攻。敌人有变动,我军就有对策,他们的首要攻打对象非常明显,那就是陕甘宁总指挥中心。 在敌人看来,陕甘宁是红军发源地,在多数人心中是坚不可摧的堡垒,至关重要的精神指引。因此,他们决心拿下陕甘宁,狠狠地挫一下我军的士气。收到老蒋准备进攻陕甘宁的情报后,毛泽东等人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放弃陕甘宁,势必民心动摇,死守的话,又机会渺茫,即使勉强守住,也有可能伤亡惨重。 于是,在大批同志主动请愿,守护陕甘宁边区的情况下,伟人依旧下达了全员撤离陕甘宁的最高命令。 他清楚地知道,在敌我实力悬殊较大的情况下,更应该采取防御战术,这种防御并非消极、被动的守城,等到敌人打到家门口再撤,而是积极防御,先发制人,留一座华而不实的城给老蒋。 一开始,大部分同志都很是不解,觉得此举如同逃兵一般,直到朱德召开撤离延安的万人动员大会后,同志们才真正了解其中奥妙。临行前,众人将能带走的东西都拿了个干干净净,不能带走的书本、米粮等东西,就找个安全的地方埋好,做上特殊的标记,以便日后回来寻找。 当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最后一批撤离,他们特意吩咐善后的同志,不用将办公的地方弄得一团混乱,照常摆上茶杯用具,桌椅也不用放倒,规规整整地放在原地就可以。 等到敌人闯入延安之时,只见一个又一个人去楼空的窑洞,他们沾沾自喜,觉得我军是胆小逃走。事实上,毛泽东的想法十分简单,死守延安,的确能保住红色土地的所有权,但人死不能复生,硬碰硬的话,牺牲的同志们再也无法见到第二天的曙光,那不如保留实力,为以后做长远打算。战争的结果表明,毛式战略是正确的。出访前苏联,口出狂言:可以提供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伟人并没有抛弃"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要保持警惕与武装戒备。苏联作为老大哥,却在一日日的强大中自我膨胀。 1949年,苏方成功实现国内首颗原子弹的爆发,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与美国开展更为强势的军事较量。野心勃勃的赫鲁晓夫并不满足于只拥有热核武器,他推动各大军事部队的成立,并要求研发人员,抓紧时间创造出能够承载重型武器的运载系统,比如火箭、导弹。 战斗民族可不是说说而已,当时的苏联,在短短几年完成预期目标,成功实现火箭生产装配线自动化,让组装火箭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 与此同时,苏方领导人信心倍增,开始大肆宣扬新的战略方针,对于我国的积极防御政策,赫鲁晓夫嗤之以鼻。朱可夫四处散播言论,声称苏联已然焕然一新,实力增强的同时,战略思维也从"防守为主"变为"先发制人"。 他说:"我们的军事武装十分先进,可以在瞬息之间制住敌人的行动,所以一定会在战争中先发制人!" 显而易见,在战争战略这方面,中方与苏方在很早之前就有不同意见,也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和研究。 1957年,毛泽东二次出访苏联,与赫鲁晓夫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此次讨论的重点话题,正是军事战略问题,毛泽东的中心观点是"积极防御,反击不是重点,重点是消灭敌人再生力量",也就是挫败敌人的意志力。意志力一旦溃败,军心尽散,自然无法团结一致作战。 赫鲁晓夫,则是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武器够厉害,速度够快,就能一击即中。为证明自身观点,他不惜拿出死对头在北岛长崎丢下两颗重型"爆炸物"的实例。 可惜的是,他忽略极为关键的一点,美方此举,并非要消灭多少日本士兵,而是让其内外混乱、自顾不暇。毕竟,当时日本还在东方大地上苦苦挣扎,一看自家后面都着火了,可不得赶紧投降嘛!归根结底,美方是想攻破日本部队的意志力,并非赫鲁晓夫所言的先发制人。 讨论会上,伟人抛出的一番话,更是震惊四座,他说:"若帝国主义向你们发动进攻,请不要应战或还击,可以选择撤退,一直撤到乌拉尔山,彼时,中国定会向你们伸出援手。" 话音刚落,满场寂静,不少人都表示疑惑不解。 伟人既然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虽说苏联军事力量在全球数一数二,可后勤补给始终是个大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方的许多战士就因物资补给不足而死亡,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士兵们的食物只有压缩饼干、面包和难喝的荞麦浓汤。 普通人长期这样吃下来都可能营养不良,更何况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士兵们,精神本就高度紧张,还会常常受伤,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打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饭是行军作战最为关键的环节。 