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商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职官制度。这个时期因为国家所管辖的区域相对较小、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所以统治者只需要相对较少的人,就可以达到管理天下的目的。 周灭商之后,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 ,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核心、各诸侯国围绕在其周围的奴隶制王朝。同时依照宗法制和一系列完善的礼法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上下有序的管理制度,这就是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 的统治序列。 而职官体系是这套严格制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体系。一、周朝职官的设置 在周王朝建立的早期,华夏大地存在着大大小小近百余个国家,他们都紧紧围绕在周王室的周围、担负着拱卫天子的职责。这个时期各诸侯国都是严格遵循礼制,按照周王室设立的职官体系进行官署设置,不敢有丝毫越界的行为。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征伐、礼崩乐坏,一些国家强势崛起,使得周王室的权势逐渐开始衰微,而诸侯国的实力却在不断地膨胀。所以各诸侯开始"各自为政",逐步脱离周天子的权威,一时间各政权中的职官,无论从官职还是职责,变的不再统一,但大多还是在周朝的制度基础上做出的调整。 从官制上看,整个西周王朝大体上分成卿士、诸侯、卿大夫 三个等级。 卿士是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是世守其国,而卿大夫则是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从诸侯那里领受世袭的采邑。 西周的官职大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就是三公、六卿、五官。三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西周朝廷等级最高的官职,直接对天子负责。 周天子 三公之下有六卿 ,六卿具体到官职名是 总览朝政的太宰、掌管礼仪的太宗、掌管历法祭祀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势,掌占卜的太卜。 而在三公六卿以下还有五官,这五官的职责和后来隋唐时期建立起来的六部非常相似,都是具体的国家执行机构。 他们的官职分别是 掌管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之事的司空、掌管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管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周朝的"五官" 西周时期所设立的官职都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并进行世袭,而且不分文武,和平时期负责治理国家、管理民众,战争时期就变成了上阵打仗的将领。 周王室的执政者被称为正卿、冢宰 ,设置一到两位副职作为帮手,称之为介卿 。平王东迁之后,东周建立,周王室中央又设置了两名卿士,其中以右卿士为首。到了春秋中后期,周王室的权势已经开始衰微,这一时期周王室对于所属的各诸侯国已经逐渐开始失去了控制。二、各诸侯国职官的设置 在对各诸侯国失去控制之后,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被中原各国撇到了一边、不再得到应有的礼遇。而这个时候的东周中央虽然依然保留了管理各诸侯国的制度和官职,但事实上却连一个中等的诸侯国都不如。 周天子一边打肿脸充胖子维护王室的权威,一边却只能躲在一边偷看一些中原大国的脸色。 那各个诸侯国的官位的设置呢?也是仿照着周王实,以正卿为国政总览。《礼记》上有记载: 大国三卿,皆听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听命于天子、一卿听命于其君;小国两卿皆听命于其君。 各诸侯国的卿下属有师徒,司马、司空、司寇等等,也有一些特殊的官位设置,比如说宋国有太宰,后有六师,右师、左师,就相当是右卿和左卿。东方的齐国和鲁国、以及占据了淮河中下游的吴国也设有太宰一职,皆为众官之长。 中原大国晋国,六卿中的正卿地位和权势都非常高,更是被晋国国君授予为中军主帅的要职。这其中南方大国楚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从周朝建立初期,楚人就被认为是南蛮,所以楚国在立国之后就在很多地方与中原各国格格不入,也难以遵循周王室定下的礼制。 所以楚国并没有设立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大行其道的卿、大夫这一类的爵位,而且规定爵位不可世袭,只有立下军功才可获得爵位。楚国设立了令尹一职,这个官职是楚王之下最大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丞相,权利很大。 楚国的官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很多都是以"尹"命名,比如: 令尹的左右副手称为左尹和右尹;掌管谏议的官员叫做咸尹、管理马匹的官员称为宫厩尹、中厩尹、监马尹;掌管工程建设的首席官员叫做丁尹、掌管行刑的首席官员称为郎尹等等诸如此类。 自职官制度建立以来,考核制度几乎也是随之诞生。对于官员的考核和任用,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和重视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是否可以长治久安、老百姓能否安居乐业。 