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和朝鲜都是亲密互助的近邻,漾开历史的重重雾霾,走近细看,似乎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1592到1598年的抗倭援朝战争 。 这场战争中涌现的抗倭英雄数不胜数,如陈璘、邓子龙、李如松等家喻户晓的名将,还有战场上不知名的铁血男儿。 但是,有一类人却渐渐淡出了大家视野,那便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提供宝贵信息和诸多帮助的 商人 。 他们在这次战争中最早得知情报,并向明王朝一一汇报;他们在战争中没有抱头鼠窜、置身事外,他们为筹集粮草四处奔波;他们平时所为也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蓄力。 例如商人经济贸易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置办义塾提高国人素质,他们和战士一起,进入朝鲜,为朝鲜经济添砖加瓦。 日朝战争爆发 由于地理上的关系,中朝两国发展是各自不同,却又互相依赖的,同样的,两国的兴衰也有一定关系。 历史的齿轮不会停止它咬合的脚步,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意外与明天迟早都会来。 明万历二十年(1592), 朝鲜的意外就来了。 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有人刻意为之,早就计划好了如何把这心尖上的肥肉给弄到舌尖上,这就是日本宰相 丰臣秀吉 的狼子野心。 16世纪末,日本自身的割据战争落下帷幕,最终掌握政权的人便是丰臣秀吉。 在他的带领下,日本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本国自身物产和领土并不宽裕,为了满足诸侯和富豪们膨胀的欲望,对外扩张算盘就开始打响。 丰臣秀吉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和朝鲜的垂涎之心,意欲马上发起战争,但碍于当时明朝的强盛,他不敢直接进攻。 于是,朝鲜便成了他的首攻对象。 日本军队从釜山登陆,后二十几天,汉城、平壤接连陷落。 当时朝鲜的国王 李昖 重文轻武,朝中能打仗的大将寥寥无几,再加上他本身胆小懦弱,故而早就逃离汉城,向大明求助。 为这事,在明朝大殿上也发生了争执。 群臣被分成两拨,其一认为唇亡齿寒,势必要援朝;余下则认为加固国家边界即可。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 抗倭援朝。 在中国的助力下,没用多久,朝鲜的大半山河已经夺回,但是这个关头,日本却要和谈。 朝中声音又起两种:谈与不谈。 在多次讨论后,最终决议结果出来了——和谈。 万历二十二年,日本使臣来北京议和 ,其间应允了明政府三个条件,其一便是册封丰臣秀吉为王,并可来华贸易。 次年,明朝使臣去日本行册封之事,丰臣秀吉却扬言要再度发起对朝战争。 明王朝大怒,于是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开始了。 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战争结束,中朝取得大捷。 但在丰臣秀吉计划攻打朝鲜前,大明就已经收到了消息,还是来自商人之口。商人提前获取情报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业,生产生活来源都是靠着种田或手工等为主,故而重农抑商现象在古代并不少见。 明朝稍好一点,但商人们的地位也挺低的,社会对他们也不是很照顾。 而从商也要一定的胆识,不仅要应对来自社会这个大圈子的束缚,还有四处漂泊的孤独。 这就使得很多商人胆子更大和思维更活跃。 他们往来在多个国家,对消息的敏感度也是一流。 丰臣秀吉的计划逃不过他们的耳朵,其中有位叫 陈申 的商人,他是第一个把这件事报告给明政府的。 万历十九年(1591年), 福建巡抚赵参鲁获悉陈申的情报 ,当即就上奏朝廷,同年七月,情报传达。 但单凭这一份不知真假的情报,还不足以引起明廷的重视,顶多就是在心里有个小疙瘩。 不久,另一人的情报也送至明廷, 这人叫许仪后 。 他是在经商途中被掳掠到九州,因其医术高超,才保下了一条命,还得到了倭人的重用。 他在得知丰臣秀吉的计划之后,马上想办法把消息送回京城。 两厢消息一对比,丰臣秀吉的计划就明了起来,明廷态度转变,开始认真思考起这件事。 此时尚不知道朝鲜那边是什么态度,不知是与日本合谋想要一起攻打明王朝,还是确实毫不知情,即将成为日本扩张的第一站。