苏军的补给难题,直到美国出手援助才得以解决,美方给他们送去大量的食物,让士兵们能够吃上肉。赫鲁晓夫的设想非常完美,可若是战争战线拉长,苏方后勤补给跟不上,有再强大的武器也难以施展开拳脚。 在苏联蒸蒸日上时,毛泽东能够并敢于说出"中国可以提供援助"的话,彰显了领导人的胆识和气魄。当下的俄乌冲突表明,毛泽东并没有说错,反倒有点"预言家"的意思。俄乌冲突:一场消耗与后勤的较量 回到2022年,俄乌冲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战火一触即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乌克兰归属于前苏联,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它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然而,乌克兰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行走,其国内天然地分为两个部分,东部地区受俄罗斯影响较大,与俄方的联系较为密切,西部地区则受欧洲影响,不断向其靠拢。 不过,总体而言,乌克兰背靠的大山是漂亮国,一个极其擅长管别人家事的国家。所以,早在俄乌冲突正式爆发摆在台面上以前,漂亮国就已经虎视眈眈,不断渗透自身力量。 当前情况来看,俄罗斯的这一场战争打得很艰难。从国际舆论方面讲,国际上呈现大量一边倒的现象,纷纷站队漂亮国,支持乌克兰维护自身利益。甚至在联合国召开的重大会议上,已有不少国家表明态度,同意俄方应该撤军的决定。 这一撤军议定,无疑是将俄方的脸扔在地上狠狠蹂躏。从战争本身来讲,俄罗斯的后勤补给工作存在巨大漏洞,所使用的重型武器,如坦克、轰炸机,由于长年保养、维修的疏漏,已经无法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如一堆破铜烂铁般被丢弃在角落。 上阵杀敌的士兵们,就连一双好点的劳保手套都领不到,遑论其他方面的东西。 漂亮国打的算盘,旁观者都看得清,大概就是让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拖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自己就可以"渔人得利"。 因而,即使在供给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亦应该守住底线,不能让北约东扩。就像当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坚持:"美方要打多久,我们就要打多久,直到完全胜利为止!"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中国才能破灭"漂亮国"的不败神话,在世界之林真正地站立起来。阻止东扩,就是守住自己的生命线,让漂亮国的诡计无法得逞。 在面对麦克阿瑟:"会用原子弹炸平中国" 的狂妄叫嚣时,毛泽东等一众领导人,不仅没有被恐吓到,还霸气回应:"你用原子弹,那我就用手榴弹!" 就算要玉石俱焚,也不会因实力悬殊而轻易后退。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取得的。 俄方如今遭受四面八方的围困,要在最大程度上坚定"和平之心",尽快帮助恢复世界的整体和平稳定。既不要沉溺于战争的胜利感,也不要让心怀不轨之人获得最大利益。 俄罗斯军事实力远胜乌克兰,对其领土的控制范围也越来越大,但这并不代表俄方是冲突战的完全得利者。难以预测,俄乌冲突何时才能结束,作为坚持和平原则的中国,始终希望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乌克兰人民则是这场冲突中最大的牺牲者,他们眼看自己的家园被毁灭,往日热闹熙攘的街道全都变成了一片片废墟,尚在襁褓的孩提们,一睁眼看见的就是丑陋不看的恶世界。为利益而生的战争,人民何其无辜! 只要是战争,就没有任何的赢家。所有的问题冲突,都应及早解决,将危险的种子扼杀在萌芽之中。俄乌冲突是两国之间的事情,其他国家不能过多管辖,明显站队,否则就有坐观钓鱼台的嫌疑。每一个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国家,都在期望双方能够尽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坐下来好好地协商与谈判。 毛泽东并不是真正的预言家,但他会总结经验,对问题的思考切合实际情况。他的许多思想,对现如今的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此,开设研究其思想的课程,并不多此一举,而是确确实实地在用他的文字和种种思考,来惠及当今中国。至于俄乌冲突问题,中国始终秉持恢复对话、和平解决的态度,不论国家大小、实力强弱,各国应该在平等的基础相互交流、相互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