在春秋后期,周王室实际上已经对各诸侯国失去了控制,各诸侯国在相互征伐、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自己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力量,除了加强军备、重视农业劳动,还在特别重视对于职官的管理。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采用多种形式对职官进行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让国家机器能够快速运转。各诸侯国为了达到目的,设置了专职考核官和一些兼职考核官员,对百官进行考核。 而在这一时期,与西周相比最大变化就是,由过去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及其百官进行考核,转变成了各诸侯国各自对百官进行考核。这一变化根本的原因就是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国,更别说对其所属的百官进行考核了。 那么春秋时期,各国对于职官是如何考核的呢?三、设立职官考核官员 首先来看看东方大国齐国,齐国把考核职官的官员称之为"五横" 。横,读作衡 ,有纠察之意,"五横"的意思就是专门负责考核百官的官员。"五横"分布在大行、大司马、大司田、大司理和大谏这五种行政系统内,相当于安插了五个监察官员,行使监察百官的指责。 齐国除了设置专门的官员对百官进行考核,还会临时委派朝中官员担任监察官。但是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监察官员,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是清正廉明、品行端正之人。像后世评价极高的晏子、鲍叔牙等都曾担任过考核百官的官员,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 而当时与齐国并驾齐驱、实力强大的西方强国晋国同样也非常重视对于职官进行考核,而晋国国君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执秩" 的官职。这个官职的作用是负责掌管百官的爵禄等级,使百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与齐、晋这一对东西方两大强国相比,鲁国虽然国力相对弱小,但是对于职官的考核力度却并没有变小。与齐、晋两国设立专职考核百官的官员不同,鲁国从国君到卿大夫,都负有监察百官的职责,这在《国语-鲁语下》种有着详细记载。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员的考核都是非常重视,并且也都下了很大的决心。统治阶层深知,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只有加大对吏治进行考核和管理,才能让自己的国力增强,才能在这样一个乱世生存下去。四、考核职官有哪些形式 各诸侯国除了设立专职和兼职考核百官的官员,更重要的就是在考核形式上作文章,因为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够让百官信服。那么在春期时期各国都采取了哪些考核形式呢? 具体有四种形式:上计制、巡访制、复事制和社会调查。其中巡防制和复事制都是延续了西周时期的考核制度。两者一种是自上而下进行考核、一种则是自下而上,巡防制是由国君、卿大夫一级的统治阶层亲自对地方进行考核;而复事制则是下属官员到中央进行"述职汇报"的一种形式。 而上计制则是通过将各种事务,例如人口、户籍、天灾、人祸等等一系列事情定时汇编成册,送往中央由国君或是卿大夫进行审阅,从而对官员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这种考核制度更加的详尽,也让进行考核的官员或是国君能够通过详细的数据一眼就能了解到地方官员一年所做出的功绩。 而社会巡查则是由国君派遣官员到地方上去,通过走访民情、查阅地方资料、对地方官员进行询问等多种形式来考核这些职官们的表现。这种形式有点类似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钦差大臣",代表着中央和国君,权势还是非常高的。 上诉四种考核形式在春秋时期的中原各国都非常流行,不论是诸如齐国、晋国这一类的大国所采用,很多小国也都实行这几种考核方式。虽然这四种考核形式放在如今看是有着非常大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对于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五、考核标准 为了更加完善考核百官的制度、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制定了一整套相对复杂的考核标准,具体分为上、次、下三等。这就类似于今天单位或者是公司对员工进行考核时,经常出现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这样的评判标准。 同样的,就如果今天获得优秀的员工会获得物质或精神奖励,春秋时期官员如何在考核中被评有过无过者,就可以算作上等;政绩尚可、土地补荒废、办案合理者,被评为次等;而那些虽有功绩但能力不足、让土地荒废、办案不力的官员,则会被评判为下等。 被评为上、次等的官员国君会对其进行升迁或是奖赏;而对下等官员,国君往往会剥夺其官职,并定罪进行惩处。这一点在很多诸侯国中都被广泛采用。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仅在一些官职的设立上承袭了西周,在考核官员上也部分延续了西周时期的一些制度。不过这个时候因为周王室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各诸侯国对于职官的考核就从西周建立之初由周天子变成了各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