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朝鲜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明廷已经有所准备。 筹备收集物资 虽然明朝对战争的爆发有所准备,但是要沟通各关隘,特别是东北地区还是会比较费劲。 这时候,商人的另一大作用体现出来了。 他们时常走南闯北, 对地理位置熟悉是其一,其二就是他们手中有大量粮草 ,朝廷可以向他们征集粮草以用于行军打仗。 基于他们自身的能力,哪些地方可以征集到大量粮草,哪里会有小路走近道等他们了如指掌。 再加上常年行走在外,处理事情也更加高效迅速。 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已经普遍以白银作为流通工具,就连行军途中有时候也是不带多少粮草,而是转带白银,便于一路上用于准备军粮。 但是行军的人没时间购粮、买不到粮等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提高效率,明廷决定允许商人随军出行,一路可以提供不少便利。 除了粮草之外,军需物资也可以由商人提供。 他们自己有的物资种类数量都很多,加之商人消息灵通,获取渠道也多,所以他们能提供的物资多样化的同时,量上也是巨大的。 军队行军途中,带着大量装备会延误日程,对将士们体力消耗也大,商人们可以采取更简便的方式,在白银和物资之间相互转化。 运送也是一大难点,有时候陆路行不通,物资就要由水路运送。 四通八达的运送渠道,五花八门的价格劳力,都在考验运送人的胆识和行为能力。 这点难不倒商人,他们知道怎么达到利益最大化,也知道如何避免物资延迟。 带动朝鲜发展 以上两个任务完成之后,商人并不是急着赶紧回到自己经商之地, 他们厉害的一点是传递开放的对外态度和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 在日朝战争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能做到? 不得不提一件大事—— 水铁事件。 这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中国商人去到朝鲜做生意 ,但朝鲜那时的经济却并不发达。 中国士兵在朝鲜时,可以从商人手里买来物品,故而他们的白银都流进中国商人的口袋。 而朝鲜不使用白银,基本上还处于以前那种以物易物的时期,他们基本不买什么。 但是中国商人们却很喜欢在他们那里买些东西,生铁就是其中一种。 商人们想把它买回来,运到自己国家制作田具或者日常家具,但是却被阻止了。 他们花了白银买了大批货物,需要运送回程,搬上搬下也需要人手,于是商人们答应给朝鲜运工钱,请他们帮忙搬,这样也算是共同得利。 朝鲜王庭却不允许搬运货物,也不归还商人们的白银,试图用这种方式打压一番中国商人。 经过这件事之后,朝鲜的商品经济逐渐得到发展。 慢慢地,白银也开始在他们国境内流通起来。 长久隐性作用 商人平时的行为累积到了一定的度上,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他们开置义塾、扶贫助弱、赞助学子等,效果虽然没有在抗倭援朝战争中直接体现出来,但是却有着深远意义,是一种长久的改变。 在明代,商人地位有所提升,而且商人们喜欢结交士人。 在外经商的商人许和,经常会帮助那些贫困或者弱势的人。 归家之后,用自己经商得来的钱开办义塾,供贫困人家的孩子就读。 茶商汪伯龄,建筑"万胜宫",其目的是聚集四面八方的学子们,在此可以一吐为快,谈论自己的理想抱负或是对诗词歌赋文的看法,敞开心扉相互品评。 杭州朱节,喜欢聚拢豪杰之士,因他待朋友真诚大方,故而他家时时"宾朋满座"。 不仅如此,商人还会聘请读书人上门去教自己的孩子学问,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家教。 商人赫寅楼,就曾上门聘请过进士余有丁去他家当先生,而且他态度非常好,不但在酬劳上很大度,平时对待余有丁也是谦虚有礼,两人关系也越来越好。 还有商人韩珂,每每听闻有士人家贫,生活难以为继之时,他便会邀请人家作为塾师。 除此之外,有些商人会赞助没钱科考的士人路费及伙食费,为他们提供很好的生活和住宿条件,以保证他们才能可以显露。 在这些行为的影响下,万历年间的国家整体文化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升,这对决策者来说影响是很大。 这就意味着朝堂上官员是精中求精挑选出来的,整个国家政治也会更清明。 而在抗倭这件事上,在内,朝堂上声音总是不绝,大臣们衡量如何选择才会对国家更有益;在外,将军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抗倭援朝战争战斗的是将军、是战士、也有不计其数的商人。 将军拿着他手中的长枪,战士亮出他们的尖刀,而商人,他们则举起了无形的利刃。 他们一起冲锋陷阵,他们共同书写的战争有血有泪有痛,亦然刻骨铭心。